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校漂”\“蚁族” 维护高校稳定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tale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漂”、“蚁族”群体不同程度影响高校稳定。主要原因是“校漂”给高校带来了压力和安全隐患;“校漂”、“蚁族”相对剥夺感较强,改变现状诉求强烈;大学教育存在缺失,“读书无用”思潮漫延;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公平机制欠缺;“校漂”、“蚁族”及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引发现实群体性事件或网络群体性事件可能性较大等。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校办学类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加强高校管理,做好学生工作等。
  【关键词】 “校漂” “蚁族” 高校稳定
  
  为了摸清“校漂”、“蚁族”对高校稳定影响的内在联系,我们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调查方案。从全国一、二、三线城市中随机抽取了8个城市中的16所高校和16个“蚁族”聚居村(点)开展调查。面对不同的被调查群体设计了四套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2份,有效率95.5%。
  1调查及访谈的主要结果
  1.1全国一、二、三线城市都存在“校漂”、“蚁族”。调查发现:一、二、三线城市都存在“校漂”、“蚁族”问题,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一线城市问题严重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问题严重于三线城市。三线城市高校较少,没有重点大学,“校漂”群体不大;“蚁族”虽然人数不少,但聚居特征不明显,没有形成明显的“蚁域”。“校漂”、“蚁族”问题主要出现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并随城市级别的降低而趋缓。
  1.2“校漂”、“蚁族”群体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近几年,各级政府在缓解“校漂”、“蚁族”问题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收效并不明显。从调查数据和走访座谈情况可以看出,一、二线城市“校漂”人数有增无减,“蚁族”聚居村出租房供不应求、越盖越多,“蚁族”群体不断增大;三线城市“校漂”、“蚁族”也为数不少。“校漂”、“蚁族”群体有逐步增大、人员日趋增多的趋势。
  1.3“校漂”、“蚁族”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稳定。“校漂”占用高校本来就非常紧张的办学资源,给高校教学、安全、管理等方面带来不少压力和隐患,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蚁族”的存在也与高校教育缺失相关,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容易引发“蚁族”对高校和社会的不满、愤恨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在校生。如果问题长期积累和叠加,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较大,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和社会稳定。
  2“校漂”、“蚁族”群体影响高校稳定的主要表现
  2.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发对高等教育质疑。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校漂”受访者有31.5%认为“非常严峻”、有47.8%认为“比较严峻”。在“‘校漂’对在校生产生主要影响”调查中,在校大学生受访者有77.0%认为“就业压力增大”。有45.4%“蚁族”受访者认为“‘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公平机制的欠缺”。
  社会公平机制欠缺。行业垄断、户籍限制、暗箱操作、挖“萝卜坑”等就业领域的客观存在使平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等人,这无疑损害了社会公平。“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当一些大学生在父辈的帮助下,轻而易举获取了令人羡慕的职位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抢占了原来属于优秀人才的饭碗。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没有权力依附的大学生要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必将引发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质疑。
  “校漂”、“蚁族”群体的出现,用事实说明,上大学并不一定就会有好工作和高工资,必然助推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漫延。高投入没有高回报,必然降低国人读大学的热情。在目前高招报名人数持续下降、招生计划数持续上升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招生难逐渐突显。我国很多地方高校学费收入是维持学校运转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旦生源大幅下降,资金链可能出现断裂,学校生存就成问题,势必影响高校稳定。
  2.2“校漂”给高校带来种种压力和安全隐患。在校大学生受访者中认为“校漂”现象“非常严重”的为5.5%、认为“比较严重”的为32.9%。有19.5%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校漂”是“逃避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应鼓励和支持”,有30.7%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校漂”“占用珍贵的校园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在校生”。“校漂”也会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带到高校,还可能带来社会激烈竞争的负面消息,给在校生带来压力,使在校生产生不满等负面情绪,影响在校生对高校的看法,容易诱发一些过激的想法或偏激的行为。
  2.3群体参与意识较强,改变现状诉求强烈。“校漂”、“蚁族”有强烈的群体参与意识,被剥夺感比较强列。在对“现实的群体性活动”调查中,“校漂”受访者有3.6%会经常充当“发起者”、有31.5%会经常充当“积极参与者”、有47.8%会经常充当“普通参与者”;“蚁族”受访者有10.0%会经常充当“发起者”、有36.3%会经常充当“积极参考者”、有50.9%会经常充当“普通参考者”。
  虽然目前“校漂”、“蚁族”表达不满的方式还是个别冲突而不是总体冲突,冲突的个案还在社会可“容纳”的范围之内,但其“潜能”不可忽视。“校漂”、“蚁族”相对剥夺感的累积与叠加,极有可能形成个体的反社会心理或爆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高校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4 “校漂”、“蚁族”及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在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查中,“校漂”受访者中有34.7%认为是“压抑”、有18.4%认为是“忧郁”、有17.3%认为是“孤寂”。“蚁族”受访者中,经常处于“焦虑”状态者为21.8%,经常处于“郁闷”状态者为25.4%,经常处于“茫然”状态者为28.1%。在“大学毕业后,你是否担心自己会成为‘校漂’、‘蚁族’”调查中,在校大学生受访者中有8.7%是“非常担心”、有47.7%是“比较担心”。
  “校漂”、“蚁族”群体会对在校生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大学生觉得就业前景渺茫,产生不满或恐慌等负性情绪,出现过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过重的压力、疲惫的心理可能会导致某些不利于高校稳定的过激行为或恶性事件发生。
  2.5“校漂”、“蚁族”是网络群体性活动中的踊跃参与者。在“网络群体性活动中,你通常会充当的角色”调查中,“校漂”受访者中有5.4%认为自己会经常充当“发起者”、有10.8%认为自己会经常充当“积极参与者”、有30.4%认为自己会经常充当“普通参与者”。“蚁族”受访者中有5.6%认为自己会经常充当“发起者”、有12.0%认为自己会经常充当“积极参与者”、有36.3%认为自己会经常充当“普通参与者”。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社会的“晴雨表”。“校漂”、“蚁族”是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社会诉求、主体意识较强的活跃群体。如果他们无法平等参与社会竞争,身心承受过大压力,或者感到“走投无路”,很有可能引发该群体的一些过激行为或网络群体性事件,可能对高校稳定构成直接或间接威胁。
  3 关爱“校漂”、“蚁族”,维护高校稳定的对策
  3.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是应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保障起点的公平。加快改革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体现公平正义,让众多高校毕业生有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享有平等的就业和发展权。其次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才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能使平民子弟向上流社会流动的渠道通畅,才能有效缓解“校漂”、“蚁族”群体的不满和愤怒,维护高校稳定发展。再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身份和所有制界限,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针对近几年日趋庞大的“校漂”、“蚁族”群体,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使这一群体也成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3.2 加快高校改革步伐,优化高校类型结构。首先是应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控制研究型大学数量,大力兴办技术技能型高校,可将现有办学特色不鲜明、就业优势不明显的综合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转办成技术技能型大学。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引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其次是完善高校办学类型,大力兴办本科层次高职。目前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一是无法满足广大考生学历提升的需求;二是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是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类型完善的需要。大力兴办本科层次高职,是有效缓解“蚁族”问题的重要举措。再次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给高校“松绑”,只有使高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贴近社会需求办出自身特色。高校只有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努力办出高校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大学毕业生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3.3 贴近社会需求办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是贴近社会需求办学。贴近社会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增强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按照社会需要改革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能力培养,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是高校应搞好自身定位。按照社会需求与自身实际定位,强化特色办学。人才培养不仅要服从全国人才市场需求,也要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需要、为地方发展服务的专业,不断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再次是控制招生规模。应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和招生增长幅度,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之路。高校办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杠杆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使精英教育内容精深、培养时间长、人数少量化;技术技能教育内容实用、学制较短、人数大众化。
  3.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首先是应按照能力培养导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建立面向市场需求、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争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次是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满足就业指导个案化、精细化需求。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有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3.5 深入做好学生工作,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首先是做好在校生工作。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认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其次是加强对毕业生的回访和管理工作。高校应将“校漂”纳入学生管理范围,一是应做好调查摸底和统计登记工作,掌握“校漂”的人数、专业、居住地点和联系电话等。二是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校漂”建立管理档案。三是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回访工作,特别是要了解“蚁族”的生存状况,尽最大可能为“蚁族”提供帮助和指导。再次是转变就业观念。在校生应转变个人就业价值观,改变自己坚守大城市的观念。近几年,随着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国中小城市、基层乡镇和西部地区发展很快,人才非常紧缺。到这些地区就业,政策优惠、待遇较好,既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又能有效缓解“校漂”、“蚁族”问题。(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校漂”、“蚁族”等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0JDSZ2057;项目主持人:许德宽)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
期刊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思维品质上。思维品质好的人,思维能力就强;反之,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适应新的要求,迎接时代的挑战。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不能离开其本身的特点与年级差别。低年级中识字教学是关键,学生识字量大且极为集中。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打破单调、呆板的学习模式,加强思维训练
期刊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在通过问题解决进行教学的模式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
期刊
作为一名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创设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呢?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我们应做到那些呢?就这些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1以“情”为主线,让文本“活”起来  在阅读教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容忽视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
期刊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中,实验操作考试让很多老师犯愁,主要原因还是于学生平时实践练习的比较少。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化学基本操作的指导与训练。现指出较普遍出现的错误,并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引起重视并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1 试管的握持  出错点: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展开;位置靠上或靠下。正确方法:“三指握两指拳”。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
期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新课程改革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突破和创新: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体育教学不只是课程
期刊
“同课异构”最早在2007年就有人提出,从理论上来理解,就是指不同的老师针对相同的文本,面向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的个性化教学。它是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步被广大教师接纳和采用的一种新的课例研究方式。“同”是基础,“异”是发展,通过“异构”,对比反思,在比较中发扬优点,摒弃不足,以达最佳教学效果。  从去年开始,在我市教育局的组织领导下,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为期三年的
期刊
比较阅读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甚至相反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过程中,读者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和鉴别,从而既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又会使学生认识更加充分、深刻、精确,看到差异,把握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1 把题材不同的文章作比较  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不同作家的生平阅历、思想观念、主张见解等各种因素的差异,即
期刊
物理实验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能力、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大脑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此外,还有不少实践性的准实验习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仪器管理方法,在此和大家交流,以做引玉之砖。  1 加强仪器管理,感悟知识形成  在
期刊
【摘 要】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完成作业,教师机械性的批阅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批改作业就更应该注重体现作业的激励和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