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师素养提升、文化营造的评、议课主题研修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tx00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课、议课是教师群体日常教学研讨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传统听、评、议分离的藩篱,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转换评、议课的视角;以定向问题聚焦为方式,转换评、议课的内容;以团队研究文化形成为导向,转换评、议课的方式。主题明确、有效互动、反思重建式的评、议课主题研修,有助于通过研讨形成问题思考,为明晰实质,改进教学,优化课堂,提升专业素养提供平台支撑。
  关键词:主题研修;评课;议课;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B-0072-05
  评课、议课是教师群体日常教学研讨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观课后的集中研讨,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学习活动、教师教学及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与重建,是当下学科教研与教师培训的主要路径。如此,观、评、议三者有机联系的主题研修活动,是教师间相互切磋,提升学科教学素养,营造团队研究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受传统教学观及组织方式的影响,公开课研讨等研修活动常出现观、评、议相对割裂,内容与主题联系脱离的现象,形成相对孤立的封闭系统,基于现象事实的简单评述,使得评、议课活动处于较低层次的“言说”“假设”“封闭”状态。
  一、评、议课研修活动的观察与反思
  1.参照偏离的评、议课
  评、议课的参照偏离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照视角偏离,即评、议课双方,以教师“教”的视角进行课堂反思,采用“教得怎样”的方式进行评议,而没有从是否最符合学生“学”的视角展开对课堂教学推进的思考;二是价值判断偏离,即评、议课双方,以自己的习惯、喜好或课堂感覺为判断基础,由于没有核心主题的引领,因此往往只是对教学中某一环节进行评议,采用“好”与“不好”的主体“感觉”判断,而没有将设计是否最符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推进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等作为考量点。
  2.面面俱到的评、议课
  “全面”“冗长”是当下评、议课的突出症结。一方面教师“观课”能力不足,只观其形,不解其意,简单化的“听课”,无法形成某一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习惯将主要精力聚焦于“课”的内容,没有形成聚焦问题的针对性观察与分析,因此评、`议课呈现出“面面俱到”的过程“阐述”。“无话则长”现象的产生,来源于问题不聚焦,这种散点状全覆盖的个人理解式“阐述”,一来无法互动,二来无法深入,因此效益水平较低。
  3.方式单一的评、议课
  传统教学研讨中评、议课活动基本是以执教者简单反思,同伴间相互评价为主,没有或较少涉及“议”的环节。辛苦执教完后,上课教师会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于被“评”、被“议论”的角色。一来是上课教师不善于对自我课堂进行即时反思,二来是传统评、议课中,单一的“指导”“评价”功能影响着教师间评、议课文化的形成。
  二、评、议课主题研修需要凸显三种视角的转换
  开展教师团队主题研修活动,我们需要回到研修活动本源意义上,即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团队研究提升,并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选择什么内容研究”“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怎样设计”“学习评价如何融于学习过程”……主题式的系列化思考,有助于老师们明确研究方向,带来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进而带动教师对于问题持续、深入的思考。
  1.观课: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观课“观”什么,决定了评、议课环节的价值取向。如果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那可能“听”到的将是“预设”的问题,“精致”的练习,“生动”的评价,唯一没有“听”到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了些什么,思考了些什么,学习状态是怎样起伏的……并据此为基础,教师是如何顺应学生的思维,精巧细腻地互动生成,精致推进,练习巩固,激活思维。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研讨中的评、议课,需要转换评议的视角,从学生主体学习活动本身出发,以多维视角去审视学习过程,进而才能体悟到活动背后的设计意图,目标引领下的活动环节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对“教”与“学”的清晰认识。
  2.评课:从散点“评课”走向主题“议课”
  “评”是评价,做出判断,提出策略,好的评、议课文化,形成的是围绕中心(主题)的深入思考、对话与重建。在这种背景下的主题研修,教师间不再考虑“评”与“被评”,不是一味的“辩解”与简单的“抛问题”,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主题引领下切中要害,聚拢核心,提升研究效能。
  从“评”走向“议”,需要打破下结论、评好坏的藩篱,将研究活动从“表现、展示”中跳出,真正形成基于教学现场的问题聚集,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议”集中体现在共同商讨,议出多种可能与设计角度,形成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形成策略与解决方法,为后续教学及研究提供帮助。
  3.议课:从“个人独白”走向“群体互动”
  有质量的教学研讨活动往往是由一群人的对话引发思考而完成的,“个人独白”式的评述,可能在某些环节,会让听者有所触动,但更多地由于缺乏主动回应与切身思考,往往是浮于表面,即“听听激动,过后不动”。究其原因,就是问题没有从个人思考走向群体互动,没有借助研讨机制辨析清楚,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
  因此“评、议”课,首先要转变研讨氛围,改变教师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主动参与到互动议课中,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提出问题以获得研讨的主题,从“被动听”到“主动研”,发表个人对问题的主观理解。群体互动式的议课活动,有助于建立具有批判精神的研究团队,构建新型研究文化,激活传统教学研讨模式下的“评课、议课”的效能发挥。
  三、评、议课主题研修的优化策略
  1.做足主题研修前的“环境”准备——带着主题来观课   主题研修背景下的评、议课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应突出主题,即明确通过“评”“议”活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突出哪些要素等。因此,主题引领下的“现场观察”尤为重要,夏雪梅博士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中这样论述:“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循着‘学习观察—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决策’的模式运行,形成对问题的敏感、学习过程的思考、提出具体策略的系列过程。”
  (1)明确研究主题
  主题研修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提升认识。评、议课活动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展开,就有可能走出无序、散点的状态。同时研究主题的确立也不是随意而为,需要贴合具体的内容,不同的教师群体,解决他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①内容引发主题。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过程展开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问题的过程引申,形成主题。比如语文学科“非连续性文本”研究的主题,来源于教材内外相关内容的联系与整合;数学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的主题,就来源于对具体数学内容实践操作环节的思考……
  ②设计层次主题。主题研修中解决的问题也并非千篇一律,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提供不同层次、视角的问题,提升研修针对性。比如刚入职教师的主题主要围绕内容的理解、过程的组织、评价手段的运用等,而有经验的教师则主要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教学智慧等。
  (2)内化“观课”参照
  我们认为变革教师的课堂价值观念极为重要,决定着研修活动的品质。因此,从“教学素养”提升的视角看,研修活动需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充分引领教师课堂教学观、过程观的更新,帮助老师们形成共同价值的过程认同,通过课堂教学观测量表来加以体现与落实。即准确解读教材,精准目标定位,开放教学设计,形成师生互动,促进互动生成,灵动信息反馈,动态集聚提升,使真实的课堂研究由表演示范向问题诊断转换。
  (3)优化观课过程
  “观课”视角的变化,决定了教师后续评、议课思维的不同方式,合理有效的观课行为不是简单的“听”,更应该是带着“目的”的记录与解读。优化观课环节,有助于提升评、议活动的实效。以主题方式观(听)课,教师大致需要经历如下过程:第一步,对教材中相关内容与展开过程先期解读,了解本节课的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形成观测的主题;第二步,进入现场,从研究主题的视角,记录师生学习活动细节;第三步,思考教师设计的意圖,围绕主题思考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第四步,初步尝试反思自我教学,“如果我来设计,某个环节会怎样处理”。这样前延后续的“观课”,充分将研究者置身于教学现场,从师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对课堂、设计、目标的直观感性认识,为后续的评与议提供素材。
  2.增强主题研修中的“问题”意识——围绕主题去思考
  评、议课主题研修解决是现实教学中共性存在的问题,需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与思考,形成“问题”,并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教学改进的建议。因此评、议的立足点不在于“评”出好坏,而更关注在研讨中问题的形成过程,产生对问题分析的对话、聚焦解决策略的形成,逐步围绕主题尝试提出解决路径与方式,改善具体的教与学问题。
  (1)确立“研究者”身份
  由观课(执教)进入到集体评、议课环节,活动组织者需要为参与者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完成基于活动目的的转换,突出“研究者”身份。即引发执教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考,提升现场反思能力,同时引发观课教师有主题的“捉虫”,形成对问题的持续思考。我们的方式是:第一步,执教老师结合现场教学,采用“3 1 1”方式阐述过程。“3”即一说设计理念与意图,二说课堂互动生成过程,三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说清设计背后的思考,重心放在对过程实践的感受与思考,比如说清楚大问题在哪里,核心学习活动怎样设计等。“1”即执教者思考课堂教学中的存在问题。“1”即团队成员针对某个环节,捉到一个“虫子”,提出思考或建议。通过执教者自我即时反思对照,活动教师群体对观察思考问题的完善,形成对话话题,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研究中,促进了在互补与理解中达成研究共识。
  (2)形成“他人”研讨立场
  围绕解决问题的研讨,特别关注研讨对话的方式,将研讨真正定位于问题的解决,而非进行简单化“好”与“不好”的分析,形成“他人”研讨立场是一种可行方式。即捉到一个“虫子”后,先不急于抛出话题,而是先自己在内心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与推进,为什么要追问,为什么用过渡语小结等。同时主持活动的教师也引导大家思考“可不可行”,即“这样操作可行吗?还有更好的方式吗?如果是你怎样做?”这种状态下,评、议课不是主观的个人意识评价,而需要去揣摩执教者的意图;不仅是评价“教学”的机智,更需要去分析方式的合理性、目标的达成度、过程的灵活性等,评、议课活动表现为一种提问、一种探询,每位参与者在探询中理解对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形成相互咨询下的问题展开,困惑解答,进而进一步生成有价值的议题。
  (3)聚焦典型现象互动
  评、议课环节除了自我反思式的对话,也需要有“规定”动作的持续作用。也就是教师间提到的“虫子”需要借助主持人的引领与归纳,形成若干话题,形成问题。比如,围绕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时空”关系,通过分析学生自主活动,师生对话频次,互动生成资源等,了解与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中的存在问题。如可以特别关注到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倾听”与“回应”,将形成的封闭设计与开放设计进行异同比较,进一步深化形成对生成资源的捕捉应用策略的研讨等,有助于教师不断回顾教学环节,并提取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提升主动性,形成习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中提出:“关于在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习惯,就来源于研究中对典型现象的把握,并以此作为经验化入日常教学中。
  3.推动主题研修后的“实践”深化——循着成果思重建
  (1)注重评、议活动后的成果小结
  评、议活动是一个过程,通过活动必将形成对某一问题的深化认识。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安排成果小结,一来是对本次活动的总结,二来更是对研修活动成果的总结,两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个人及团队现场学习力。总结活动一般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强调执教者学习反思环节。执教教师结合本次执教及对话活动,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总结个人对教学设计及其现实推进过程的理论思考,包括设计预设,过程反思和重建思考等,总结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明确是设计的问题、互动的问题、教学定位的问题,还是教学组织的问题,清晰解决策略,并结合具体环节有针对性的把重建说出来。二是突出团队研究者的提升,团队成员谈本次活动中观察到的问题,结合自我实践,总结“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经验,形成成果内化。
  (2)落实“二次教学”,推动成果实践
  主题研修需要进一步从“评议”走向“实践”,作好研究的“后续”,将研讨中产生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成果持续放大,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检验,使研讨成果得以落实,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研究主题,同时形成深入思考教学重建的策略和具体举措。
  ①教学设计的修改。执教者结合研讨的成果,结合对学生学习中困难的精确把握,结合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等,对教学预案进行二次修改,突出前次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形成更适于孩子学习活动的过程推进。
  ②教学过程的重建。执教者利用教学预案,二次教学,通过实践分析问题解决的情况,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等,以此检验策略是否完备与到位。
  ③教学经验的提升。研究团队及时将问题进行归纳与提炼,将形成的针对不同水平教师或不同主题内容的展开进行类的分析,将达成的研究共识形成课例研究及类方法经验,进行成果提炼,并在其他教师研训或内容展开中加以应用。
  注重听、评、议的结构关联,实现主题明确、有效互动、反思重建式的评、议课主题研修,将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中真问题的思考,真行为的转型,为改进教学,优化课堂,提升专业素养提供有效的平台支撑。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本文从数据建模的认识观点出发,说明了语义建模技术的可用性及它们对最终用户的工作效率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我们使用了过程跟踪的方法来研究最终用户所采取的这样一种方
目前,逻辑程序设计与关系数据库的集成大多集中在两者的接口问题上,而且已经取得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逻辑语言与关系数据库语言的合成、以及知识程序的高效处理方面
9·11恐怖袭击发生的时候,他是纽约的市长。在那天大部分时间里总统布什缺席的睛况下,他的每一次讲话就成为了美国的声音。他的出色表现使他取代布什总统入选《时代周刊》2
实用PROLOG语言为用戶提供了大量的內部谓词,实现这些內部谓词是一较为困难的问难,尤其是在编译型PROLOG系统中更是如此。本文介绍在我们所设计的主辅机结构的编译型顺序PROL
本文在更为广泛的交叉文化的信息技术研究的意义上,讨论了东欧和苏联在信息技术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亚利桑那大学Mosaic工作小组对国际信息技术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
本文论述了工程数据库与事务型数据库的不同。具体地讨论了NC智能工艺数据库及其在自动编程(AP),适应控制(AC),和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建筑行业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则进行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但当前这个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完成工程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目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一、建筑工程全过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有的建筑行业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没
新时期高校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记录高校发展的历史,高校基建档案随之出现。基建档案是学校是真实历史记录,是学校整体规划、基本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
本文提出了神经网选择性学习的方法。包括适用于单个或单层感知器训练的选择刷新算法(Selective Update Algorithm),适用于训练BP神经网的选择刷新BP算法(Selective Update B
郑州荥阳、汜水一带流传着顺口溜:“吃米饭,就芥丝儿,忽然想起刘明枝儿:吃米饭,就咸菜儿,忽然想起小石先儿。”已早有名气的刘桂枝听说后不服,传话道:“把刘明枝叫来,我要是对不过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