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583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二战以后,年鉴学派开创的经济社会史研究范式风靡全球。同西方学界相比,国内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社会文化史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又有何独特内涵,这一时期西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以及关于社会文化史资料的一些问题。作者试图从这几个问题入手,粗浅地分析当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关键词】 社会文化史;新社会史;资料来源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54-02
  一、关于社会史、文化史以及社会文化史的几个概念
  在理解社会文化史这个名词之前,先来分别看看“社会”“文化”“史”这几个词语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与“会”是分开使用的。查找字典,“社”是土地神,与“稷”——谷神相对应。另外,“社”还有古代居民组织的意思。如:“周礼二十五家为社”(《说文》),“方六里,名之曰社”(《管子·乘马》)。而后又有了“会”这个字,“会,合也”,有聚结、集合的意思。“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辛卯,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并就千秋节先赛白帝,报田祖,然后坐饮,从之”,①其含义是人们为了祭神而聚集在一起。这种说法与现在的含义不同。现在“社会”一词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大约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学者首先将英文中的“society”一词译为日本汉字“社会”。后来我国也采取了这种用法。②关于“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简单说,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就是将人放到群体中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人。那么,什么是社会史呢?赵世瑜曾总结过,关于社会史的概念问题上存在以下各派:1.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相当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法制史、外交史等等,具体言之,就是社会生活史、生活方式史、社会行为史;2.社会史是一门综合史、通史、总体史,换言之,真正的通史应该是社会史;3.社会史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态度和新的研究视角,简言之,社会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4.社会史是社会构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史的综合,它既非“以所谓新史观指导的全部的史学内容”,是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而与第2、3两种观点划清了界限,又非“简单的下层社会史或社会生活史”,与第一种观点也分道扬镳。同时,它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的一个交叉学科。③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史,那么社会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阔,类似于上述第二种观点,可以理解為广义上的社会史。现在更多的是采用狭义的社会史概念,将视角放在普通大众身上,与传统的政治史相对,是对以往偏重政治史研究,即帝王将相史的一个补充。
  “文化”是中国的一个古典词,在近代被用来翻译西方的对应词,从而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是“文”和“化”的结合,是“人类文化”和“文化教育”的省略语。“文”原指各种交错的纹理,延伸到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并体现在文献、典籍、文、礼、乐等系统中,“武”对应于文化的规则、文化事务、公务员,“礼”对应于文学艺术;它也延伸到修饰、人工加工、“质”与“真”的对称。用逻辑的“文本”来表达自然现象的语境,形成“天文、地理、水文”等专用术语;用来表达人际关系的秩序,它构成了“人性”。“人化”是指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其中一种或两者改变形式和性质,从而导致教化、教化、移情、感染、化于诸义。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与“社会”一词相同,“文化”这个词也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将“culture”翻译成汉字“文化”,从而注入现代西方新内涵。④英国学者泰勒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是:在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它包括一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的一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艺和习惯的综合体。“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而狭义的文化则作为政治、经济相密切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常与“政治”“经济”等词并列使用。相对应的,文化史的研究范围也会有大小之分。作为一种新颖的研究范式,它打破了过去为帝王将相撰写“家书”的史学传统,而将视线下移,将社会经济文化纳入视野;狭义的文化史则与思想史、哲学史相区别,以史料提供的价值理性为基础,再通过对传世古迹、制度以及习俗等考察,彰显民族的精神风貌。冯天瑜在其所编的《中国文化史》这本书中,对文化史的定义是:着眼于对诸观念侧面的综合考察,通过对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双向探索,了解族群、民族、国家的文化性格的形成机制、基本特色和发展走势。
  综合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几个概念来看,首先,“社会”“文化”二词都与原本的古典含义有所区别,是在原本含义的基础上嫁接了一定的西方理念,而具有现在所使用的含义。其次,不管是社会史还是文化史,都打破了传统史学研究中,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的研究,将视野下放到普通群众之中,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人们的生活变迁、思想变化。社会文化史是在二者的共性基础之上,采纳二者研究之长,以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研究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一方面的思想观念特点或是行为模式规律。梁景和认为,社会文化史是研究社会生活与观念形态之间互动关系的历史。⑤也就是说,人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和升华出了自己的理念,然后这些理念又理所应当地在实践中不断地被纠正、质疑,最后表现为理念上的变化,以此循环往复。当然,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观念的变化之间并不是没有障碍的,人自然是这中间最活跃的因素,而社会生活中的人又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社会生活和观念形态的变迁并不总是具有一致性。
  二、新社会史
  20世纪60年代,在新左派运动风行西方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也极大影响到了西方社会学的研究,代表人物就有英国新社会史学的两位学者:汤普森和霍布斯鲍姆。英国新社会史学派倡导马克思主义整体社会史研究,宣扬“自上而下”的史学观念,强调新社会史应该反映普通人民的声音,注重从社会下层的角度和大众文化的层面研究历史,重视追求“小人物”或弱势群体参与历史运动过程的微观描述。⑥至于在中国,这一概念在最近十年兴起。2001年,杨念群主编的《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可以视为“新社会史”发轫的标志。⑦杨念群在文集导论部分指出,新社会史和传统社会史相比,它不是一个研究范式上的变化,而是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契入中国语境下的中层社会理论建构;其次,新社会史是要在传统社会史以经济社会为切入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视角下移,把研究对象更有细微化、具象化。同时,传统社会史与新社会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众说纷纭,但这正是人文社科的魅力。⑧关于这个概念,冯尔康在《中国社会史概论》一书中,提到自己的理解,新社会史、新史学标榜的“新”,都要对历史做出全面理解和阐述,即均以追求整体史为目标。⑨由此看来,关于新社会史的概念学界暂时还没有讨论出来。以个人理解来看,新社会史是相对于社会史来说的,在原有的社会史的基础上,挖掘新材料、透过新视野,向原本社会史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挖掘。   三、关于社会文化史的资料来源问题
  社会文化史不仅仅将关注点放在传统的研究精英阶层上面,还将普通大众也纳入研究范围,故而,社会文化史的资料来源除了传统的史料外,还需要能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资料。鉴于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资料来源区别较大,故而这里只是简略说近现代史的资料来源。近现代史的资料来源较古代史多,并且杂,保留有较多的原始资料。比如:档案、日记、报刊、方志外,还有小说、诗歌等,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田野调查。相对于资料的繁杂,更重要的是学会解读材料。梁景和曾强调,在扩大史料视野的同时,更要学会阅读、分析和理解史料。⑩
  注释: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版,第195页。
  ②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页。
  ③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④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⑤⑩梁景和:《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⑥李福长编:《20世纪历史学科通论》,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285页。
  ⑦劉平:《风生水起:中国社会史演进之路》,《史学集刊》2018年第3期。
  ⑧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61页。
  ⑨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参考文献:
  [1]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J].历史研究,1999(02):4-21.
  [2]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梁景和.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01):96-101.
  [4]刘平.风生水起:中国社会史研究之演进[J].史学集刊,2018(03):78-83+109.
  作者简介:
  岳远洋,男,四川巴中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希腊史。
  侯琪,女,山西长治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其他文献
【摘要】 卡通形象作为新的象征性标志,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卡通形象设计实践过程为例来探讨通过校园卡通形象设计提升文化育人的途径和效果。  【关键词】 卡通形象设计;文化育人;品牌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7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
期刊
【摘要】 刘基,字伯温,是明朝的著名历史人物,关于他的传说被称为刘伯温传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拟从刘基生平事迹、刘伯温传说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刘伯温传说的现代价值等方面,来探究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寻找保护刘伯温传说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 刘伯温;传说;历史传承;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原型”是荣格精神分析学中指反复出现在各时期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反应的形象、物象。以原型和母题,特别是神话中的原型和母题进行写作,称为神话思维叙事。《踏蛇》通过模糊叙述时间营造仿佛“入梦”的环境,还有赋予蛇民俗学、文学的多重解读意蕴,昭示着蛇成为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原型,即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确证。  【关键词】 《踏蛇》;神话思维;叙事学;原型;集体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I313
期刊
【摘要】 进入20世纪以后,东西方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产生了不同的有益于自身的发展和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在东西方呈现出不一样的两种状态,在东方是以一种政治手段、政治家的身份站在舞台中央,而在西方则犹如一把钢刀毫不留情地刺破资本主义的伪善面具。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以霍克海默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下,开始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遇到问题的同时进行自我的修正和调和,使得马克思
期刊
【摘要】 “移情”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情感的转移与传递的过程。将“移情”这一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有助于把握作者倾注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将其引入到日语古典诗歌的汉译之中,可在准确进行语言间的转换以外,最大可能性地传达原作所蕴含的心绪和情感。  【关键词】 “移情”;日本古典诗歌;汉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
期刊
【摘要】 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本文以《非自然死亡》日语字幕的汉译为例,分析在文化差异影响下,译者是如何进行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以及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再次证明,归化和异化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各有所长。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孤立地看待二者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合适的翻译策略选择,才能减少字幕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流失,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  【关键
期刊
【摘要】 在关于人类社会活动的研究中,西方时尚传播理论从时尚传播的角度出发,对考察人类社会的阶级分野以及不同阶级间人的流动有着重要意义。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看,阶级分野论、滴流理论和有闲阶级论是时尚传播理论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理论,也是构成时尚传播理论框架的关键部分。以人的社会特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当代意义为出发点,对上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批判与评价,能够发现其对于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作用
期刊
【摘要】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家形象在媒体层面进行多模态话语研究,分析图片、文字等多模态符号如何塑造国家形象,阐释它们的社会文化语义和功能,提出多模态视角下我国国家形象媒体语篇建构策略,以期为媒体话语使用多模态符号进行国家形象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国家形象;媒体语篇;多模态话语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现阶段,我国经济领域在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等各种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在这种形式下建立新颖的媒体以及传播形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并且,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步提升,也令网络传播为新闻传媒带来较大的影响,相关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网络传播为新闻媒体带来的影响,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传媒行业的发展。对此,本文首先分析网络传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网络传播为新闻媒体带来的影响,最后
期刊
【摘要】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愈来愈以全球化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与之相随的是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个人、组织、国家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如何思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实践的需要呼唤着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马克思在150多年前就对此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做出了经典论述,其论述即为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产生、发展趋势、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