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教师引领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有趣、难度是否适中,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本文以“气候”(第3课时)的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学习任务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1.研读课程标准,恰当拟定教学目标
  仔细研读最新地理课程标准,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有助于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对其难度、深度和广度的把握。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中国的气候”部分是中国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两部分内容又是中国气候的重中之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特别高。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世界地理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和读图、识图能力。但是没有或少有地理描述训练,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成为这节课的最重要目标。
  2.遵循设计原则,整体设计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是关键。一个好的任务来源于真实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实际意义,不是生造的,即有真实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激情,即有趣味性;能培养学生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地理素养,即有目标性;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因素,即有可行性。这些任务设计的原则使任务不等同于几个选择题或填空题,需要整体设计总任务,并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如“气候”(第3课时)学习任务设计(如表1)。
  3.根据学生特点,巧妙选择合适任务
  (1)游戏活动。创设“游戏”情境,可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后,才能积极投入地理学习中。地理游戏活动能够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本节课由分别代表中国5种气候类型的5个小朋友带大家进行中国气候的闯关游戏,一共五关,每关赋分不同,主要采用小组赛,由学习委员记分,最后评定闯关优胜组。
  (2)小组竞赛。小组竞赛即以小组为单位,以知识竞争、智力竞争、能力竞争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的机制。这是最易激发学生好胜心的形式,能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小组成员整体行动,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3)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热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进行的小组合作,而是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
  (4)个体展示。有小组展示也应有个体展示,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收获不一,课堂教学中要给优秀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但更要给学习吃力的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布置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让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完成,并及时表扬赞赏,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4.收集加工学习资源,创设学习任务情境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习任务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内容和任务相关的文本、地图、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实验器材、网络资源等,精心选择,合理加工,创设不同学习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学中用于创设情境的学习资源如下。
  (1)用于导入学习任务的视频资源。分别代表中国五种气候类型的五个小朋友闪亮登场,童声童趣表达不同身份,介绍闯关游戏和规则(如图1)。
  (2)用于学习描述气候特点录制的微课。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和描述气候特点是本节重难点,用微课的方式来突破这个重难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这种讲授式的微课类型,也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種微课类型。虽然都是教师讲授,但现场讲授与视频播放有所不同,微课能引起学生更多关注。
  (3)用于地理教学的地图、示意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本节涉及“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等。“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有几种版本,应收集与现行人教版教材一致的图像。
  (4)用于创设情境的文本资源(如图2)。运用诗词、歌曲、谚语等,将知识、技能、情感融合在一起,既能创设情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5)用于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感性图片(如图3)。整体任务完成,即闯关游戏结束,在评定优胜小组之前,给相对落后的小组“复活”机会——砸金蛋。金蛋一开,就是一个个问题。教师将回答课堂问题设置为像中大奖一样,这是生活化、情趣化的地理课堂。
  二、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主要采用的方式有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四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比较客观,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相对难以衡量。笔者认为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个人自评(如表2),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予自己的评定,并在学习体会之末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或得分。因此,评价项目标准的设计以及如何操作实施都值得关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高三微专题复习之“安徽宣城传统造纸业的经世沉浮”为例,通过“情境感悟,渗透文化”、“文化为体,探寻原理”、“践行文化,提升情感”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文化;地理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傳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也凝聚着中华
当代小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责无旁贷的,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格塑造,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   
[摘要]笔者在本文中就优化作文评语的重要性谈了点看法,也对优化作文评语的具体做法谈了点体会。优化作文评语的具体做法就是:赏识性的评语,能调动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情感交流式的评语,可以抚慰学生的心灵;文质兼美的作文评语,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  [关键词]优化 评价 激发 提高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
在语文课堂上,要真正发挥出课堂在语文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下面,我就根据近几年来的从教经历,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初步的探求。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来说,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
近日,北京市小学生张皓调查发现“蘑菇被漂白”事件,已发酵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继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后,中国食用菌协会又在媒体上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相反,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12月5日新华视点)  一个是“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一个是“政府部门监测九成多合格”,巨大的反差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和业务素质水平,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本人就此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首先,和谐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是一堂高效率英语课的前提条件。我们教师要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随时随地去关心我们的学生,爱护我们的学生,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文章言简意丰,只有37个字。虽然是文言文,但学生结合注释,基本能疏通大意,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古今中外的佳作,无不散发着人文思想的光辉。学语文,其实也就是领略思想,感悟人生。课文永远都只是例子。如何使这篇短小精悍的神话更具有生命力,让学生所得更多,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小文章也有大智慧,我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大智慧挖掘出来。这也与语文新课标的“情感态度
前几天一个男同事跟我说,“带孩子去看《麦兜当当伴我心》了,太搞笑了,给我乐的啊…”我说你一定是没看懂,因为“麦兜”从来不是拍给小孩子看的,也不是你看过之后只觉得很乐呵便了事的。麦兜是谁?他不是大侠,确切地说,是一只猪。一只有点蠢、有点慢、有点笨的卡通猪。这个猪一样的孩子,一直以来都很笨,笨的果然和猪一样。除了比一般的猪可爱和干净,他没有什么闪光点。在电影《麦兜当当伴我心》里,他从不拿别人做标准,更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高考英语复习中长期存在的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从阅读心理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应试中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变异的多种因素。并由此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矫正学生阅读心理偏差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英语 阅读心理 原因 对策    一、阅读心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英语阅读能力是构成高中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阅读能力在目前这种以笔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中,起着举足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人文精神的构建上立足于工具性,以一个话题照亮一组材料,像一棵扎根于土地的生命之树,努力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的成长,因而具有超越感性及狭义理性的真趣、情趣和理趣。  [关键词]人文性 构建 话题 板块 知性 体验 真趣 情趣 理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下的结论。语文工具性的体系,教材经过多年的锤炼,早已形成。那么人文性呢,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