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教学浅探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pol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尝试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数学思考与交流能力。教师在课题《基于课标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研究》中,尝试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条线并走,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实现问题解决教学五步走。即:通过教师的活动“问题创设、梳理沟通、策略指导、运算解答、回顾反思”五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理、析、算、验”来经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策略分析——列式解答——检查验证”的解题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图文结合问题解决”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经历“读、理、析、算、验”的过程,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环节一:问题创设“读”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指导学生反复读题(读图),可以通过“三读一述”,充分理解。“三读”即:题目至少读三遍,一读,明白什么事,二读,知道了哪些信息,三读,摘录关键字,读题的形式可以多样,或集体读,或听读,或自己读,一、二年级教师可以先范读;“一述”即:读题后再同桌复述。经过“三读一述”,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并摘录出关键字和数据,发现题中蕴含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图文结合问题解决”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观察图画:这是哪里?图上有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摘录学生发现的信息随机板书到黑板上:小鹿一共有9只;鹅一共有8只;树根下有6个蘑菇;跑了3只小鹿;游走3只鹅;大树旁边有2个蘑菇;还剩多少只小鹿?学生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图中有什么,还要看写了些什么,全面把握图文信息。
  一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刚刚起步,正是教师培养习惯、形成能力的好时机。对于低年级,这里的读,即读图,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层层深入读懂图意,因为学生识字量小,这里的信息摘录由老师代为完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题,理解读题的重要性并养成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搜集的能力,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
  环节二:梳理沟通“理”
  在此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将复杂的情境进行分析和简化,把在第一环节中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整理,删除无用信息的干扰,捋清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信息整理的必要性,让学生通过“列表,分类、连线”等方式整理出主要信息和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主整理信息。
  例如:在刚才的教学中,学生搜集信息后,引导学生体会信息的纷繁复杂,继而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大家看起来清清楚楚呢?”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小鹿一共9只,跑了3只,还剩多少只小鹿?鹅一共8只,游走3只,树根下6朵蘑菇,大树旁2个。还剩多少只小鹿?为什么呢?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选择有效信息的意识。然后让学生用“三句话”的形式完整的描述题意,体会一个数学问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构成,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结构。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整理的能力,教给学生信息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
  环节三:策略指导“析”
  这个环节是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也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调用已有的学习经验,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单,引领学生探索,也可以指导学生有效运用“摆学具、画图、列表、模拟假设、推理、综合、分析”等策略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鹿?该怎么算?”教师提出探究任务:①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把你刚才描述的小鹿跑走的情境摆一摆,可边摆边说。②你能用简单的画把题意画出来,让大家一眼就看明白吗?可以用圆形或三角形等符号来表示小鹿。学生活动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说出自己的想法。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也不同,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而不同的解题思路,选择不同条件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就对应了不同的算式,这个过程正是数学模型思想的建构过程。到高年级,逐渐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掌握更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环节四:列式解答“算”
  学生经过充分的审题、分析,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了解题思路后,指导学生列出算式,用数学符号表示自己的思路、想法,实现从“情境文字”到“数学化”的过程。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讲解自己列出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见解,体会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
  例如:在刚才的教学中,当学生运用“摆学具、画图”的策略理解了“还剩几只小鹿就是从总数9里面去掉跑走的3只,剩下没跑走的就是还剩的”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呀?你能列出算式吗?”“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这里9、3、6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深化理解“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的数量关系,建立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环节五:回顾反思“验”
  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实际教学中最容易被教师们忽视的一个环节。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验算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验算方法,养成回顾检查的习惯,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丰富学习体验。例如:在刚才的教学中,当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答案算出来了,我们的问题是不是就已经结束了?”“想一想,可以怎样检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交流并汇报自己的检查方法,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检查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检查数字、式子与答案的正确性,还要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解题过程,寻找问题解决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遗漏的地方。检查方法很多,可以再做一遍,也可以把问题当作已知,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来验证答案的合理性,还可以通过列举、推理等方法来验证。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增加,可以尝试不同的验证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关键点,遇到的困难、思考的角度、解题的诀窍、比较各种方法,发现问题解决的规律,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储备学习能量。
  至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理、析、算、验”五步,在活动中完整地经历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对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有了完整体验。
  环节六:迁移应用“练”
  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自主解决同类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选择策略并会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解。
  例如:学生解决了“还剩多少只小鹿”后,教师引导学生:“你会像刚才一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后边两个问题吗?”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解决“还剩多少只鹅”和“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的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重温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对“摆学具”和“画图策略”的认识,积累了问题解决的经验。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会了观察、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掌握了基本问题解决策略,了解问题解决的步骤。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其他文献
重庆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27日以渝府人[2012]9号文发出通知。决定: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武宣县博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从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专业服务组织,社员从2014年的11人发展到现在的237人,拥有各类农机具346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8台、甘蔗装载机19
【正】 加入世贸以后,人们谈论起应对之策时,往往把大力引进外资作为振兴我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这是勿庸置疑的了。但对于大力引进"外智"则往往重视的不够,甚至放在了
结合沥青路面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拌合、运输及碾压等工艺环节需要注意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其他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章通过回顾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起源、使命与校园形式与设计,对比不同社会角色影响下的两种校园空间模式——独立建筑模式与整合建筑模式。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应
高速公路工程中经常遇到公路与铁路交叉的设计现象.在地下穿入铁路或公路成为底下通道的立交箱涵.其特点是在保证地面交通安全运行的同时.在铁路或公路的一侧挖施工基坑:坑底做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