“项目治教”:大学治理中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cun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制作为一种技术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手段已广泛渗透进大学事务管理中。“项目治教”虽然能有效增强政府部门对大学的支配和调控能力,但破坏了大学组织的学术生态与平衡。政府部门只有尊重大学组织的学术特点,创新财政拨款和项目管理机制,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才能使大学回归本体价值,从而引领社会发展。
其他文献
大学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歧义丛生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发和运用大学文化概念。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大学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为大学及其成员认同的大学稳定的存在方式。大学文化的实质性内蕴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大学的文化生态(包括作为符号象征的物质文化、外在力量的制度文化和内在品质的精神文化),表征大学文化对内部师生发挥作用的文化存在;二是指大学的文化力量,表征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发挥影响的文化存在。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一浙江舟山群岛,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涉海类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工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工程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工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期待,也折射着工程教育的发展变化轨迹。研究表明,我国各类高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随着工业及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变化,但总体上依然表现出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素质、重研究轻实践等特点,加强工程教育与社会及工业发展的联系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以一种正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研究国外教育制度”?从系统角度出发分析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动力,是论文的主要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首先,“职业性”指的是需要专门资质化的个人和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其基本内涵是职业导向。其次,“职业性”作为诠释性概念,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再次,“职业性”特征发展的三个典型阶段是:“职业性”的生成阶段、嬗变阶段及升华阶段。最后,“职业性”反映了特定的社会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这三大需求为“职业性”的生成、嬗变和升华
英国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年轻人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并帮助他人达到这个目标。基于此,年轻人应当具有四项重要的个人素质:(1)个人成就,即他们能自由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有价值的活动和关系中并取得成功;(2)社会与公民参与,即个人的成就和与他人打交道密切相关,学生应当诚实公正、善良和尊重别人;(3)为经济作出贡献,即年轻人应当具有进取心、灵活性、独立性、合作性和冒险精神等必要的品质,对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变化也有敏感性;(4)实践智慧,即年轻人需要具备良好的判断力。为此,学校的课程设置须使学科教育与其他教学类型共
2013年10月26至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2013年学术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300余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年会。潘懋元、薛天祥、王一兵、杨德广、张楚廷、刘献君等众多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界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邬大光教授到会并致辞,日本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金子元久教授也应邀与会并发表演讲。
民国时期,从事中国教育研究的留美学生撰写了6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探讨了中国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研究根植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学术场域之中,深受美国各时期教育研究理论取向的影响。这批学术成果的研究理路,呈现出历史取向、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取向、教育测验实证化取向的发展路径,以及“中国主题-中国材料-西式理论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表现出突出的问题意识,展现了留美学生学以致用的现实关照,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三种权力制衡模式。它们在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有各自的内涵。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体现为对政府的公权力、高校的行政权以及权力自身防范制度等权力的制衡和权力制衡中法治精神的遵守和弘扬。“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彰显权利优先于权力和保障权利与限制权力的法治理念。“以社会制约权力”模式在于保障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有限介入和高校实现办学自主权。
英国城市学院早期的良性发展得益于内外两方面因对我国学科评估发展的调查与分析素。外部因素包括工业、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工业人口的增长和中等教育的发展、相对宽松的宗教氛围、城市的崛起以及古典大学对社会需求反应的迟缓等,它们为城市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与土壤;内部因素主要是英国城市学院发展初期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中低层社会子弟为主体生源、招收女生、吸引优秀教师加盟、以应用学科为主且注意文理交融、建设应用科学研究中心、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积极吸纳社会捐赠等。英国城市学院早期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
自1903年起,美国大学校园里掀起了旨在联合各国学生、宣扬世界主义与和平主义的世界会运动,清末民初的留美中国学生始终参与其间,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留学生对世界会精神的接受秉持了兼容并包、融通中西的原则,尤其是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理想投射其中。在参与世界会运动的过程中,许多留美学生形成了一种“超而不越”的国族认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贫弱国家民族地位的焦虑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