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set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人为本是一种适应大学管理发展趋势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21世纪的必然趋势。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研究背景下开展研究,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表现及其原因,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理念 原因
  
  1 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缺失的具体表现
  1.1 管理理念有偏差。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如何看待、理解管理,也可以理解为管理思想,即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违背时代要求的管理理念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薄弱环节:①对“管理”内涵的误解。管理是管理机构或管理者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具体工作,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为达到目标的一个协调过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不仅具有一般管理对象的普通需求,还有很强烈的自我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对管理的效率、高校的稳定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相对于其它普通的管理工作来说,高校的管理工作应该具有更高的水平、更丰富的内涵。②以管理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计划经济体制和集权政治虽已成为过去,但影响犹在,如“官本位”思想,体现在当前许多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学生就是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的被领导者,不关注制度建设是否能满足学生的素质提高,或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尊重,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自主权和选择权。③缺乏服务意识。在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通常以领导者自居,过分强调管理者的权力,却忽视了必须履行的义务。没有服务意识的管理者,不懂得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伦理内涵,不懂得分享权力与互敬互爱,不懂得尊重学生的地位与价值。在缺少人文关怀与服务意识的氛围中,管理者难以得到学生的信任与支持,管理制度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自觉自愿遵守。
  1.2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各方努力下,还是形成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但从人本理论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仍存在明显的忽略“人”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①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首先,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只注重强调学生服从社会发展的单方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忽视了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其次,注重学校的现实需要而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为重点,而不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重点。事实上,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学生的成才是学校所追求的目标,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再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一致化。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努力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管好学生,企求统一的培养标准,追求一种风格,而忽视大学生主体受教育的主观需求和客观差异性。②在管理方法上缺少人文关怀。管理工作应该很讲究方式方法,采用方法不同,效果就大相径庭。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把学生看成是不断需要纠正的问题制造者。学生管理工作者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往往采取快速的简单的管理方法,公式化和强管硬压。这样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方法不当,其主要表现有:在管理活动中,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一种独断式的决定,缺乏人情味,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命令;在学生行为规范中,以惩戒为主,以激励、表扬赏识为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实行包揽的行政管理方式。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缺乏尊重和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使学生缺少自我锻炼的机会,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等都无法很好的得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抑制后渐渐减弱,既不利于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自觉性的提高。③管理内容方面忽略学生全面发展。江泽民曾对青年学生提出:“希望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志。”可见,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而不能偏重某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单一关注学生的智育培养,忽视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现象,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束缚和限制。学习成绩是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成才”的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的智能、品行、身心等结构的合理形成为标志,而不是仅仅看各科目成绩单上的分数。作为高校,应该非常明确“成才”的标准,围绕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挥特长、施展才华的条件和环境,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④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师生关系不和谐。我国封建礼教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一直是“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师道尊严”的传统代代相传。在这种师生观的指导下,学生管理工作者片面强调权威,忽视学生的权利,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将学生看作独立的、有自主意识和人格尊严的社会成员,要求学生对学校和教师无条件的绝对服从。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和约束来维持学校的秩序和等级分明的师生关系。这种单一的管理过于注重管理者个人威严,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建设出色的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要端正管理思想,懂得应用有效的管理方法,确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
  2 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缺失的原因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去一直强调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重视管理制度建设、重权力的运用而不重视人的需要,重管束轻发展,强调管理者的权威性和被管理者的服从性,它管理的出发点是重视管理者的需要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教师为中心、以管理为目的,管理观念滞后,管理制度缺乏创新,管理方法单一,评价制度存在缺陷等。
  2.1 管理观念滞后。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主要体现管理者的主体地位的和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认为只要严格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去做,就会取得管理成效,就会实现管理目标。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从管理者需要出发,管理者有什么管理需要,学生管理便采取什么政策,管理者认为什么有利于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便围绕什么开展工作。至于学生真正的需要是什么,管理者很少顾及,因为考虑这些因素会影响管理的效率。比如,有些高校将同学院、同专业、同年级学生编在同一幢学生宿舍,这种做法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非有利,但是这样往往不利于学生课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扩大生活交往圈,很多学生四年大学读完了,几乎还不认识其他专业的同学。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观认为,在复杂的学校教育活动中,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的效率,就应该把学生管住,因此通常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是为了管住学生,以学生是否听话,是否服从为标准来衡量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根据这样的标准,有些辅导员常常因自己所带的班级的学生非常听话而感到自豪;以能够管住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而得意。有些辅导员也因班级中学生的一些违纪行为而受到领导和同事的非议,如“怎么他带的年级就是问题多,连学生都管不住”等等。这实际上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而一旦手段变成了目的,学生管理也便渐渐偏离了它本来的目标。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滞后的学生管理观念已经越来越难见成效,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2.2 管理制度缺乏创新。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比较注重制度管理,强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强调用完备、规范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系统控制、全面监督,体现了管理的“计划性”、“统一性”。值得肯定的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强化学生管理提供了重要保证,为管理工作科学、客观、公正、有效的进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一些管理过分强调制度的权威性,满足于僵化的使用这些制度来管住学生,片面强调学生的无条件服从,使得学生不仅被动的接受命令和要求,而且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另外制度的制定往往是学校单方面的决策结果,仅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忽视了应结合实际的人性化管理,因而不能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也就难以发挥制度管理应有的效果。如很多高校都采用的学生综合量化评比办法,测评细化到了学生每参加一项活动或缺席一次会议都有加减分标准,这种看似严密的制度,实际上只会使学生的行为更加功利化,有学生为了加分而去参加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活动。这与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组织活动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近些年来,高校因管理导致不良后果而频频被送上被告席,也证明了这种缺乏创新的学生管理制度正在受到学生和社会的质疑。
  2.3 管理方法单一。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影响下,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学生就应该被管住。学生被管住最好的手段就是管束与压制,认为把学生管得越利害,学生越服贴,管理的效果便越好。于是便尽可能设置各种条条框框和各种禁令来管制学生,防止学生犯错。如禁止大学生谈恋爱、禁止校外租房、禁止上网等等。为使这种管束、压制能够奏效,管理者还事必躬亲。比如课堂考勤、卫生检查、学生早操、晚上就寝都得学生管理者亲自到场检查监督。常有学生管理者抱怨或自嘲:“我们是学生的保姆,早操要检查,晚自习要监督,晚上临睡还得查寝,不分上班下班,没有节假日,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得找学生谈话,就这样学生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猝不及防的问题,叫人头痛不已。”这种管理方式的初衷也许是对的,但是,这种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基本信任和尊重。这种管理方法限制了大学生最基本的自由,剥夺了大学生支配课外时间的自主性,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忙于具体事务而疲惫不堪。我国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过于追求管理的客观有效性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这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因此,转变现有的学生管理理念,探索一种全新的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既是形势需要,也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2.4 评价制度存在缺陷。高校在评价制度中“追求同一”的一元评价标准,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独特性,更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教育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高校学生管理对所有学生实施同一化的要求,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围绕这样的目标,高校学生工作往往以“学生不出事”为评价标准,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人本主义认为,人本身就具有差异性、独特性。从人的本质角度来审视学生管理,建立起由原来的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的评价标准,多一把尺子,即评价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复杂世界,彰显学生的丰富性、多元性、立体性,体现人本的管理评价标准值得管理者思考。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原有的传统管理方式的滞后性,也在预示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管理理念与办学实际也迫切需要坚持注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个性化、独立化、民主与自由、对人性的尊重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勇.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江苏高教,2004(1)
  2 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 (2)
  3 李婷.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挑战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
  4 以人为本转型时期高职学生管理新切入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 刊,2009(29)
其他文献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思维品质上。思维品质好的人,思维能力就强;反之,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适应新的要求,迎接时代的挑战。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不能离开其本身的特点与年级差别。低年级中识字教学是关键,学生识字量大且极为集中。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打破单调、呆板的学习模式,加强思维训练
期刊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在通过问题解决进行教学的模式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
期刊
作为一名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创设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呢?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我们应做到那些呢?就这些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1以“情”为主线,让文本“活”起来  在阅读教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容忽视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
期刊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中,实验操作考试让很多老师犯愁,主要原因还是于学生平时实践练习的比较少。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化学基本操作的指导与训练。现指出较普遍出现的错误,并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引起重视并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1 试管的握持  出错点: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展开;位置靠上或靠下。正确方法:“三指握两指拳”。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
期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新课程改革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突破和创新: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体育教学不只是课程
期刊
“同课异构”最早在2007年就有人提出,从理论上来理解,就是指不同的老师针对相同的文本,面向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的个性化教学。它是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步被广大教师接纳和采用的一种新的课例研究方式。“同”是基础,“异”是发展,通过“异构”,对比反思,在比较中发扬优点,摒弃不足,以达最佳教学效果。  从去年开始,在我市教育局的组织领导下,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为期三年的
期刊
比较阅读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甚至相反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过程中,读者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和鉴别,从而既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又会使学生认识更加充分、深刻、精确,看到差异,把握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1 把题材不同的文章作比较  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不同作家的生平阅历、思想观念、主张见解等各种因素的差异,即
期刊
物理实验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能力、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大脑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此外,还有不少实践性的准实验习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仪器管理方法,在此和大家交流,以做引玉之砖。  1 加强仪器管理,感悟知识形成  在
期刊
【摘 要】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完成作业,教师机械性的批阅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批改作业就更应该注重体现作业的激励和教学
期刊
【摘 要】 “校漂”、“蚁族”群体不同程度影响高校稳定。主要原因是“校漂”给高校带来了压力和安全隐患;“校漂”、“蚁族”相对剥夺感较强,改变现状诉求强烈;大学教育存在缺失,“读书无用”思潮漫延;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公平机制欠缺;“校漂”、“蚁族”及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引发现实群体性事件或网络群体性事件可能性较大等。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校办学类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