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许多基层党校还存在着办学观念不新、师资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和创新能力不足等情况,办学质量不高。为了提高基层党校的办学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在党员干部培训中“阵地”“熔炉”和“主渠道”职能,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提高基层党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一,适应发展新形势,树立培训新观念;第二,加强专职教师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第三,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第四,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成果。
【关键词】基层党校 办学质量 提高 途径
2010年6月,贵州省党校工作会议根据全省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要,再次强调了基层党校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在四年内将一半以上的县级党校建成具有中专体制的学校。但是,许多基层党校还存在着办学观念不新、师资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和创新能力不足等情况,办学质量也不高,影响了基层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应有的基础性地位。为了提高基层党校的办学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在党员干部培训中“阵地”“熔炉”和“主渠道”职能,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提高基层党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当前提高基层党校办学质量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发展新形势,树立培训新观念
现有的党校教育培训系统是改革开放初期建立起来的,主要承担宣传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传递上级组织的信息及上级领导的决策等各项任务,以集中授课和外出参观的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实现知识传授和见识增多的低层次培训目标。现在,由于基础教育的推进和网络媒体技术的进步,人们有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法。但是网络中的知识繁复庞杂,信息良莠不齐,其中非科学的知识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扰乱人们的正常思维。一些普通党员干部,也深受影响。
二、加强专职教师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是基层党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党校培训教育中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授课技能和科研水平,还要有良好的师德品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是,当前基层党校教师普通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素质缺陷。所谓 “先天不足”,是指先天的准备不足,基础不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准备不足,即我们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掌握了一些,在实践中运用了一些,但大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训练,却被要求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论武装;二是经验不足,我们的教师很少深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第一线,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被要求给学员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三是经历不足,党校教师一般没有当过领导干部,没有从事过行政管理工作,却要求对学员讲授怎样提高领导水平、如何增强行政能力;四是见识不足,教师们没有在国外工作生活过,很少出国或从未出国,却要求对学员讲世界眼光、国际背景;所谓“后天失调”,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所承担的任务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变化太快。党校培训讲究适时性,党校教师讲课,必须紧紧跟上党的理论、政策、工作部署的变化,教学内容、教学专题必须常讲常新,随时变化,否则就适应不了时代需要和学员需求。二是培训对象变化太大。现在培训的对象,除了普通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还有普通群众,专业技术人员,甚至还有民营企业家,培训的范围比过去更广。现在的学员同以往的学员比较,学历高,学识高,信息量大,无论是理论、政策、知识水平还是实际工作能力,整体来讲比过去要高,很多人还是多次参加培训,这就给教学带来新的压力。三是学员要求太高。过去学员由于学历、视野等方面的局限,只要有一点新信息就感到很新鲜,学一点新知识就很满足,现在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水平,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等方面基本上与教师差别不大,教师讲课不容易使学员满足。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学员们最需要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解决当前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来驾驭当今复杂的形势,没有在实践第一线的党校教师是难以给出满意的答复的。党校教师素质与培训要求之间的差距对校的培训工作十分不利,不仅影响党员干部培训任务的完成,制约培训质量的提高,还可能影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党的建设工作的质量。再加上基层党校规模小,人数少,要想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很困难。
三、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党校姓“党”,是培养党员干部的专职机构,其教学内容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党校的教学内容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要排除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在学科建设上体现为“三基本”、“五当代”。在基层党校,教学重点应是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及其相关内容,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的重大决定,讲授党史国史等。同时也要将具有针对性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等民众关心的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如人权、腐败、民主、民生、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公平、城镇化等。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教学方法有多种,如专题講座、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课题研究、考察学习、问题沙龙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理论学习以专题讲座为主,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等以经验介绍、考察学习为主,突发性群体事件以案例分析为主,社会公平、人权、腐败、民主、民生等问题则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且内容要常讲常新。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多媒体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改变只有“一个本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式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增强教学效果。
四、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成果
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基层党校培训工作普遍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尽快建立党校教育培训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专兼职教师合作制
基层党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员的学习需要是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专职教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授课技术较好,讲课具有理论性、逻辑性、规范性、系统性,中心突出,但实践经验不足,缺乏第一手资料,内容往往不贴近实际,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而兼职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但授课技术可能有所欠缺,通常表现为备课不规范,课堂缺乏主题,讲授的内容用许多事实、观点、理论片断堆切而成,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也不强。如果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备课的机制,(即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建立由专职教师提供授课技术,兼职教师充实教学内容的团结协作机制), 定会提高教学成果。
(二)专职教师听课制
基层党校一般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虽然其培训对象都是普通党员干部。但培训班的种类也比较多,教学内容的跨度也大,因而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宽,每个教师都应是多面手。建立专职教师听课制度是拓宽教师知识面最直接有效的捷径。就是除上课的教师外,所有的专职教师都有随学员一起参与学习,并在课后对该课程进行评述,指出该课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做还产生四个积极的作用:一是可以督促上课教师认真备课和上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二是为学员做表率,引导学员认真听课,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三是加强教师间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四是通过相互听课,找出每位教师的优势范围,为学校安排合适的工作提供依据。
(三)培训任用关联制
学员缺乏压力是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许多学员认为,在党校的培训学习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自身能力的提高,二是政治地位的提升,其中升职调任是最直接的目的。在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中,干部的培训考察重程序而不重实质,即在组织部的干部的任前考察中只看相关的培训时间是否符合组织要求,很少关注干部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培训成果,也从不征求党校对考察对象的意见。党校无法对参训学员的自由散漫形成很强的约束力,也影响党校在党员干部心目中的地位。
(四)建立领导和学员谈话制
谈话制就是相关的领导与学员小组或学员个人直接见面,相互交谈。这种制度可以彰显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能激发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是学员表达愿望、展现真才实学的一种直接途径,也是组织发现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既是基层党员干部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的渠道,也是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发现问题、获得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可行手段。有助于相关领导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更科學、更准确、更合理。充分发挥党校的平台作用。
(五)建立相关部门培训教育联系制
培训工作虽是在党校内进行,但要做好培训工作还必须与相关部门协作,否则,培训工作很难圆满完成,更不会获得满意的培训教育效果,党校的职能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比如,组织部是党校培训工作的决策部门,是党校工作的决策者,党校开办的培训班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培训对象的组织等都由组织确定。党校具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理论干部队伍的职能;这项职能的发挥需要宣传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协助;党校学员党性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党风廉政建设,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基层党校是党校培训系统的前哨,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系统培训的起点,基层党校的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党校职能作用的发挥,人是决定因素,每一个基层党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加倍努力,克服困难,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基层党校 办学质量 提高 途径
2010年6月,贵州省党校工作会议根据全省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要,再次强调了基层党校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在四年内将一半以上的县级党校建成具有中专体制的学校。但是,许多基层党校还存在着办学观念不新、师资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和创新能力不足等情况,办学质量也不高,影响了基层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应有的基础性地位。为了提高基层党校的办学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在党员干部培训中“阵地”“熔炉”和“主渠道”职能,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提高基层党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当前提高基层党校办学质量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发展新形势,树立培训新观念
现有的党校教育培训系统是改革开放初期建立起来的,主要承担宣传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传递上级组织的信息及上级领导的决策等各项任务,以集中授课和外出参观的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实现知识传授和见识增多的低层次培训目标。现在,由于基础教育的推进和网络媒体技术的进步,人们有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法。但是网络中的知识繁复庞杂,信息良莠不齐,其中非科学的知识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扰乱人们的正常思维。一些普通党员干部,也深受影响。
二、加强专职教师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是基层党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党校培训教育中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授课技能和科研水平,还要有良好的师德品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是,当前基层党校教师普通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素质缺陷。所谓 “先天不足”,是指先天的准备不足,基础不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准备不足,即我们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掌握了一些,在实践中运用了一些,但大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理论训练,却被要求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论武装;二是经验不足,我们的教师很少深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第一线,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被要求给学员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三是经历不足,党校教师一般没有当过领导干部,没有从事过行政管理工作,却要求对学员讲授怎样提高领导水平、如何增强行政能力;四是见识不足,教师们没有在国外工作生活过,很少出国或从未出国,却要求对学员讲世界眼光、国际背景;所谓“后天失调”,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所承担的任务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变化太快。党校培训讲究适时性,党校教师讲课,必须紧紧跟上党的理论、政策、工作部署的变化,教学内容、教学专题必须常讲常新,随时变化,否则就适应不了时代需要和学员需求。二是培训对象变化太大。现在培训的对象,除了普通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还有普通群众,专业技术人员,甚至还有民营企业家,培训的范围比过去更广。现在的学员同以往的学员比较,学历高,学识高,信息量大,无论是理论、政策、知识水平还是实际工作能力,整体来讲比过去要高,很多人还是多次参加培训,这就给教学带来新的压力。三是学员要求太高。过去学员由于学历、视野等方面的局限,只要有一点新信息就感到很新鲜,学一点新知识就很满足,现在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水平,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等方面基本上与教师差别不大,教师讲课不容易使学员满足。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学员们最需要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解决当前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来驾驭当今复杂的形势,没有在实践第一线的党校教师是难以给出满意的答复的。党校教师素质与培训要求之间的差距对校的培训工作十分不利,不仅影响党员干部培训任务的完成,制约培训质量的提高,还可能影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党的建设工作的质量。再加上基层党校规模小,人数少,要想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很困难。
三、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党校姓“党”,是培养党员干部的专职机构,其教学内容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党校的教学内容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要排除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在学科建设上体现为“三基本”、“五当代”。在基层党校,教学重点应是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及其相关内容,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的重大决定,讲授党史国史等。同时也要将具有针对性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等民众关心的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如人权、腐败、民主、民生、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公平、城镇化等。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教学方法有多种,如专题講座、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课题研究、考察学习、问题沙龙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理论学习以专题讲座为主,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等以经验介绍、考察学习为主,突发性群体事件以案例分析为主,社会公平、人权、腐败、民主、民生等问题则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且内容要常讲常新。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多媒体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改变只有“一个本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式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增强教学效果。
四、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成果
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基层党校培训工作普遍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尽快建立党校教育培训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专兼职教师合作制
基层党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员的学习需要是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专职教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授课技术较好,讲课具有理论性、逻辑性、规范性、系统性,中心突出,但实践经验不足,缺乏第一手资料,内容往往不贴近实际,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而兼职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充足的第一手资料,但授课技术可能有所欠缺,通常表现为备课不规范,课堂缺乏主题,讲授的内容用许多事实、观点、理论片断堆切而成,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也不强。如果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备课的机制,(即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建立由专职教师提供授课技术,兼职教师充实教学内容的团结协作机制), 定会提高教学成果。
(二)专职教师听课制
基层党校一般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虽然其培训对象都是普通党员干部。但培训班的种类也比较多,教学内容的跨度也大,因而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宽,每个教师都应是多面手。建立专职教师听课制度是拓宽教师知识面最直接有效的捷径。就是除上课的教师外,所有的专职教师都有随学员一起参与学习,并在课后对该课程进行评述,指出该课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做还产生四个积极的作用:一是可以督促上课教师认真备课和上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二是为学员做表率,引导学员认真听课,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三是加强教师间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四是通过相互听课,找出每位教师的优势范围,为学校安排合适的工作提供依据。
(三)培训任用关联制
学员缺乏压力是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许多学员认为,在党校的培训学习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自身能力的提高,二是政治地位的提升,其中升职调任是最直接的目的。在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中,干部的培训考察重程序而不重实质,即在组织部的干部的任前考察中只看相关的培训时间是否符合组织要求,很少关注干部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培训成果,也从不征求党校对考察对象的意见。党校无法对参训学员的自由散漫形成很强的约束力,也影响党校在党员干部心目中的地位。
(四)建立领导和学员谈话制
谈话制就是相关的领导与学员小组或学员个人直接见面,相互交谈。这种制度可以彰显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能激发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是学员表达愿望、展现真才实学的一种直接途径,也是组织发现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既是基层党员干部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的渠道,也是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发现问题、获得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可行手段。有助于相关领导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更科學、更准确、更合理。充分发挥党校的平台作用。
(五)建立相关部门培训教育联系制
培训工作虽是在党校内进行,但要做好培训工作还必须与相关部门协作,否则,培训工作很难圆满完成,更不会获得满意的培训教育效果,党校的职能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比如,组织部是党校培训工作的决策部门,是党校工作的决策者,党校开办的培训班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培训对象的组织等都由组织确定。党校具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理论干部队伍的职能;这项职能的发挥需要宣传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协助;党校学员党性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党风廉政建设,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基层党校是党校培训系统的前哨,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系统培训的起点,基层党校的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党校职能作用的发挥,人是决定因素,每一个基层党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加倍努力,克服困难,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