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间游戏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2685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儿童启蒙与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以学习为主的小学阶段,游戏依然是辅助学生学习知识、缓解学习压力、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教学手段。但是目前很多教师都没有重视游戏对学生教学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本文就目前小学课间游戏的实施状况,分析其问题成因与改进对策。
  小学生课间游戏 教学现状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3-0000-01
  课间活动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的自由活动时间,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中提出要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推进教育进入新阶段。
  1.课间游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改革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开始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充足的时间锻炼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给予了学生课间活动游戏时间。学生能通过课间游戏放松自己的精神压力,缓解学习的疲倦感,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放松,从而精力充沛地迎接下一堂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小学课间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被占用的课间活动时间
  许多教师将学生的课余活动看做是两节课程之间的中转与过渡,并没有认识到学生进行课间游戏的意义与重要性,导致很多教师都出现过侵占学生课间活动时间的行为。一些教师认为,课间活动有十分钟,但是自己的课程还没有讲完,可以利用课间活动时间完成讲课,于是占用4、5分钟;而下一节课的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的课堂质量,便提前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保证在上课之时能尽快进入状态。如此一来,学生十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所剩无几,可能也只能支撐学生去一次洗手间,导致课间游戏无法开展,学生的压力也没有得到放松。
  (2)课间打闹存在安全隐患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系统且完善的思想价值观念,没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意识,因此在进行课间游戏时,常常过于自由放松而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开展一些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游戏活动。
  (3)学生课间游戏参与度低
  在实践调查中发现,很多小学生都不热衷于到室外进行活动,大部分学生在座位上看书睡觉、和同学聊天,除了楼层较低的学生会主动到室外进行活动,很多班级即便是下课,教室外的人都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课间活动时间较少,扣除在规定的运动场所来回时间,无法满足学生进行课间游戏的需求,故而高楼层的学生对于课间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也比较低,游戏方式单一。
  3.改进小学生课间游戏的对策
  (1)关于教师参与课间游戏
  课间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活动时间,也是教师的休息时间,教师的行为能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课间游戏,教师应该走出办公室,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课间游戏中来。在缓解教师疲劳感的同时,也能将被动管理和主动参与相融合,有效保证游戏的组织性、有序性和安全性,强化课间游戏的安全管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利用游戏开发课程资源
  一些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应该有作为教育改革先锋者的意识,积极实践和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和课间游戏的连续性,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观念,在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放松,优化教学效率。锐意进取的学校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并充分利用课间游戏时间。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级活动,确定相应的主题目标,要求各班级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课间游戏并定期进行总结汇报。通过课间游戏的开发管理,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3)完善课间游戏场地设施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要求,每个学校应该配备相关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备,一些学校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间游戏,因而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力度,要根据教学要求,让每个小学根据学生的人数合理设置教室和课间活动场所,完善并配备基本的体育游戏设备,如球具、毽子、呼啦圈、游戏卡片等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游戏方式和游戏资源,增强学生的游戏体验感。
  尽管课间活动时间只有十分钟,却是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课间游戏的开发、实施与管理在新教育理论的实践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课间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安全与参与性,利用各种管理措施,积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规范学生的游戏行为,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曼.传统体育游戏在小学大课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199- 200.
  [2]袁静,朱军,肖升介,徐勤萍.青岛永平路小学传统游戏大课间开展案例[J].体育教学,2018,38(08):56-57.
其他文献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初级教育教学阶段通过何种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对于孩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还能够在未来生活与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健康、乐观的心态,以此为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父母心态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效果进行探究,并通过有效性措施的提出,来探究加强父母对于孩子心态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此来有效促进
阅读指导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和家长应该耐心地采取多样的形式引导孩子阅读,努力提高阅读品质,进而逐步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家校共读 快乐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 孩子的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渐渐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能够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世界之美,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依课题研究需要,对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的求学愿望普遍偏低;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不高;教师对现行教育体制普遍不满。而边民需求与教育供给的不适切;学校教育中“当地人”的缺席;教育系统的乏力引发的连带现象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所在。要应对这一局面,当地教育应满足边民的实际需求;明确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主体地位;重新建构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幼儿户外混龄游戏主要是将3-6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放置在同一个区域内的户外活动中,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自由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该形式突破了幼儿年龄的限制,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展开交流、合作,并享受游戏活动所带来的趣味感与幸福感,进而在活动中共同得到提升。  幼儿 户外 混龄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3-0000-01  基于幼儿而言
摘 要: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等等,对孩子的教育不应是单方面的教育,而应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关心和教育孩子。因此,“家校合作”教学模式自问世以来,就充分的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不例外。学校要实现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进行协作,合力完成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对小学科学实验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本文分别从融入校园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节庆活动、融入家园共育四大路径入手,多方位、多角度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优秀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涵养优秀品格、根植文化自信,升华爱国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深植于孩子的心中,伴随孩子茁壮成长。  闽南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起着一个奠基作用,而如何提高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与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所不断探究的问题,本文从此问题作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导致学校教育环节出现漏洞,以及如何及时修补这些漏洞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影响  【中
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对孩子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的教育是引导,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孩子才能够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成长与进步。本文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展开分析,研究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特殊性,并且针对这类学生教育中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广东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