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y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设计与把握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把握教材为前提。把握教材主要是把握教材内容、编者意图,把握知识生长点和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把握了教材内容、编者意图、知识生长点和教学的重点后,教师应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具体、全面。具体,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维等方面考虑,提出层次清晰、易于把握、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要求。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双基”和数学思维,从记忆、理解、探索和发展层面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收效甚好。
  2.抓准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抓准教学重点是关键之一。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防止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热闹闹和课件画面的漂漂亮亮;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教师应注意一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几个,但教学重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重点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
  事实上,除了在教学例题(新授课)中可以看出是否抓准了重点,突出了重点,在练习课中也能看出。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想想做做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图略)第3题: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斜对折,再对折),填一填内角和的度数。(图略)一般教师组织学生练习这两题时,只要求学生说出内角和是180°就可以了,而有的教师却在得出内角和是180°的基础上,由第2题引导学生发现:拼成的三角形,不管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由第3题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三角形是大还是小,内角和都是180°。显然,这样做,不是为解题而解题,而是在练习中也突出了全课的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课堂教学设计与熟悉学生
  1.注重学习策略
  教师要注重怎样教,也要注重学生怎样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和学习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一年级(下册)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学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符合他们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要点是: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紧扣减法含义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2.注重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而教学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确定,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许多时候,重点即难点,但也有重点非难点,难点非重点的情况。把握教学难点可以靠钻研教材,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例如,五年级(上册)教学“小数的性质”,教材呈现了情境图“学生甲: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学生乙: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显然,这节课的难点是探索、理解并归纳出小数的性质。怎样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有的教师根据教材编排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观察、直观理解的方法来突破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呈现学生购物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
  识经验、认知策略说明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0.3元和0.30元都是3角。
  (2)引导观察。引导学生观察0.3和0.30这两个小数有什么不同,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末尾添0,小数的大小不变。
  (3)直观理解。借助直观图(略),启发学生从每个小数所包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中理解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也可看作3个0.1,3个0.1与30个0.01相等。
  (4)再次观察。结合直观图,通过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实际长短(结合计量单位的改写),说明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小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5)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刚才两方面的观察和发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也可引导学生从右往左看刚才的两组等式,进一步领悟小数的性质。
  (6)练习深化。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
  三、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1.调节课堂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善于营造师生互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以促进教学设计高质量地生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紧张,太拘谨;二是学生注意力分散、不集中。遇到学生紧张、太拘谨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方式,如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游戏、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启发,发扬教学民主,调节学习气氛。一些名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的师生交流,都能收到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2.灵活应对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相互补充、启发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适时灵活引导、应对。例如,四年级(上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教师课始设计了一个摸球的游戏:口袋里有4个红球、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30次。如果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如果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刚开始操作时,学生中对于游戏设计就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老师停止操作,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同意的學生说口袋里有两种颜色的球,摸出两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不同意的学生认为红球有4个,黄球只有2个,两种球的个数不同,摸出两种球的可能性不相等,老师偏向女生,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学生发表了上述观点后,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你认同哪种观点?思考以后大部分学生认同后者。教师接着说:要不要试一试,体验一下,看看这个游戏到底公平不公平。体验以后,教师立即引导学生反思:怎样的游戏是公平合理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对预设的情境有意见时,教师适时引导,顺着学生的意见,把预设的情境作为体验猜想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反思的素材,并在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设计、体验公平的游戏规则,课堂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