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与产业、职业难以做到有效对接。在分析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中职学校提升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策略
在中职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有效对接,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关系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与质量,从而影响其招生情况,即“出口”畅,才能“入口”旺。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对接产业(新兴产业)的滞后现象较为突出。从学校本身而言,主要原因是学校认识高度不够,策略针对性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准确把握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形势
(一)充分认识专业与产业、职业有效对接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社会化”就是“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就办某种职业学校”。
近年来,国家重视职教。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从国外来看,德国的“双元制”职教理论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职教理论和方法,其核心就是产教结合,关键是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另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一个产教结合的典型,教学方案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师生可在厂家提供的先进设备上试验计划或产品研发。
因此,基于以上国内外的经验,职业学校应该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在职教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职教在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时间上,存在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滞后。①从客观上看,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使职业教育应接不暇。一方面,教育具有周期性,尤其是职业教育。从职业岗位开发成课程计划、大纲、教材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中职学校在多个环节上还不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或开发能力很弱;另一方面,教师的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需要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上讲,地方政府在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没有把中职教育对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规划与统筹;而中职学校在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的超前意识不强、谋划不够。
(2)在体制上,存在对接机制缺失。政府统筹与联席会议制度未能有效建立与发挥作用,使得专业与产业对接失去重要平台与有效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之间,政府未能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常常出现职业教育“一头热”的现象,因此,出现对接的滞后与低水平就在所难免。
(3)在质量上,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低水平。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内涵不够丰富,仅仅是在专业名称与课程设置上的有限对接,师资水平、教学过程管理、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等方面都未能跟上。对接专业的技术优势不突出,企业与学校缺少互动,学生专业素养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学生缺乏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随之萎缩。这种对接,貌似对接,实则脱节。
二、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的策略
(一)主动谋划,超前思考
(1)认清经济发展的趋势。学校应认真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9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校要从中捕捉到专业调整与发展的大趋势。
(2)研究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学校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调研与课题研究,把握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关注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3)明晰专业发展大方向。学校在专业建设上,要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改造,增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积极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与促进作用,积极创办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机制,多管齐下
(1)建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学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提请政府发改委牵头,成立有关行业、产业部门领导参与的产业合作委员会,指导专业与产业对接工作。
(2)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组织成立由对口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职能部门领导和资深教师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引领指导、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有效利用企业和行业的资源优势。
(3)建立定期校企互动机制。建立经常性的行业和企业调研点,有主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企业走访活动。主动邀请行业和企业领导(专家)来校交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相关信息和要求。
(三)进行多元对接,提高质量
(1)课程对接。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突出学为所用的基本策略,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教学。
(2)过程对接。教师主动为相关企业培训服务,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学、研水平,在服务中提高自身能力。
按行业与企业的评估标准,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整体上体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的耦合。学生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使技能得到提高,缺陷与不足得到改进,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得到锻炼,使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3)文化对接。与企业文化对接是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内化过程,把学校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挖掘专业在学校建设中的技术魅力。学生教室、宿舍的布置要有专业气息与韵味;学生的实训、实习融入企业的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要让学生时时经历与感受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熏陶,了解现代企业的精神、内涵,从而积淀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素养。
作者简介:张克礼(1964—),男,高级教师。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白银市课题——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Y[2017]G234)成果”的内容。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策略
在中职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有效对接,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关系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与质量,从而影响其招生情况,即“出口”畅,才能“入口”旺。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对接产业(新兴产业)的滞后现象较为突出。从学校本身而言,主要原因是学校认识高度不够,策略针对性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准确把握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形势
(一)充分认识专业与产业、职业有效对接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社会化”就是“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就办某种职业学校”。
近年来,国家重视职教。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从国外来看,德国的“双元制”职教理论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职教理论和方法,其核心就是产教结合,关键是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另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一个产教结合的典型,教学方案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师生可在厂家提供的先进设备上试验计划或产品研发。
因此,基于以上国内外的经验,职业学校应该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在职教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职教在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时间上,存在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滞后。①从客观上看,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使职业教育应接不暇。一方面,教育具有周期性,尤其是职业教育。从职业岗位开发成课程计划、大纲、教材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中职学校在多个环节上还不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或开发能力很弱;另一方面,教师的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需要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上讲,地方政府在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没有把中职教育对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规划与统筹;而中职学校在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的超前意识不强、谋划不够。
(2)在体制上,存在对接机制缺失。政府统筹与联席会议制度未能有效建立与发挥作用,使得专业与产业对接失去重要平台与有效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之间,政府未能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常常出现职业教育“一头热”的现象,因此,出现对接的滞后与低水平就在所难免。
(3)在质量上,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低水平。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内涵不够丰富,仅仅是在专业名称与课程设置上的有限对接,师资水平、教学过程管理、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等方面都未能跟上。对接专业的技术优势不突出,企业与学校缺少互动,学生专业素养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学生缺乏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随之萎缩。这种对接,貌似对接,实则脱节。
二、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的策略
(一)主动谋划,超前思考
(1)认清经济发展的趋势。学校应认真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9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校要从中捕捉到专业调整与发展的大趋势。
(2)研究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学校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调研与课题研究,把握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关注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3)明晰专业发展大方向。学校在专业建设上,要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改造,增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积极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与促进作用,积极创办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机制,多管齐下
(1)建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学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提请政府发改委牵头,成立有关行业、产业部门领导参与的产业合作委员会,指导专业与产业对接工作。
(2)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组织成立由对口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职能部门领导和资深教师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引领指导、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有效利用企业和行业的资源优势。
(3)建立定期校企互动机制。建立经常性的行业和企业调研点,有主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企业走访活动。主动邀请行业和企业领导(专家)来校交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相关信息和要求。
(三)进行多元对接,提高质量
(1)课程对接。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突出学为所用的基本策略,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教学。
(2)过程对接。教师主动为相关企业培训服务,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学、研水平,在服务中提高自身能力。
按行业与企业的评估标准,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整体上体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的耦合。学生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使技能得到提高,缺陷与不足得到改进,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得到锻炼,使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3)文化对接。与企业文化对接是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内化过程,把学校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挖掘专业在学校建设中的技术魅力。学生教室、宿舍的布置要有专业气息与韵味;学生的实训、实习融入企业的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要让学生时时经历与感受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熏陶,了解现代企业的精神、内涵,从而积淀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素养。
作者简介:张克礼(1964—),男,高级教师。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白银市课题——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Y[2017]G234)成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