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少年司法的胎痕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w1339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姚建龙博士《超越刑事司法》一书对少年司法的历史和本质进行了详细探究:社会发展延长了人们的少年时期,少年司法得以产生,成人社会控制少年的需要是少年司法起源与变迁的真正动力。同时,该书启迪了现实的少年司法实践,那就是在扬弃中改进少年司法,在设计少年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分案处理机制、特殊审理机制以及判前判后的帮教等等制度时,需要一种特别的关切。
  关键词少年 少年司法 社会控制
  作者简介:晏楚兴,湖南省司法厅未成年人劳教所。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146-01
  
  虽然到未教所工作已有时日,但对于少年司法的全体概貌还是有点模糊。不久前,读到了姚建龙博士《超越刑事司法:美国少年司法史纲》,用著名法学家苏力的话说,才恍然于根本的根本。
  一、少年司法历史的详细探究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详尽的资料分析描述了少年司法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作者说,“少年”的概念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具有的。在没有避孕技术的早期人类历史上,为了控制家庭规模,遗弃和杀婴被容许和鼓励;育儿知识落后,儿童自然死亡很经常,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为了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成人社会只能普遍和长期漠视未成年的存在。这样的年代,童年观念无从产生,未成年人并不能得到特殊的抚育和保护。与此相适应,少年罪错没有被当作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这一阶段少年司法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从成人的刑事司法中分离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业化和文字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延长了人们的少年时期,成人对儿童的心理依恋加强,以及现代心理学等科学的发展,现代少年观念产生。随着“少年”的诞生,对少年的特殊约束规则也产生,少年开始被成人社会赋予特殊的社会角色期待,“少年罪错”的观念被发明出来,随之,对少年的特殊控制有了现实社会需求。少年矫正机构开始出现,少年司法与成年刑事司法开始分野,刑事司法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社会继续往前行进,20世纪下半页开始,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社会压力,以及少年发育期的逐渐提前,童年正在消失。少年罪错控制模式与成人犯罪控制模式也出现了同一化的需求和趋势,“国家作为慈父的形象被打碎了”,很多学者认为到了废除少年法院的时代。当少年司法正处于存与废的争议关头,2005年3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禁止对未成年人适用死刑,向我们宣示独立少年司法的存在不仅仅是制度的惯性,主要的是一种现实和理性的需要。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总结道:成人社会控制少年的需要是少年司法起源与变迁的真正动力,只要少年与成人的二元童年观念没有完全消失,只要少年没有获得成人一样的活动空间和行动自由,那么专门为了控制少年而来的少年司法也就有了存在的空间。
  二、从胎痕中得到的启迪
  相比国内其他相关著作,作者第一次系统地考证了美国少年司法的起源与变迁,对美国少年司法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深入挖掘。这些娓娓道来的描述,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少年司法演进的胚胎痕迹。从作者展示的少年司法的胎痕里,我们发现了少年司法产生的原因,也明白了当下少年司法的使命,更关键地是从这种胎痕的脉络里预知了未来的少年司法之路。因为少年司法是随着“少年”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有少年的存在,就有少年司法的存在,现代社会“少年”并没有消失,只是以新的方式展示在成年人面前。因此,少年司法,不是废弃,而是扬弃,“少年仍将是成人‘拯救’的对象,只是拯救的方式不同”。这就回到了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的话,少年法庭,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要做的,就是探究怎么加强,实践怎么加强。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少年司法刑事政策的改革,以及学界的关于少年司法的部分理论盲点或者误区,均能在作者的详尽探究和解释之中得到启迪。少年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和犯罪成因,少年具有可塑性等原初性的前提条件,决定了在设计少年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分案处理机制、特殊审理机制以及判前判后的帮教等制度时,需要一种特别的关切。远一点而言,作者的探究启示我们反思我国现有少年法律制度的缺陷。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不具有少年司法的框架,只具有宣言和倡导的功能而不具有操作性。中国少年司法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与成人不一样的少年法律规则,中国应当从少年司法产生的历史追寻中思考是否制定体系化的少年司法的实体规则,等等。
  三、少年司法之外的意义
  更进一层的,作者对少年司法胎痕的探寻,也是对整体刑事司法甚至整体司法之另一个侧面的探究。诸多学也认为,一国之少年司法的状况反应了一国之法治状况。如此,作者对少年司法胎痕的探究就如同对人体某关键部位细胞之基因的探究,关键细胞之基因的探究可以反映出整体的身体状况。一滴水折射出整个太阳,一个少年司法折射出法治的多种面向。刑罚之报应与预防,刑罚面向整体还是面向个别,形式法治亦或实质法治的当代遭遇,压制型法、自治型法以及回应型法之关联,诸多刑事司法和法治的深层话语,在少年司法迂回曲折的演进中得到解释、印证或者颠覆。这样,从作者的努力中,我们还读出了其对学术的一种独特关注。真正的问题,才能成为学术的问题。少年司法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下一个真正的问题,轻刑化的问题,刑罚执行的社会化问题,帮教问题,偶犯问题,等等,但是学术界对此却甚少关注。作者是目前中国法学界对少年司法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的为数不多的学者之一,到这一部著作为止,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作者通过一个视角的切入,自觉不自觉地地进入了法治和法学的深层界面。
其他文献
摘要医药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大处方”、“看病贵”被广泛关注,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医药公开的迫切愿望,“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的建立,对于妥善化解医患矛盾,保护广大医务工作者,创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本文拟从检察工作的视角,谈谈对“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在廉正机制之作用及完善  关键词医疗卫生 电子监察系统 廉正机制 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王慧,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63
摘要 本文以行为法经济学为视角,对我国新刑法中的无限防卫权制度进行法学及经济学理论分析,试通过方法论的创新来阐释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及功能,以期进一步厘清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当中,围绕无限防卫权的各种论争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 无限防卫 刑罚制度 行为法经济学  作者简介:赵文博,辽宁省人民检察院辽河分院,助理检察员;曾庆南,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经济学。  一、引言  无限防
摘要2005年我国参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第18条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罪”。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该罪的设立既是我国反腐斗争的需要,也符合“条约必守”的国际法原则和我国间接转化适用国际条约的惯例。本文认为在我国刑法中确立该罪具有重要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掌握该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
摘要住房压力是现在城市人口所面临的最大压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大。但高额的房价将众多购房者拒之门外。小产权房由于在价格上的优势引得众人追捧,但其终究是一个非适法的产物,如何规范小产权房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关键词小产权房 土地使用权证 房产证  作者简介:杜晓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
摘要私人自治理念不仅影响着合同法中某些重要规则的设计,更深深的影响着民法之外的商事法律的演进与变革。在展现着公平与效率、体现商法价值诉求的基础上,私人自治理念滋养着商事法律下公司融资路径的不断拓展空间。《合同法》342条极佳的反映了这一点,专利权转让正体现了私人自治下经济个体积年经验的博弈成果,同样,私人自治所孕育着得合同法契约自由精神深深促进着公司融资路径的最新变革。  关键词私人自治 合同法
摘要未取得场地租赁权的委托授权,导致双方签订的涉案合同效力待定。广告公司提供的《业主声明》依法应视为业主对广告场地租赁权的有效授权,并可视为对涉案《广告场地租赁合同》效力的追认以及与某广告公司续订租赁合同的意思表示。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 代行公共部位经营权 合同效力  作者简介:邵怡,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检察院民行检察科副科长、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要 和谐司法理念的提出,回应的正是现实需求与司法发展规律的优先选择,体现了新时期人民司法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审理的行政诉讼案件中,有相当部分案件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缘由并非单纯对行政行为不服,而是对先前的民事纠纷或者民事诉讼中涉及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无法厘清。对于这部分的行政行为,案件当事人只能被迫先放下民事争端,转而启动行政诉讼,向“公家讨个公道”才能继续解决先前的民事纠纷,增加工
摘要正当防卫是由公民的个人行为和国家的特殊授权组成。国家特殊授权是权利救济,是公力救济;公民个人行为是行为救济,是私力救济。因此,正当防卫是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相结合的产物。更为特殊的是,正当防卫表现出权利与行为的相对运动,其权利救济是国家刑罚权对公民权利的救济,是公权对私权的自上而下的补充,其权利的运行方向是下行的;而其私力救济是公民防卫行为对国家刑罚的补充,是私力行为对国家行为的自下而上的补充,
摘 要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城中村”问题凸显,日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泉州市城区东部的淮村进行调研访谈,分析“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淮村为例阐述在加快“城中村”改造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淮村 城中村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蔡楚泓,山西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
摘 要 本文结合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控辩大赛案例,并根据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分析受贿罪中的利用职务便利、特定关系人、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以及收受贿赂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问题,笔者认为案例中张晓林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关键词 斡旋受贿 公诉人 特定关系人  作者简介:曾子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