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茎尖菜用甘薯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guo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茎尖菜用甘薯最佳栽培密度。[方法]以大叶型品种福薯7-6、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及中等花叶型品系徐菜薯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及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栽培密度下,大叶型品种福薯7-6产量最高、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最低,产量受叶型影响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有所差异,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和中等大小花叶型品种徐菜薯2号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产量,最适密度为20 cm×20 cm至20 cm×15 cm;不同密度处理对大叶型品种福薯7-6产量影响不显著,栽培条件好的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可选择20 cm×25 cm。[结论]该研究可为甘薯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菜用甘薯;类型;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7-0071-03
  Abstract [Objective]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ptimum planting dens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bleused sweet potato.[Method]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density on yield using largesize leaf type Fushu76, smallsize leaf type Shulü No.1 and mediumsize lobbed type line Xucaishu No.2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Result] Yield of largesize leaf type Fushu76 was the highest in the same density, and yield of smallsize leaf type Shulü No.1 was the lowest. So, leaf size has a great impact on yield. The yield of the same cultivar wa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cultivated densities, among which the yield of Shulü No.1 and Xucaishu No.2 was higher in high planting density,the optimum density was 20 cm × 20 cm to 20 cm× 15 cm.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s on the yield of largesize leaf type Fushu 76 was not significant, which can be appropriate to reduce the planting density to 20 cm× 25 cm if cultivation conditions was good.[Conclusion]The research can offer reference for planting vegetableused sweet potato
  Key words Vegetableused sweet potato;Type; Density;Yield
  菜用甘薯,因其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1]。在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称其为“长寿蔬菜”“航天食品”“蔬菜皇后”等[2]。菜用甘薯口感好,再生能力强,病虫害少,耐高温,是补充夏季伏缺菜的理想蔬菜[3]。近年来,国内外已经育成一批不同类型优异的菜用甘薯品种,如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4] 、大叶型品种福薯7-6[5]等。但对不同类型菜用甘薯最佳栽培密度研究较少,各地栽
  培方式较随意,产量和效益不能达到最理想水平。该试验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类型茎尖菜用甘薯在不同密度下的产量表现,为不同类型菜用甘薯筛选最佳栽培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A1)、中等大小花叶型品系徐菜薯2号(A2)以及大叶型品种福薯7-6(A3)。各参试品种特性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薯试验地进行,定植前施底肥300 kg/hm2尿素、有机颗粒肥3 600 kg/hm2,精细整地,小区作阳畦,长宽为1 m×5 m。栽培密度设4个处理,分别为20 cm×30 cm(B1)、20 cm×25 cm(B2)、20 cm×20 cm(B3)、20 cm×15 cm(B4),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3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5 m2,随机排列。
  1.3 试验调查
  6月23日定植,7月8日摘除顶心,追施150 kg/hm2尿素后浇水。7月22日,第1次摘除茎尖,摘除长度5~10 cm,摘除处下要保留至少2~3片叶以利再发,计每小区产量。摘后,追施150 kg/hm2尿素,浇水。以后原则上每10 d摘除茎尖一次,计产。试验一共计产7次。
  1.4 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均利用DPS软件[6]裂区试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内不同采收时期及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2.1.1
  薯绿1号(A1)采收期和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薯绿1号第2次采收产量大幅上升,第3、4次产量达到顶峰,后面逐渐降低。B2、B3、B4 3种种植密度的产量比密度B1显著提高,特别是在8月1—22日3次采收差异非常明显,后期差异较小。密度B3平均产量最高,密度B3和密度B4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7月22日、9月18日、9月30日3次采收,密度B4的产量都高于密度B3,而在温、光、水条件较好的其他时期,密度B3产量高于密度B4。因此,该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应根据各地情况而定,如果温光水肥条件较好,可选择密度B3左右的密度,如果条件一般或更差,就要适当增加密度。   2.1.2 徐菜薯2号(A2)采收期和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8月1日产量显著升高,8月12日显著降低,随后有所波动,但差异不显著。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有上升的趋势。密度B3、B4产量较高,增产显著,密度B4最高,但B3、B4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密度B3在温光条件较好的8月22日和9月5日2次的产量超过密度B4。因此,对于该品系,种植的适宜密度应在密度B3和密度B4之间。在温光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种植时,可选择密度B3左右,条件一般的地块选择密度B4左右。
  2.1.3 福薯7-6(A3)采收期和栽培密度對产量的影响。
  该品种叶片较大,长势旺盛。从表4可看出,随着密度增大,产量略有上升,密度B4产量最高,但与密度B2无显著差异,密度B2和密度B1差异亦不显著。密度B3产量最低,可能由于试验误差造成的,但整体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密度处理对福薯7-6产量影响较小。不同采收时期福薯7-6产量差异较大,8月1日采收产量显著上升,随后两次有所波动,到9月5日又显著降低。因此,该品种对温度较为敏感,在徐州地区采收期较短。栽培上,温光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可选择密度B2;反之,就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密度。
  2.2 不同品种及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2.2.1
  品种间的多重比较。
  品种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表5及图1A),当P<0.1时,3个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P<0.01时,福薯7-6与薯绿1号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徐菜薯2号与另2个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其中福薯7-6产量最高,徐菜薯2号次之。
  2.2.2 密度间的多重比较。
  密度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表6及图1B),当P<0.01时,密度B4与密度B1差异极显著,与密度B2和B3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密度B4均产最高,密度B3次之。
  2.2.3 不同品种及密度互作下的多重比较。表7中列出了3个品种不同密度处理下各时期采收茎尖总产量。
  对不同品种及密度互作下产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薯绿1号4个密度条件下,产量均较低,其中B4产量最高,在P<0.05时,与B1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差异均不显著。而福薯7-6与徐菜薯2号产量相对较高,其中福薯7-6在密度B4下产量总排名第一,福薯7-6各密度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徐菜薯2号也是在密度B4下产量最高,但与密度B3和B2 差异不显著,与密度B1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的产量表现为:A3B4>A3B2>A2B4>A3B1>A2B3>A3B3>A2B1>A2B2>A1B3>A1B4>A1B2>A1B1。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的产量在同等条件下小于中等大小花叶型品种(系)和大叶型品种的。小叶型品种丰产性略显不足,受密度影响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在整个采收期中,各个时期采收的茎尖产量均有所差异。3个品种产量在各个时期变化趋势一致。其中8月1日最高,8月12日显著降低,8月22日又显著上升,9月5日又显著降低。通过查询徐州天气发现,在7月22—31日之间雨水较多,且温度较高。而8月1—11日,虽然雨水也较多,但温度较之前显著下降。8月12日之后温度又有所回升,8月25日后有显著降温天气。通过不同时期采收的茎尖产量与当时天气情况的相对应,发现菜用茎尖甘薯的产量受温湿度影响较大,菜用甘薯在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下产量显著上升。因此,在菜用甘薯栽培过程中应加强水肥管理,高温天气适当多浇水。条件允许的地区可尝试温室大棚栽培,夏季温湿度较高,适宜菜用甘薯的快速生长;同时,在冬季通过保温加温措施可实现周年生产。品种间多重比较显示,P<0.1时,3个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福薯7-6产量最高,徐菜薯2号次之,薯绿1号最低;密度间多重比较显示,P<0.1时,密度B4对应的产量与密度B1达到显著水平,与密度B2和B3无显著差异,其中密度B4产量最高。从总体上看,随着密度的增大,茎尖产量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前期侧芽分枝数较少时,适当密植有助于产量的提高。茎尖数量是茎尖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只有足够的群体,才能产生足够的茎尖和较高的茎尖产量。
  不同品种及密度互作下的多重比较显示,薯绿1号与徐菜薯2号,随着密度的增加,茎尖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在密度B3或B4条件下达到最高,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其中在光温条件较好的时期,密度B3的茎尖产量高于密度B4。而福薯7-6除密度B3外,其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不同品种间,因品种特性的不同,种植的最佳密度应有区别。长势旺盛、分枝性强的品种,最佳密度要适当减小。相同的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种植的最佳密度也应相应改变。栽培条件好的,可适当降低密度。其中薯绿1号与徐菜薯2号,种植的适宜密度应在密度B3和密度B4之间。在温、光、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种植时,可选择密度B3左右,条件一般的地块选择密度B4左右。而福薯7-6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长势强、种植条件好的,密度可适当小些,可选择密度B2。
  3.2 讨论
  该研究选用不同叶型的3个品种(系),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的产量在同等条件下小于中等花叶型品种(系)徐菜薯2号和大叶型品种福薯7-6。小叶型品种丰产性略显不足,与中等花叶型品种(系)需要合理密植才能达到较高产量,而大叶型品种产量在不同密度处理下产量没有显著差异。
  徐茜等[7]研究认为一定范围内茎尖产量随密度增大而提升,在该研究中,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和中等大小花叶型品种(系)徐菜薯2号的产量表现随密度增大而提升,与文献报道一致;不同的密度处理条件下大叶型品种福薯7-6的产量变化并不显著,与文献报到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欧行奇,任秀娟,杨国堂.甘薯茎尖与常见蔬菜的营养成分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630-633.
  [2] 邱才飞,袁照年.甘薯综合应用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40-43.
  [3] 曹清河,刘义峰,李强,等.菜用甘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蔬菜,2007(10):41-43.
  [4] 曹清河,季志仙,李强,等.菜用甘薯新品种薯绿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7(3):70-72.
  [5] 蔡南通,黄华康,邱永祥,等.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福薯7-6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学报,2006,21(1):12-15.
  [6]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5-109.
  [7] 徐茜,黎华,杨洪霞,等.重庆地区叶菜用甘薯不同栽植密度下茎尖产量及其食用品质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4):587-59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山西东南部复播玉米高产模式。[方法]开展玉米品种试验、密度试验和播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进行比较。[结果]泉玉2号、德美亚1号、Kxw116、科早玉3号增产潜力大,丰产性好,较适合采用小麦套种玉米的栽培形式。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单产达7 670.5 kg/hm2。随播种期的推迟,玉米籽粒重和产量呈减少趋势,最佳播期为5 月
期刊
摘要[目的]寻找三明烟区冬季较为适宜的稻草还田方式。[方法]探讨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稻草堆沤后于起垄整畦前撒施回田处理烟株长相长势及烟叶产质量表现优于稻草溶田处理,尤其在“烂冬”天气表现更加明显,但其青枯病發率和发病程度高于稻草溶田处理。[结论]在“烂冬”天气或黏烂田可采取稻草堆沤腐烂后撒施回田的方式进行稻草还田,在中壤田冬季正常气候条件下采取100%稻草溶田,以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坡位黄柳光合与蒸腾的日变化规律,明确不同坡位黄柳光合生产与蒸腾耗水的关系。[方法]以冀北沙荒坡地黄柳沙障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不同坡位黄柳光合、蒸腾及其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叶面温度的日变化,并以光合、蒸腾速率计算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数据。[结果]不同坡位黄柳光合速率(Pn)日变化有差异。下坡黄柳光合日变化为双峰曲线。中坡光合为下降曲线。上坡黄柳光合日变化呈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铜胁迫对绿豆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铜溶液为培养液,研究Cu2+对绿豆幼苗活性氧清除系统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当Cu2+浓度在0~70 mg/L梯度内,绿豆幼苗的SOD活性、POD活性和叶绿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Cu2+浓度为50 mg/L时,SOD活性和POD活性为最大值,随着浓度增大,活性下降;低浓度Cu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当Cu2+浓度为20 m
期刊
摘要Z913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新二S与矮紫S(1892S/紫恢100)杂交选育而成的高异交率水稻温敏核不育系。阐述了Z913S的选育经过,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包括育性表现、农艺性状、开花习性、稻米品质,分析了繁殖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水稻;高异交率;温敏核不育系;Z913S;选育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7-0033-0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双交种的基本特性及双亲之间的规律。[方法]将单交种潞玉13和先玉335组配成双交种,研究全生育期双交种的生物学特性特征。[结果]双交种苗期长势基本整齐,叶片颜色与单交种父本存在一定相关性;成株期株型特征与单交种母本较接近,株高和穗位具有明显偏母本倾向,植株整齐度较差,雄穗分枝、花丝颜色、花药颜色等性状发生分离;果穗不均匀,穗行数、行粒数、轴色等性状分离明显;出籽率和千粒重介于2个单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核桃硬枝生根无性繁殖技术。[方法]以1~3年生鲁核1号、香玲嫁接苗、黑核桃和野核桃实生苗为试材,采用核桃苗平栽、平埋及70 mg/kg生根粉(ABT1号和ABT3号)处理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结果]在新梢长出3~4对复叶时,首次沿新梢基部浇施浓度为70 mg/kg的ABT1号生根粉液,间隔30 d处理1次,共处理3次,生根效果最好。[结论]研究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所繁苗木
期刊
摘要为筛选适合湖南地区花海构建中应用的芳香草本植物,开展了引种和播种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共引进香草种质资源80份,绝大多数属于唇形科;绝大多数品种春季播种萌发率高于秋季播种,最高萌发率可达100%。总结播种试验和栽培观察研究,评价了香草植物的适应性,认为大部分香草植物适应长沙地区的气候,可应用于花海构建和园林绿化。  关键词 香草;播种;适应性;长沙地区  中图分类号 S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树形对番荔枝树体生长情况和果实性状的影响。[方法]比较番荔枝4种树形(架式Y字形、主干十字双层形、主干单层形和自然圆头形)枝梢生长、叶片质量、果实性状。[结果]自然圆头形的枝梢生长较其他3种树形旺盛,架式Y字形和自然圆头形在果实大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方面均高于主干单层形和主干十字双层形,架式Y字形和自然圆头形可以作为番荔枝高产优质栽培树形的应用与推广,对于管理粗放的果园采用自然
期刊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应矿区生长的抗多元重金属植物。[方法]将采集的样品干燥、研磨,采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Cu、Pb和Zn的含量,计算出转移系数与富集系数,从而挑选出抗性强与转运效果佳的植物。[结果]柿竹园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高,植被覆盖率低。三棱草和木贼对Cu、Zn、Pb都有较好的富集能力和较强的转运能力,适合作为修复植物。葛根、蛇葡萄对Cu、Zn、Pb有很好的耐性,适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