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气候公约相关的科学问题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yxs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人物]
  
  林而达,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IPCC1-5主要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所所长、兼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重大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主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沿海海平面影响和适应对策研究”,于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先进个人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全球气候变化区域评价中的农业系统模拟及其在环境外交中的应用”获农业部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中国动物甲烷排放的测定与国家清单的编制”获国家环保局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京都议定书和排放贸易对策研究”2001年获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优秀科技成果、先进个人奖。获政府特殊津贴。主编出版专业论著6部,其中国外出版1部;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4篇。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讨论,并达成了诸多的约定。日前美国《赫非顿邮报》又发表文章称,“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局部停顿,并将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灭亡。”更有媒体指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容忽视的真相”,由此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又一次上升为国际热点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教授,向他请教了一些关于气候变化与气候公约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百年升温
  
  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74±0.18℃;从1979年起,陆地温度上升速率达0.25℃/10年;从1961年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1.8mm/年;在过去100年,北亚和中亚降水增多,南亚部分变干。这一系列的数据和现象,已经让我们再也无法回避百年升温的事实。所有大陆和一些海洋的自然和生物系统已经并正在受气候变化特别是区域变暖的影响。虽然因为有适应和其它驱动因子的同时作用,导致百年升温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难单独识别,但却也已经在逐渐显现。
  气候的某些方面可能还没有变化,或者还没有足够数据证明其已经变化。但气候变化的某些反映还不难发现与识别,如:南极、热带气旋等的变化,“而且从最近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我们仍可以看到其加重的趋势。”林教授表示,“2003年欧洲夏季高温的影响被证明为气候变化的影响,这虽然是一个有争议的结论,但是欧洲的科学家用模型模拟了在人为气候变化的情况下,2003年这样的高温及其危害能够发生。”
  
  气候变化的危害
  
  2007年至2009年我国出现了数次重大气象灾害。如2008年1月南方六省遭受严重冰冻雨雪灾害、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6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8月中旬超强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2009年,1、2月北方遭受严重冬春旱灾;7月东北低温冷害;8月东北干旱,台湾福建等超强台风灾害;“自然灾害增多,影响加大,说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的危害加重。”林教授表示。“我的一个助手做了我国最近十几年气候灾害损失的统计研究,发现虽然灾害损失量占GDP的比率是下降的,但气候灾害的绝对损失量是明显增加的,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发现气候持续变暖,灾害增多,防灾减灾成为了重大紧迫的任务。为了避免或延迟“人为危险气候”的出现,要尽早采取适应行动。
  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濒危物种的灭绝。如:中国大鳞白鱼、异龙鲤的灭绝、中国栗斑腹鸡种群的退化等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林教授指出“IPCC评估结论指出:观测到的生态系统有20-30%未来灭绝的风险增大。”“在我国,很多生态系统灭绝的风险是在增大的,但是这个灭绝风险的增大有气候的原因,同时也有其他的原因,所以这方面的监测工作还需要加强。”
  另外,国内外也均观测到一些不可逆影响的风险。如,中国的伊河雅江等冰川已经萎缩18%,冰川融化和降水变化已经使西藏齐林湖湖面增加21%,淹没400平方公里草场。IPCC评估曾指出,冰川融化还会使某些中纬和热带干燥地区可用水量减少10-30%;如果气温持续升温3度以上,北极和格陵兰冰雪融化持续千年,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7米。
  
  气候阈值
  
  “气候变化对各地粮食总产的影响已经由观测数据得到证实。”林教授指出。“我的学生对过去2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产生的不同影响做过一个统计,东北地区在温度上升的年份粮食产量是增加的,华北、西北、西南地区温度上升的年份粮食产量是下降的,而华东、中南地区的粮食产量与温度的关系不是太大。”IPCCAR4也有结论称,平均温度增加1-3℃,全球粮食生产能力会增加,但如果超过这一范围,则会降低;如果温度升高超过约2-3℃,很可能所有区域都将会减少净效益增加净损失;如果变暖4℃,全球平均损失可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这其实是IPCC关于临界阈值的几个结论,它并没有支持2度作为危险气候变化的临界阈值的看法。
  阈值是一个系统过程所达到的变化强度水平,在此水平上会发生突然或快速的变化。当达到一点或水平时,生态、经济或其它系统中会出现新的特性,使建立在适用于较低水平的数学关系基础上的预测失效。那什么是气候阈值?“气候阈值是气候系统外部强迫(如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浓度)达到某一点而触发显著的气候或环境事件。这些事件(如珊瑚普遍白化或海洋环流系统崩溃)被视为是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在很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恢复。”林教授解释说。
  在中纬度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超过某个点,作物产量一般会下降并波动、亚热带可用水减少、疟疾霍乱影响人数增加、高温死亡增加、居住地受洪涝影响风险加大、制冷用能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小于某个点,作物产量会增加、森林管理好木材供应会增加、某些缺水地区可用水增加、冬季死亡率减少、供暖能源减少。所以说临界阈值的确定有重要的意义。欧盟国家出于政治的需要曾经提出2℃为阈值,但是哥本哈根协议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林教授指出:“到底是比工业革命前升高2℃还是比现在升高2℃,哥本哈根协议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危险水平
  
  气候公约第二条提到过一个目标: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統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在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什么是此目标中所提及的危险水平?林教授说:“这是只能分析而不能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答案不可避免地包含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如欧盟提出的2℃作为气候变化危险水平能否被接受,最终还要由气候公约缔约方大会决定。”“由于气候系统的惯性,真正稳定大气浓度水平要到21世纪末以后才能 实现。已有的研究仅仅涉及温度、降水等全球平均状况或典型地区变化的影响,很难与不同温室气体浓度水平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造成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浓度可能是一个范围,因此目前确定公约第二条目标的危险水平是很困难的。”
  确定危险的气候变化是决策者的一种价值判断,不同立场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基本原則可以遵守,即:所有人应有的公平的权利,要考虑后代人的需求,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然,科学成果可以提供确定危险水平的基础,但要通过确定一种确切的临界值的方法来定义危险水平,其合理性还难以下定论。
  
  适应技术
  
  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指出了以下几点:不管未来20年能否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区域和地方的适应一定要做才能减少不利影响;虽然减缓很重要,但适应肯定是必须的;很多适应措施可以低成本运行,但目前缺少全面的评估;虽然有的适应可以抵消不利影响但本身成本很高不可行:适应能力不平衡,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30年前有大量低成本的减排技术可以稳定较低大气浓度;适应与减缓互为补充,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增强适应和减缓的能力;适应和减缓都要求技术发展和转让。其中多次提及适应以及与适应相关的内容。
  我们该如何理解适应?“适应指的是自然或人类系统为应对实际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因素或其影响而做出的趋利避害的调整。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适应,其中包括预先适应、自发适应和有计划的适应。”林教授解释到。适应包括预先适应、自主适应、有计划的适应。预先适应指的是在观测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前做出的适应,也称为前瞻性适应;自主适应指的是未对气候刺激因素做出有意识响应的适应,但自然系统中的生态变化以及人类系统中市场变化或福利变化可触发这种适应,也称为自发适应:有计划的适应则是一项刻意的政策决定所产生的适应,它基于一种认识:各种条件已经改变或将要改变,而且需要采取行动恢复、维持或取得一种理想的状态。
  最后,林教授对其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所用的框架包括的内容做了说明,气候变化适应框架包括:确定各关键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问题;改进区域气候情景驱动适应模型的敏感试验方法;加强适应措施的模拟与效果检验;集成各种技术的整体适应效果。“实际上说的就是,我们在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时应该怎么做。”林教授解释道。
  第一步为评价气候风险。根据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如温度、降水和极端气候事件等。进行风险评估,包括:所关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事件的可能影响是什么?然后还要利用问卷调查和讨论方式与当地的农民及各级决策者沟通,以便很好的了解当前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第二步要整合本地区发展目标。理清目前的管理目标、能力和过程。
  第三、四步是确定并优选适应措施。确定并优选适应措施有三种方法:高水平的研究结果、子区域的反应、详细的优化排序。但大部分适应技术都是定性的,如何把定性转为定量,我们选择了8个标准: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兼顾性、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分析、适应措施的灵活性、连带影响、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国家、地方需求、应用倾向性。每个标准都分为4个等级,对每一个等级给出1到4的一个定量的数据,然后再归纳得到一个总分。请不同的专家来打分的话,各个专家给出的分值是不一样的,所以要请不同的专家来打分从而综合的来评估,
  第五、六步为实施、监测、评估。要把适应当做一个过程,定期监测、评估,并不断改进行动。另外,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在不断显露(如:降水的变化)因此要不断加强监测。
  党中央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政策已定,我们应加深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为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尽一己之力!
其他文献
摘要本课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其展开思维,主动探求,在探讨和碰撞中存小异,求大同,让学生自己概括出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将人物赏析设计成对通俗的评头论足,使学生寄予了极大的热情。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均在讨论中得以有力激发。教学过程中的放手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组织成一个气氛热烈的座谈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融于大讨论之中,并各有所得,是本课最大的收获。相信学生,并以其为主体,老
期刊
摘要借鉴质量管理中的“人、机、料、法、环、测”(5MIE)因果分析管理方法,在分析实验室运行过程中诸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在实验室导入并运行ISO/IEC 17025:2005标准过程中通过重点关注5MIE各因素并加以控制,从而达到提高检验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通过或正在申请通过国家关于“ISO/IEC
期刊
摘要桂林《救亡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体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批判反面人物为题材,以团结全民抗日为目的;二、以抗日救亡为主题,以揭露日本侵略罪行为手段;三、以歌颂抗日先进事迹为动力,以推动抗日救国为宗旨。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    报纸是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主要载体,它作为“抗战的号角”和“人民的喉舌”,为抗日救亡思想的宣传起了舆论导向作用。其中广西桂林的《救亡日报》
期刊
摘要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阐示“一二·九”运动的意义,弘扬“一二·九”运动的精神,作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了大量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文章,弘扬“一二·九”爱国精神,鼓励全国人民奋勇抗战.从这些文章可以解读“一二·九”精神在抗战时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图分类号:K264文献标识码:A    1935年12月9日,在国家民族面临危亡
期刊
摘要:一个理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可是,目前学校在使用的课程资源只能体现实践性和活动性两个特征。而综合实践的课程实施,应当是站在学校与其它区域教育生态的整合之中的。根据课程资源本身的特点来看,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学习主题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借鉴整合课程、协商课程的思想体系,建立一个基于综合实践的课程资源开发标准,首先,要突出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儿童
期刊
摘要翻译理论与美学携手,向我们昭示:美学具有不可抗拒的学术魅力。移情论是对审美思维运作规律的心理学阐释。本文将翻译审美的移情论引入到广告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中,认为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翻译审美移情最终决定着广告中原语意义与原语文化意象两者之间的取舍,重建原作品的意境。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移情”(emp
期刊
摘要:在阐述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0、引 言    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农民工这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现已成为中国农村社
期刊
摘要:结合实际统计数据信息,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论述了“宽进严出”模式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必行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宽进严出;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据中国新闻网2009年9月11日报道,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十一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二00八年全国各类高等教
期刊
摘要文章以节奏与韵律、比拟与联想、变形与变异、通透与洁净四组形式美法则为基础,简要分析了它们在产品设计中的审美内涵、表现形式与设计规律,以期对产品设计有所裨益。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    形式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活动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现代产品设计不但要具备功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创新学习情境、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