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媒体建构中的多模态话语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x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家形象在媒体层面进行多模态话语研究,分析图片、文字等多模态符号如何塑造国家形象,阐释它们的社会文化语义和功能,提出多模态视角下我国国家形象媒体语篇建构策略,以期为媒体话语使用多模态符号进行国家形象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国家形象;媒体语篇;多模态话语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79-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多模态视角下俄语新闻语篇中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Y2019094-C)。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已经超越了单一的语言研究范围,扩展到多个学科领域,将语言与非语言因素囊括到话语意义的研究之中,形成了多种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在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具有多模态特征的媒体话语影响着公众对国家形象的认可与评价。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非语言符号也具有社会属性,同样具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字扩展到色彩、静态图片、动态影像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视觉语法理论从三大功能理论出发分析图像等视觉符号的语义关系。在其框架下,概念功能在图像中可表现为再现意义,又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叙事意义中的矢量,即图像中不同成分之间具有语义系统中行为的及物性。人际功能在视觉语法中体现为互动意义。从图像内部和外部出发,通过“接触”“距离”“视角”的共同作用,阐释图像中的表现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是否有信息的索取、提供、人际与社会关系的远近及态度等社会关系和交际意义,图像色彩的饱和度将不同程度感官情态意义加以体现。语篇意义体现在视觉语法的构图意义中,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呈现,图像中各个部分相互协作,共同传播信息,实现语篇的意义建构。
  二、媒体话语的多模态特征
  人类的感知不断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在大众传播领域形成的共同认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人对现实的社会态度,这种共同认知也是个人社会行为的基础。作为传播相关信息的“提供者”和中介机构,媒体积极参与国家形象社会传播的过程和结果,它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起到了影响作用。朱永生认为,多模态话语的识别主要通过模态种类使用的多少和话语涉及的符号系统多少进行判定。[1]现代媒体利用手机、电脑等技术媒介强化了多种感知通道,例如在视频互动时,交际双方不仅利用耳朵、眼睛接收信息,用声音表达观点,甚至会用肢体进行多维交流。从功能修辞角度而言,媒体话语的语篇类型也区别于单纯以文字为主的文本,出现了广播话语、电视话语、网络话语等多种语体结合的新技术文本,它们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组成多模态超文本。
  三、国家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实践
  传播学意义上国家形象可指“一国在其他国家人们心目中的综合评价和印象,主要体现在别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上”[2]。大众传媒进行新闻报道和宣传活动具有明确的传播目标,能够引导公众全面认知传播对象和树立对其态度,在传递信息、树立形象、扩大交流的传播活动中,大众传媒离不开多模态话语的积极参与。以俄罗斯《劳动报》网站中国之窗专栏10月8号刊登的一篇关于2020年中国国庆期间“黄金周”节日经济的新闻语篇为例,指出多模态符号是语篇形象的重要构建者。
  (一)图像话语的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社会文化语境,后疫情时代经济的率先复苏往往能够体现国家整体实力与精神凝聚力。新闻图片再现意义主要通过叙事过程中动作者的行动表现出来。图片中一对青年男女成了最突出的参与者,他们占据构图的中心位置、图像清晰。作为叙事再现的参与者,他们既是动作发出者,也是动作对象。两人相互依偎而行,表现出关系的亲密性,通过目光的相互交汇形成矢量进行情感表达。下落的雨和人们行走或者伫立的图像语义具有类似语言的不及物属性,表现出游客们冒雨出行的叙事再现意义。图片中的国旗、商家形成了具有语境象征暗示的概念意义。互动意义可以体现出观看者的态度及与图像中所展现的元素之间的互动。这里没有想象的“接触”,但意义表现为一种假日信息的“提供”。拍摄者通过社会远距离体现出来图片的观看者与图中元素的一种非个人关系。观看者阅读图片是一个平视、正面的角度,体现出观看者与图像中参与者的平等关系,能够让观看者快速、完全地融入图片主旨语境之中,体现出广泛的参与性与受众的易接受性。构图意义的信息值一般显示在图像结构中,通常呈现在上方的是显著化的信息,在占整个图片三分之一的上部画面中,主要是街道两侧的国旗、琳琅满目的店铺牌匾以及远处的楼房,烘托出一片热烈繁华的节日氛围。图片下部画面中是众多的游览者和顾客,整个节日期间活跃的旅游经济真实信息被展现出来,形成看似画面静止,但却形象生动的视觉叙事。图像色彩展现了情态意义,其中主体参与者的衣着、石板街道、远处楼房及一角天空都呈现出灰蓝色调,特别是每个人佩戴口罩的蓝颜色产生一种庄重的意蕴,似乎提醒读者在旗帜的鲜红色、灯光的柠檬黄色以及树叶的绿色构成的热烈温馨背景之下,還有一种理性的遵守。
  (二)语篇的整体意义建构
  该新闻报道由文字和图片共同完成语篇的意义建构。图片上方的标题字号较大,非常醒目,语言精练,确定了图片的主旨内涵,图片则对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行了佐证,二者相互配合使新闻报道获得标新立异的效果,提升了读者阅读的吸引力。图片下方的文字报道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出发,主要涉及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三个方面。从文化语境而言新闻报道是合乎媒体创作的语篇体裁,具有报刊政论语体特点。情景语境是交流的直接语境,涉及时间、地点和交际的主要话题。语篇引证了各国专家、学者及相关业内人士对中国2020年国庆期间的旅游经济及其影响力的乐观评价,他们指出中国防治新冠疫情的积极举措对国内外经济复苏都有直接的影响,2020年中国国庆节正逢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十一黄金周”的节日经济将激发居民潜在的消费力,促进服务业稳步恢复,逐渐提升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中国经济今后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语篇中语言严谨、朴素,观点鲜明、肯定,既没有夸大其词的表述,也没有太复杂的语法结构。   在交际中运用多模态话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交际意图,完成交际行为。该新闻由文字、图像、颜色等符号手段共同参与了意义的构建。图像展现出呈现活力的节日经济面貌,使话语意义更加直观和感性,语言文字占据版面主要的篇幅,对图像进行内容定位和信息扩充。通过图文的语义构建,一个积极进行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跃然呈现。
  四、多模态视角下我国国家形象媒体语篇建构策略
  在全球化语境下,媒体话语同样肩负着向外部世界系统化表达国家意志与思想、展现民族文化、完成跨文化传播的义务与责任,其中运用多种模态符号构建的媒体语篇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消除误解,搭建国家之间更为顺畅的沟通桥梁,获得国际社会的正确认知与评价。
  (一)提升国家形象是媒体语篇的话语建构目标
  我国媒体语篇的建构者要把建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揭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价值意蕴在当下的社会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作为首要目标,确立媒体自身的价值认同。中国一直在构建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治之中,在国际上积极分享防治经验、对他国进行医疗支援、始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时代媒体语境之下,媒体话语要创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互动场域,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展现大国风范与责任。
  (二)聚焦媒介的多模态特征,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语篇建构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方法。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源,发挥文本、声音、图像等各种模态的优势,综合立体地表现国家形象,进行多模态叙事,实现有效的话语传播。例如新闻语篇中图片和文字的结合报道、电视宣传片中的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网络平台各种模态构成的超模态文本等形式可较为全面地展现出形状、声音、色彩交织的影像信息。借助于视觉语法,结合语境、修辞结构等语言学理论,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挖掘和利用媒体文本多模态特征,进行语篇多模态呈现。
  (三)基于传播的受众目标,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选择体现国家特色的多模態符号代表国家形象,又要同时考虑到对外传播的受众目标对中国话语的解读,使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异质文化的内涵。这就要求语篇生产者、传播者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阐释等方面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以增强受众对传播主体意图的领会、对传播对象的理解。
  五、结语
  对国家形象进行多模态话语建构是科技发展与人际交往的必然要求。它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涉及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是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挖掘符号的社会语义及符号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话语形式。多模态视角下研究媒体话语,能够更好地发掘符号的意义潜势,发挥其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2]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赵颖,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与文化。
  孙凤波,女,汉族,黑龙江海伦人,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女娲造人,化生万物,人类繁衍生息。女娲补天,救赎苍生,华夏民族由此肇端。女娲神话,包含着极为古朴的原始社会文化元素,反映了我国远古先民的生活状态和原始信仰。本文以华夏民族古老神话“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故事为研究对象,力图阐释出女娲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民族叙事形态。通过考查女娲造人神话,得出“天、地、人”完整存在的意义。通过女娲补天,宇宙秩序得以整顿,故而黄帝等人也能“垂衣裳”而达到秩序化的
期刊
【摘要】 石黑一雄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英语作家之一,其作品以富有活力的语言和内涵深刻的思想见长,《长日留痕》是他的代表作。本论文将小说放置在后殖民视域下,以斯皮瓦克的“认知暴力”和“属下”等理论为支撑,追踪管家史蒂文斯的失语困境,并探析他如何在旅途中一步步重塑自我从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石黑一雄运用零散的回忆手法,用历史作为透镜,为我们呈现了人类生存价值与文化身份的再思考。  【关键词】 《长日留痕
期刊
【摘要】 在乾隆皇帝御制诗中,有十二首题写静明园书画舫。通过题咏一座水中船舫,表现出乾隆皇帝对书画艺术的喜爱,反映出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理想,同时展现出身为一国之君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严格的自律性。十二首书画舫御制诗,诗句朴素、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凸显出乾隆皇帝的文化素养与艺术追求。  【关键词】 静明园;书画舫;御制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卡通形象作为新的象征性标志,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卡通形象设计实践过程为例来探讨通过校园卡通形象设计提升文化育人的途径和效果。  【关键词】 卡通形象设计;文化育人;品牌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7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
期刊
【摘要】 刘基,字伯温,是明朝的著名历史人物,关于他的传说被称为刘伯温传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拟从刘基生平事迹、刘伯温传说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刘伯温传说的现代价值等方面,来探究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寻找保护刘伯温传说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 刘伯温;传说;历史传承;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原型”是荣格精神分析学中指反复出现在各时期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反应的形象、物象。以原型和母题,特别是神话中的原型和母题进行写作,称为神话思维叙事。《踏蛇》通过模糊叙述时间营造仿佛“入梦”的环境,还有赋予蛇民俗学、文学的多重解读意蕴,昭示着蛇成为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原型,即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确证。  【关键词】 《踏蛇》;神话思维;叙事学;原型;集体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I313
期刊
【摘要】 进入20世纪以后,东西方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产生了不同的有益于自身的发展和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在东西方呈现出不一样的两种状态,在东方是以一种政治手段、政治家的身份站在舞台中央,而在西方则犹如一把钢刀毫不留情地刺破资本主义的伪善面具。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以霍克海默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下,开始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遇到问题的同时进行自我的修正和调和,使得马克思
期刊
【摘要】 “移情”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情感的转移与传递的过程。将“移情”这一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有助于把握作者倾注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将其引入到日语古典诗歌的汉译之中,可在准确进行语言间的转换以外,最大可能性地传达原作所蕴含的心绪和情感。  【关键词】 “移情”;日本古典诗歌;汉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
期刊
【摘要】 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本文以《非自然死亡》日语字幕的汉译为例,分析在文化差异影响下,译者是如何进行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以及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再次证明,归化和异化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各有所长。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孤立地看待二者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合适的翻译策略选择,才能减少字幕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流失,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  【关键
期刊
【摘要】 在关于人类社会活动的研究中,西方时尚传播理论从时尚传播的角度出发,对考察人类社会的阶级分野以及不同阶级间人的流动有着重要意义。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看,阶级分野论、滴流理论和有闲阶级论是时尚传播理论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理论,也是构成时尚传播理论框架的关键部分。以人的社会特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的当代意义为出发点,对上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批判与评价,能够发现其对于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