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ca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课题研究需要,对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的求学愿望普遍偏低;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不高;教师对现行教育体制普遍不满。而边民需求与教育供给的不适切;学校教育中“当地人”的缺席;教育系统的乏力引发的连带现象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所在。要应对这一局面,当地教育应满足边民的实际需求;明确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主体地位;重新建构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边境地区 教育满意度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1-0003-02
  依课题研究需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云南省三个少数民族边境县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问卷180份,学生问卷30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随后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满意度呈现形态
  (1)学生的求学愿望普遍偏低。为了解边境地区学生求学愿望的信息,分别对学生关于求学愿望维度下的三个项目的不同选项的人数比例进行统计,获得学生求学愿望维度的人数分布情况。从学生求学愿望调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求学愿望呈现出较低的状态。其中,关于“你对到境外上学的愿望”项目的调查,占50.3%的学生表示“不太强烈”,占26.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强烈”,只有1.7%的学生表示“非常强烈”;关于“你初中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的愿望”项目的调查,占41.0%的学生表示“不太强烈”,占26.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强烈”,只有10.0%的学生表示“非常强烈”;关于“父母对你初中毕业后继续升学的愿望”项目的调查,占46.7%的学生表示“不太强烈”,占21.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强烈”,只有8.3%的学生表示“非常强烈”。
  (2)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不高。为了解边境地区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状况,分别对学生关于学校教育满意度维度下的五个项目的不同选项的人数比例进行统计,获得学校教育满意度维度的人数分布情况。从学生对民族教育满意度调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对当地的学校教育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其中,关于“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33.7 %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占23.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4.3 %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对学校教授内容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48.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占28.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3.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对学习成绩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24.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占39.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4.7%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对学校既教授现代文化又传递本民族文化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48.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占22.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0.7%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对学校开展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50.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占21.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2.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
  (3)教师对现行教育体制普遍不满。为了解边境地区教师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满意程度,对教师关于现行教育体制满意度维度下的四个项目的不同选项的人数比例进行统计,获得了现行教育体制满意度维度的人数分布情况。从教师对教育体制满意度调查的统计结果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群体对目前学校办学目标、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及民族地区校点撤并的做法非常不满意。其中,关于“对学校办学目标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41.1 %的教师表示“不满意”,占19.4%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11.7%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对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43.9%的教师表示“不满意”,占17.3%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8.3%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对学校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24.4 %的教师表示“不满意”,占18.9%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12.2%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对民族地区校点撤并做法的满意度”项目的调查,占43.9 %的教师表示“不满意”,占15.6%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只有7.2%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
  2.问题引发的原因阐析
  (1)边民需求与教育供给的不适切。从上述有关学生求学愿望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的求学愿望呈现出较低的状态,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影响。前人以往的相关研究也已表明,家庭和社区的环境对儿童的求学愿望和学业成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对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而言,这种影响作用尤为明显。云南边境地区的边民普遍表现出对教育持一种较為冷漠的态度,对子女的学习不感兴趣的情形。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态度,主要原因在于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越来越使边民意识到,让子女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一项收益甚微,或者直接是一项没有实质性收益的投资,不仅浪费了他们辛辛苦苦才赚到的血汗钱,还耽误了子女学习生活所需的基本生存技能以及成为从事农事能手的机会。所以,从务实的取向上来说,边民普遍表现出对教育期待不高的态度。
  (2)学校教育中“当地人”的缺席。由上述有关学生对民族教育满意度调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学生对当地的学校教育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这一状况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导向的学校教育造成的。目前学校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代表国家和现代化的城市知识文化为本位的,这种城市导向的教育方式人为地将村落社会中的乡土知识与现代化文明对立起来。这种预设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村落学校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促使他们进入“庙堂”的知识,而非“躬耕”山林的知识。村落的学校教育在知识资源上属于外来输入型模式,在产出上则属于外出输出型模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与村落社会相脱离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对国家发展,还是对民族群体自身的发展,都是一种高投入而低产出的教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以城市文化为本位和导向,脱离村落社会自上而下的学校教育并没有促使边民滋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反而造成了边民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意状态。   (3)教育系统的乏力引发的连带现象。从上述有关教师对教育体制满意度调查的统计结果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群体对目前办学目標、现行教育制度及民族地区校点撤并的做法非常不满意。目前学校场域里,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教育制度下民族教育的城市本位和导向,由于教育宗旨、教学内容和城市非常统一,民族教育和村落社会文化却高度分离。村落社会和村落学校间形成了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背景,村落教育变成为城市教育的翻版,同时也没有为村落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提供知识和技能资源。相反,村落教育的受教育者普遍表现出与村落社会相分离,努力的想要离开村落,进入城市。
  教育制度通过各种利益之间的博弈最终达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场域里组织或个体选择的准则。
  3.提高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满意度的路径选择
  (1)教育发展应满足边民的实际需求。民族居住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国家和政府试图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引进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帮助民族群体脱贫致富。特别是尝试通过教育提高当地群体的素质,促进当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现实的情形证实教育并没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成为了人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跳板,通过教育的合法性竞争机制,成功的实现了“脱贫”。而大多数被教育系统逐级淘汰的“失败者”,无法把教育教给的知识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衔接,很多人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鉴于此,要发挥教育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就需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和经济特征,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当地真正需要的立足于本土的知识型技术人才。
  (2)明确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主体地位。以往我们的民族教育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民族教育的主体定位问题。而这恰恰是边境民族教育发展需首先直面的问题所在,如果在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认识和厘清这个问题,民族教育仍然无法突破原有的局限。因此,我们要发展民族教育需首先打破传统民族教育的功能定位特点,肯定民族群体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只有民族群体的主体性地位得以认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民族群体的主动权,使其参与到民族教育的发展中来,这样的民族教育才能满足民族群体的需求。只有肯定了民族群体在民族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边境地区的民族教育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
  (3)重新建构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当前出现的教育功能弱化和资源贬值现象,以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弱化现状,很大程度是由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起的,学生在校习得的普世性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相差太远,无法进行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动力。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新建构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观熏陶,通过教育课程和教学增强民族学生群体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为其以后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
  [2]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文化的缺失[J].书屋,2006,第10期.
  [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0-122.
其他文献
幼儿的发展不仅仅只是依靠幼儿园,与家庭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家庭与幼儿园应该联合起来,致力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家庭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以及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就现阶段而言,家庭与幼儿园联合一起教育幼儿是大的趋势,而亲子活动是家园共育的重要举措,亲子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和家长以及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还会帮助家长学习怎样教育幼儿,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发展。  多元化 亲子活动 家园共育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专注学法传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要求。教师为帮助学生建立学法意识,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法整合,优化学法指导,反思学法应用,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高效语文课堂构建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法传授;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8-0010-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作文缺乏新意的问题,教师要建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感受生活情感,思考生活问题等方法都能让学生找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展开创意写作的活动。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创意写作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4-0015-01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一种慢性病,已为很多人所了解。由于职业、年龄、外伤等因素,使人到中年以后,颈椎间盘、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可以发生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有颈椎牵引、按摩推拿、针灸理疗及中西药物治疗等,均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各种治疗费时费事,或多或少地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利用睡眠时间,通过使用药枕,也能减轻颈椎病的症状,获得较好的效果,特
17岁的高二学生小田,在一所重点学校学习。身处一片争考大学的浪潮中,她深感自己脑子不如别人聪明,复习、作业总比别人多花时间。最近一位同学患了神经衰弱,她也立即紧张起来:“她比我学习好,脑子反映也快,怎么还会睡不好觉?看来我也很可能失眠!”不久,便出现一拿起书本,头痛头晕的感觉就一阵阵袭来。“啊呀!完了,考不上大学了。”幸亏她的好友约她一起来到心理咨询门诊。  他23岁,小学、中学各跳过两级,当同龄
一天下午,门诊上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少妇范×,陪她一起来的是其父母。母亲介绍病支时讲道:“我女儿发病是一年前偶然发现她丈夫与我外甥女有不轨行为后开始的,起先是大发雷霆,又哭又闹,不思饮食,不断追问其夫与表妹不正当关系的时间和次数,逼迫他写检查;以后整日情绪低沉,经常抱着孩子痛哭,也不去单位上班,还不时地寻死觅活。我们带她到医院去看,医生说患的是‘反应性抑郁’,用阿米替林和奋乃静进行治疗3个月,不见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初级教育教学阶段通过何种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对于孩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还能够在未来生活与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健康、乐观的心态,以此为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父母心态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效果进行探究,并通过有效性措施的提出,来探究加强父母对于孩子心态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此来有效促进
阅读指导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和家长应该耐心地采取多样的形式引导孩子阅读,努力提高阅读品质,进而逐步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家校共读 快乐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 孩子的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渐渐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能够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世界之美,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