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的有效策略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dly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与产业、职业难以做到有效对接。在分析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中职学校提升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策略
  在中职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有效对接,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关系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与质量,从而影响其招生情况,即“出口”畅,才能“入口”旺。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对接产业(新兴产业)的滞后现象较为突出。从学校本身而言,主要原因是学校认识高度不够,策略针对性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准确把握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形势
  (一)充分认识专业与产业、职业有效对接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黄炎培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社会化”就是“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就办某种职业学校”。
  近年来,国家重视职教。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从国外来看,德国的“双元制”职教理论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职教理论和方法,其核心就是产教结合,关键是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另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一个产教结合的典型,教学方案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师生可在厂家提供的先进设备上试验计划或产品研发。
  因此,基于以上国内外的经验,职业学校应该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在职教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职教在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时间上,存在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滞后。①从客观上看,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使职业教育应接不暇。一方面,教育具有周期性,尤其是职业教育。从职业岗位开发成课程计划、大纲、教材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中职学校在多个环节上还不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或开发能力很弱;另一方面,教师的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需要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上讲,地方政府在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没有把中职教育对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规划与统筹;而中职学校在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的超前意识不强、谋划不够。
  (2)在体制上,存在对接机制缺失。政府统筹与联席会议制度未能有效建立与发挥作用,使得专业与产业对接失去重要平台与有效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之间,政府未能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常常出现职业教育“一头热”的现象,因此,出现对接的滞后与低水平就在所难免。
  (3)在质量上,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低水平。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内涵不够丰富,仅仅是在专业名称与课程设置上的有限对接,师资水平、教学过程管理、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等方面都未能跟上。对接专业的技术优势不突出,企业与学校缺少互动,学生专业素养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学生缺乏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随之萎缩。这种对接,貌似对接,实则脱节。
  二、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的策略
  (一)主动谋划,超前思考
  (1)认清经济发展的趋势。学校应认真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9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校要从中捕捉到专业调整与发展的大趋势。
  (2)研究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学校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调研与课题研究,把握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关注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3)明晰专业发展大方向。学校在专业建设上,要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改造,增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积极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与促进作用,积极创办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机制,多管齐下
  (1)建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学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提请政府发改委牵头,成立有关行业、产业部门领导参与的产业合作委员会,指导专业与产业对接工作。
  (2)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组织成立由对口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职能部门领导和资深教师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引领指导、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有效利用企业和行业的资源优势。
  (3)建立定期校企互动机制。建立经常性的行业和企业调研点,有主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企业走访活动。主动邀请行业和企业领导(专家)来校交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相关信息和要求。
  (三)进行多元对接,提高质量
  (1)课程对接。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突出学为所用的基本策略,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教学。
  (2)过程对接。教师主动为相关企业培训服务,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学、研水平,在服务中提高自身能力。
  按行业与企业的评估标准,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整体上体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的耦合。学生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使技能得到提高,缺陷与不足得到改进,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得到锻炼,使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3)文化对接。与企业文化对接是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内化过程,把学校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挖掘专业在学校建设中的技术魅力。学生教室、宿舍的布置要有专业气息与韵味;学生的实训、实习融入企业的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要让学生时时经历与感受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熏陶,了解现代企业的精神、内涵,从而积淀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素养。
  作者简介:张克礼(1964—),男,高级教师。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白银市课题——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职业对接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Y[2017]G234)成果”的内容。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在经济社会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以及效果升级,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不断升级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在进行办公室行政管理时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以保障对于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升级发展,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思路;对策  精细化是现在经济环境愈加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企业管理
摘 要: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和实质是质量。质量的概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把质量搞上去,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合理的组织起来汇集到提高和改进质量的目标上去;而在所有的资源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最起作用的因素。当管理与质量有关时,则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关
介绍了一款基于LTCC的改进型超宽带带通滤波器。此款滤波器是在3阶并联短截线型带通滤波器基础上改进而来,由耦合连接线、并联短截线、单端短路并联耦合线三种基本单元组成。
摘 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点从福布斯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就可以看出来,近年来,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逐渐增多,且排名也逐渐靠前,这与我国企业对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分不开的。文章将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为例,试分析其信息化构建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策略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发展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