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教育是知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变量”,“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和生活一体化,充分发挥师生的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新知,渗透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法。
【关键词】创新 潜能 思维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49-01
教育是知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变量”,“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和生活一体化,充分发挥师生的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新知
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学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探索新知识的动机。学生主动探求的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有外部条件的影响,才能使他们产生寻根求源的迫切要求。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后,学生的好奇心变成了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老师判断得又准又快的奥秘,从而主动的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他们提出“能被3、7或11整除的数是否也有特征”的问题。
(二)适时点拨,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有意识地设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思路受阻到恍然大悟,适时点拨,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思维方法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冲破旧思路的束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知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渗透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启迪。因此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发现创造的一般方法,如逆反转换的思维方法,假设的方法,数形结合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开拓学生创造思维的门径,为创造思维提供保证。
(一)逆反转换的思维方法
逆反转换的思维方法就是若从题目的正面思考不能解决,就考虑它的反面,顺推不行就逆推,主元不行就考虑辅元,达到使问题顺利解决的目的。例如: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题如朝着“问”的角度去想,就不能很快求出结果,因为在这100个数中不是3的倍数的数要比是3的倍数的数多得多,所以我引导学生先求3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然后从总数中减掉即为所求。这种逆反转换的思维方法,会使学生形成特殊的心理状态,能够把陌生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数形结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活动相结合的体现,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把“形”抽象为数概括出来的创造性活动。所以,我鼓励学生在解题时能画图的要画图,与其坐在那边冥思苦想,还不如提笔画图。
(三)假设的思维方法
假设就是大胆地想,去实验、去探索,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假设,善于使用假设。假设一是要根据题意,正确地判断怎样假设,如假设不等的为相等,或假设不同的为相同。二是要根据所作的假设注意到事物关系产生的变化。然后再调整关系去解决问题。
数学方法掌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它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实施训练,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贵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都应本着对下一代负责,对民族素质负责的精神,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要加强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的思维相互转换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概括、空间想象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在形成计算及解题能力的同时、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思维的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到有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互逆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大与少,长与短等等以及自然数到相邻数之间的互逆关系,从数量比较到空间方向的判别等基本上都是同时出现的。备课时,教师要注意把这些可逆思维因素挖掘出来,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在按其所给条件进行正向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问“15比8多几?同时问8比15少几?”问小红从左边数排第几?紧接着问,她从右边数排第几?做一加要想两减,看“用去”想想“剩下”。再如在教学运算律时,让学生在掌握乘法分配律(a+b)c=ac+bc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逆运算ac+bc=(a+b)c,看到ac+bc也要马上联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来进行简算。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一个方向上初步联系的同时,在相反的方向上建立联想形成联系。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就渐渐培养学生学习分析问题时不仅看到问题的一面,也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及两面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互逆思维品质,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教学内容的设计、选取一切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生活化、多元化。只要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志东:《继承、借鉴与教育创新》,《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关键词】创新 潜能 思维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49-01
教育是知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变量”,“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和生活一体化,充分发挥师生的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新知
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学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探索新知识的动机。学生主动探求的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有外部条件的影响,才能使他们产生寻根求源的迫切要求。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后,学生的好奇心变成了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老师判断得又准又快的奥秘,从而主动的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他们提出“能被3、7或11整除的数是否也有特征”的问题。
(二)适时点拨,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有意识地设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思路受阻到恍然大悟,适时点拨,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思维方法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冲破旧思路的束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知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渗透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启迪。因此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发现创造的一般方法,如逆反转换的思维方法,假设的方法,数形结合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开拓学生创造思维的门径,为创造思维提供保证。
(一)逆反转换的思维方法
逆反转换的思维方法就是若从题目的正面思考不能解决,就考虑它的反面,顺推不行就逆推,主元不行就考虑辅元,达到使问题顺利解决的目的。例如: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题如朝着“问”的角度去想,就不能很快求出结果,因为在这100个数中不是3的倍数的数要比是3的倍数的数多得多,所以我引导学生先求3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然后从总数中减掉即为所求。这种逆反转换的思维方法,会使学生形成特殊的心理状态,能够把陌生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数形结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活动相结合的体现,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把“形”抽象为数概括出来的创造性活动。所以,我鼓励学生在解题时能画图的要画图,与其坐在那边冥思苦想,还不如提笔画图。
(三)假设的思维方法
假设就是大胆地想,去实验、去探索,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假设,善于使用假设。假设一是要根据题意,正确地判断怎样假设,如假设不等的为相等,或假设不同的为相同。二是要根据所作的假设注意到事物关系产生的变化。然后再调整关系去解决问题。
数学方法掌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它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实施训练,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贵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都应本着对下一代负责,对民族素质负责的精神,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要加强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的思维相互转换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概括、空间想象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在形成计算及解题能力的同时、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思维的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到有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互逆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大与少,长与短等等以及自然数到相邻数之间的互逆关系,从数量比较到空间方向的判别等基本上都是同时出现的。备课时,教师要注意把这些可逆思维因素挖掘出来,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在按其所给条件进行正向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问“15比8多几?同时问8比15少几?”问小红从左边数排第几?紧接着问,她从右边数排第几?做一加要想两减,看“用去”想想“剩下”。再如在教学运算律时,让学生在掌握乘法分配律(a+b)c=ac+bc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逆运算ac+bc=(a+b)c,看到ac+bc也要马上联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来进行简算。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一个方向上初步联系的同时,在相反的方向上建立联想形成联系。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就渐渐培养学生学习分析问题时不仅看到问题的一面,也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及两面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互逆思维品质,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教学内容的设计、选取一切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生活化、多元化。只要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志东:《继承、借鉴与教育创新》,《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