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大语文教育观对民族地区构建汉语文教学模式的启发

来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汉语课程的性质:“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重视实践,多读多练,是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有效经验。”“运用汉语文进行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和
其他文献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它并不是建立在
本文以迂回生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重工业化进程中的市场需求结构,认为重工业化过程是生产迂回程度提高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迂回程度的提高,重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会
反腐倡廉是我国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难点之一。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是反腐败的两把利剑。国家公务员是否具有德性,直接关系到行政道德建设在反腐倡
郭店竹简儒家著作的出土填补了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思想的空白。学者们认为这些著作与思孟学派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比较竹简《五行》篇与《孟子》中的诗学,发现二者的进学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能否积极有效的展开对话,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去,关系到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因为对话的过程就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