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适应学生天性的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陈树洪调至济南市第37中学(以下简称“37中”)担任校长一职。济南37中是济南市首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之一,也是一所传统的城郊薄弱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学困生比例极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初到37中,面对学校当时的种种复杂困境,陈校长没有冒进,他决定先深入访谈,全面了解学校情况。走访一圈下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几乎全校所有教师都对学校不抱希望,不仅不抱希望,还很好心地劝他:咱们学校没法办,生源实在是太差了,所以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最后都是徒劳无功,干脆就不要抱希望了。
  这样的结果,让陈校长极为震惊和心酸,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这所学校面貌的信念。建章立制、改变课堂、改革课程,就这样,秉承着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理念,他带领济南37中,走上了艰难的蜕变之路。
  一、从懒散到勤奋有序
  采访期间,正好赶上学生的午后大课间活动。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纷纷从教室中走出,迅速而有序地排队下楼,向操场走去,快速整理完队伍,学生们列队整齐地开始围着操场跑步。仅仅400米跑道宽的操场上,容纳了全校18个班、近800名学生,所有学生都小步幅慢跑,井然有序。陈校长十分自豪地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简单的大课间活动,看似简单,实际包括了两门德育课程—安全课程和大课间课程。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从教室走出来,向操场走去,安全课程就开始了。每层楼梯口,都有教师督导打分,组织学生快速有序地通过,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当全体学生迅速在指定时间内达到指定位置时,大课间课程才算正式开始。现在是冬天,气温较低,大课间的活动变成了集体跑步。其他季节,37中的大课间活动极其丰富,先是集体慢跑,然后是打太极拳,再然后是各个班级的特色体育运动,跳绳、踢毽子、踢藤球,等等。在并不宽敞的操场的每个角落,都有学生跳动的身影和欢快的
  笑声。
  简短的大课间活动,包含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深入思考。见过太多因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而备受责备、从此自暴自弃的学生,陈校长坚持认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尤其是在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的薄弱学校,面对的是一批基础薄弱、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的学生,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给他们最合适的教育,比只盯着学生的学业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显得更紧迫,也更重要。
  基于37中的实际校情,基于为每一个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学校确立了阳光文明、健康自信、厚德善良、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规范条例的形式,明确学生的行为与规范。同时,学校也清楚地认识到,与其教师每天耳提面命地督促学生改正不良习惯、规范行为,不如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德育教育悄无声息地融入学生每天的实际生活学习当中,在具体的行为操作当中,逐渐培养学生。于是,配合着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学校构建了一系列德育课程,既有基于学科的教育课程、班本课程,又有基于活动的共青团课程、班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这些课程的构建实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才会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进而形成行为,养成习惯。经过近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状态有了明显改观,行为习惯得到明显改善、文明意识显著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扎根、规则意识有了很大提升、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所以,才有了上文提到大课间活动井然有序的一幕。
  二、从“满堂灌”到小组合作
  记者旁听了这样一节课:全班36个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对应的数字编号。一上课,授课的陈老师拿出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将本节课的难点重点指出来,学生们纷纷埋头复习研究。几分钟后,陈老师让每个小组的6号同学到讲台上背诵、5号同学默写、4号同学查漏补缺……一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到讲台上展示的机会,大家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是一节九年级的历史复习课,也是他们的日常上课形式。实际上,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每天都在37中上演,这也是37中的基本教学模式。学校将这种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导学案为抓手的课堂形式称为“3532”教学范式。所谓“3532”,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包括三大步骤、五个环节、三个问题清单和两个反思。三个步骤是指自主导学、合作探究、差异拓展;五个环节是指课前热身、自主导学、精练展示、精讲点拨、课堂检测;三个问题清单是指自主导学前的问题清单一、自主学习后的问题清单二和本节课结束前的问题清单三;两个反思就是课堂结束后教师与学生的反思。在这种模式下,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其余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的时间。
  学会学习,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面对这群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的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相互合作,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听讲、机械训练的现象,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品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启发、调动学科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也改变了课堂结构,由原来的45分钟教师独霸课堂,改为“15 25 5”的结构,即教师讲课15分钟,25分钟交给学生,最后5分钟完成课堂检测。这种时间结构的调整,也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体要求。看似普通的学生分组,其实大有学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男女、居住地、成绩等进行科学分组,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得到不同水平的提升,大家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发展与进步。
  小组中还是有学生偷懒、不主动怎么办?捆绑评价机制。每个小组的学生作为一个小集体捆绑在一起进行整体评价。上台展示时,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为小组挣得更高的分数,每周、每月、每学期,学校和班级都会进行整理统计,给予学生有效的奖励。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加入到学习的队伍当中,组内和小组之间的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有小组内的“小老师”,也有抢着上讲台的后进生,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争着为集体荣誉奋斗。   在新的学习方式下,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个人修养、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质疑反思的能力都明显增强。谈到这一点,地理组的邢老师特别自豪:“外出去其他学校参观学习,没错,也许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学校的学生好,但是我们的学生都非常有礼貌,我们的学生站起来的时候比他们自信,我们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他
  们大!”
  如今,曾经不爱学习、一上课就犯困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争着抢着发言,想为自己小组挣得加分、赢得荣誉。九年级3班的学生李月如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她喜欢帮助同学,也享受上台展示的成就感。她说:“每个人的意见就是一个音符,你提供一个音符,我提供了一个音符,然后大家的音符凝聚在一起,就会谱成一段非常优美的旋律。”
  三、从被推着走到主动走
  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态,也给教师的教学生态,带来巨大变化。教师教学的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更为关键的是教育观念、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但是,在改革之初,要求学校的教师推翻已经沿用多年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重头再来,着实不易。所有教师都经历了这个从迷茫困惑、痛苦折磨、徘徊不前,到勇敢面对、逐渐适应、欣然接受的阵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教师“被折磨得”几乎要
  崩溃。
  慢慢地,教师掌握了课改的路径和环节,课堂上学生开始进步、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开始提升。由备课组群策群力制定导学案,这要求教师在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备课可能出现的方法随意、内容随意、地点随意的现象。经过三轮讨论研究的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实现了备课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时间由45分钟缩减至15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的精讲点拨,一定要“点”到位置上,真正起到引领、点拨、提升、拓展的作用。表面上看,留给教师的时间少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
  导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反思。每节课结束,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教师也会写下自己这堂课的得失,备课内容量的设置,难易程度的设置,对教材的把握,课堂上的有效之处和失误的地方,等等。每学期结束,学校还会要求教师写课改反思,并且集结成册印刷出来。通过认真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种经常性地反思,对教师的能力也有极大的提升
  教学改变了,教师进步了,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教师们不断获得各种区级、市级、省级的奖励和荣誉。语文组的李老师表示,获得肯定固然高兴,但对他们而言,切身感到自身专业的发展、真正看到学生们不断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高兴、最欣慰的事情。
  陈校长坦言,改革确实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在这样一所生源结构复杂、教育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如果只抓学业成绩、升学率,恐怕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掉队,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学校可能依旧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的薄弱校”。有十余年校长经验的陈树洪坚持认为,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所以,在37中,教育就是要适应37中学生的天性,以37中学生的发展为本,正确认识学生、引导学生,不仅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思想品德、学习品质、责任担当等素养,为下一个学段的学习或者生活奠定一个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铺好路、奠好基。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离不开贫困和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济南37中只是全国数万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一个缩影。她有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问题,也有所有薄弱校的劣势,可喜的是,济南37中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蜕变,重新焕发新生。济南37中用自己的蜕变经历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薄弱学校、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弱势,唯有彻底地改革,唯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适应学生天性的
  教育。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近年来,该市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实施精致淮北建设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精致淮北建设中,该市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实施,奏响淮北教育改革发展最强音。  一、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个孩子  1. 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
纵观国内外学校发展经验,一所学校只有形成鲜明的主题文化,这所学校才会形成办学特色,才会形成持久生命力和办学活力。因此,办什么样的学校,确立什么样的主题文化,是每个办学者要深入思索的问题。邢台市爱凡杰教育集团以“爱的文化”为引领,促进了集团学校的长足发展。  一、为什么要把爱的文化作为学校主题文化  爱的文化是指以爱的价值取向为引领,使用各种表意符号构建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爱的文化建设主体是师生员工
苏虹,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  中国教师:随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文化越来越显性化,您是如何看待学校文化的?  苏虹: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并被师生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通常是指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
编者按  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与教师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教师哪些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质量,引领并协助他们学习,这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014年10月19日至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以“教师教育质量与学习”为主题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有众多知名学者做了发言,共同探讨学生学业成就与教师发展的关系,本期专题特选此次峰会的精彩内容,以期和广大
在日本,高校博物馆作为将大学科研成果展示给社会的场所之一,长年肩负着社会寄予的“社会教育”责任。它作为大学的一个附属机构,收藏品多为学术资料或捐赠品等,拥有独家收藏品的多样性、广揽单领域专业性的同时又兼容跨学科的学际性特点。本文通过介绍一群活跃在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IMT)的学生志愿者,以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导览活动“学术探险”探讨学生志愿者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学习与成长以及该教育活动是如何
2016年2月底,史家小学诞生了117家由3~6年级学生自主创办的“商业公司”,公司的任务是在3个月的时间里,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为现实生活设计一款“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自造品”,并在5月底的“MAKER创意商业挑战赛”上进行展示。最终1家公司获得成就奖,9家公司获得智慧奖,22家公司获得创意奖,85家公司获得潜力奖,奖励覆盖了所有参赛公司。这个比赛不产生获胜者,也不产生失败者,却放飞了一颗颗心灵,引
我国农村学校如何发展,农村教育该何去何从?2016年9月21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都观察和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合主办的“农村教育何处去”沙龙举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民间教育智库REAP负责人张林秀,原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美丽中国”教育总监康健,原山东潍坊教育局局长、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刘伟同众多关心、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
中国教师:林教授,您好!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被提升到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上。您一直在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那您是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的?  林崇德: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质是对“面向未
职业成功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积极的心理上与工作相关的成果或成就[1]。职业成功观是对职业选择、发展及职业成果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和决定,对个人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职业的发展,传统的线性职业生涯结构逐渐被打破,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地变换岗位和职业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人们逐渐认识到客观评价标准和人的主观感受有时是不
“什么才是探索意义的课程”[1],玛克辛·格林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建构起她毕生的事业。格林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美国教育哲学家,她一直坚持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面对社会上不断出现的紧迫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把我们生活的西方世界拖入漫长一天之后的黯淡薄暮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西方启蒙运动的社会理性改革梦想发展成为政治对抗的噩梦,社会的动荡不安与斗争,以及损害危及教育者思想独立与专业操守的教育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