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本质的不同时代镜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以女主人公钱叶红70-80年代之间的三次情感经历为线索,通过视角的切换和画面的冷静捕捉,以一种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叙述风格呈示了他们不同时代的情爱镜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内心爱、痛体验转换中表现了他们对爱的追求、实践和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时代 镜像 痛爱 本质
  
  《爱情的牙齿》实际上是一个女人的情感回忆录。以钱叶红在十多年间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经历为线索:在高中时期与暗恋自己的同学何雪松的青涩朦胧的青春期情愫:在医院实习时与孟寒、这个有妇之夫的“出轨情结”:和自己没有爱情的丈夫魏迎秋的平淡乏味的现实家庭婚姻生活。实际上这也是对一个女人初恋、成家、婚姻之痒、婚外情和婚姻结束的改写,但片中滤去了跟爱情有关的一切浪漫情调,在20世纪的70—80年代末这个“多事”的年代将社会时代心理、伦理道德禁忌及婚姻家庭观念与人性的碰撞与冲突还原于历史中,并通过独特的镜头与画面来揭示出情感的本源性体验:即偶然的痛/爱变成了必然的爱,痛。同时也以人性情爱本质的轨迹洞见了历史的轨迹。
  
  一、青春期对时代社会心理异化的“反拔”
  
  时间从1977年开始,显然这是一个被打上了一种深刻的时代色彩的政治隐喻。她的性别显然被那个混乱年头的时代社会心理抹杀并充分异化成了一个既无感情也无性别的“无性人”。何雪松则从外形、性格和行动分别被赋予了不同且矛盾的“反”性格符码意义:他长相清秀、羞怯少语、富有同情心。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有着未被异化的正常的人性。他的“青春与敏感”使他大胆地把一封“求爱信”偷偷地夹在了钱叶红的书里,在钱叶红随后的宣读与得意的明知故问“谁放的谁自个儿说出来”时,时代社会心理与人性的“反异化”的矛盾交锋,则,必然的埋下了“痛”的伏笔。
  被伤自尊的何雪松在表面上对钱叶红表现得目不斜视、一副不屑一顾、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而背地里他又悄悄地瘸着伤腿艰难地和往常一样穿过每一条熟悉的胡同只为看看她的背影。片中的这一阶段用一种青春的视角把懵懂与醒悟、暗恋的受挫与自尊、受伤的疼痛与自虐似的报复,把一种强烈的虚荣心与极端的自尊心的交锋结果——两败俱伤的痛表现得压抑、残酷而又温情与舒展,因而这种青春初动的少年情怀刻划得有血有肉、真切、丰满。
  何雪松伤脚抽筋意外地溺水而亡,实则是正常人性与时代社会心理交锋的落败,其根源正是“异化”的社会心理。他对于正常人性的传递是留给了一个向林洁学会的亲手做的软靠垫给钱叶红,留给了钱叶红疼痛、给了她回忆、也开启了她对的爱情向往的那扇门。
  然而正是这疼痛与温情,让钱叶红被“扭曲”的性格和性别开始回归,她脱下“武装”开始恋“红妆”。变得同情弱小和关心自己的“盘靓不靓”,她开始憧憬爱情、甚至要与林洁尝试一下与男生接吻的感觉。并对苏联情歌《红莓花儿开》陡伤动人的旋律向往不已,然而她在获得真情与人性回归的同时却失去了爱的对象与机会。
  恢复高考,钱叶红刻意选择外地的医科大学,与其说是为了逃避雨天“预报”的伤痛,不如说她是逃避内心情感的伤痛:与其说是对治疗伤痛这一职业的向往。不如说是出于对自身和他人情感疼痛的治疗和清理的向往。可是她非但没有治好自己。反而正是在这个她选择和向往的职业上,时代社会和伦理道德的痼疾把无能为力的她伤得更彻底……她的留校理想的破灭,她的宁愿被退回原籍。既是通过对于疼痛的承担来达到对于错误的“爱”的承担,更是对伦理道德束缚的无声抗拒。
  
  二、婚外恋与伦理道德禁忌的束缚“抗拒”
  
  与70年代末何雪松的青涩、纯朴相比,孟寒,这是一个有着妻子和十岁女儿的成熟男人,他更多的有着一份中年男性的大胆而成熟的心计和语言策略。与何雪松只会偷偷地躲在钱叶红背后看她背影不同,这个“有幸成为”钱叶红“第一个练手的患者”以他特有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发展着钱叶红,从病房里的牌桌一直到他家里以至于最终的情感肉体形式:从最初的几口酒到钱叶红为他心甘情愿地拿掉孩子和退回原籍,已经见出了人性松绑的悲剧结局。有意味的是这次激情竟然没让钱叶红感觉背伤的疼痛,也似乎暗示了对情欲松绑的自由。
  相比之何雪松留下的躯体疼痛,孟寒留给钱叶红的是浸入血肉的刻骨之痛。朋友“骗”了他。导致他“骗”了钱叶红,其实“骗”的幕布后隐藏的是社会伦理道德禁忌。孟寒对于钱叶红怀孕的反应只是颓然地坐下。好像钱叶红“借给他的胆儿”也吓没了,他有着党员转正的机会和大好的前途。他的“自私”、“怯懦”其实也正是人性被禁锢的显影。
  与孟寒的车站告别,在孟妻的哼哼监督下。与其说是孟妻禁止了他说话和她以沉默的方式剥夺了自己的话语权力。不如说是伦理道德的权威象征剥夺了他们的“表白”。只是在列车开动时,她意味深长地拿出与孟寒搭档时用的那张方块皇后。算是彼此激情的心有灵犀和对无爱婚姻束缚的无奈。
  
  三、离婚从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围城“突围”
  
  出于一个该成家了的想法钱叶红在母亲的催促下完成了该有的婚姻,而魏迎秋也正好符合她的条件:没什么感情、单位在山里,每年只有20天的探亲假。不用天天厮守在一起。这平淡、客气的牛郎织女式的分居生活在魏迎秋调回来之后的“分睡”风波中终于暴露出情爱渴求与平淡婚姻现实的矛盾。
  他们其实都理智地知道彼此的内心世界里一直没有对方,从他们新婚之夜传统的魏迎秋“三次开关灯”查验床上有无留下“痕迹”、那次上街买东西钱叶红不顾一切地寻找孟寒的身影开始魏迎秋就明白了一切。他们的“零感情”状态都意识到假如他们分手。甚至马上就会忘了对方,甚至两人的争吵也显得含蓄、平静而客气:“你不配做母亲”、“我不配做母亲”、“你不该做父亲”、“我不该做父亲”的对白分明是为对方遗憾和自己走进无爱婚姻的懊悔。
  如果说正直、自尊、富有同情心、不为强势力低头、敢做敢为、勇于对爱承担责任的何雪松是与社会时代心理反“异化”的一个政治隐喻,“怯懦”、“自私”、“只想到自己前途和名誉”的孟寒则是受伦理道德禁锢的时代象征,那么魏迎秋的责任感和善解人意、理智和缺乏激情又正好是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化身。钱叶红则是70年代中期被社会时代心理“异化”的“典型”,在那个不敢谈恋爱的。无性别”的年代,何雪松以“溺亡”的代价使其苏醒后,她以其“反正”的人性渴求在不敢提离婚的80年代初赔上自己的前途来打破伦理道德的禁忌,当离婚已不再是伦理的“份内之事”时,从无爱的婚姻中“抽身”已成为她与魏迎秋的理智共识。
  
  四、人性和情爱的历史本相揭示
  
  何雪松留给钱叶红的疼痛让她从懵懂的青春期情感中明白了爱情像什么,孟寒带给她连着血肉的疼痛则让她醒悟了爱情不是什么,那么与魏迎秋的婚姻解体则让他们都明白了爱情需要什么;在70-80年代末的人性、情感、历史的顺承与递进中,以钱叶红的视角见证了时代社会心理的“异化”反正,伦理道德的解禁和婚姻家庭观念的“刷新”。这既是钱叶红个人的情感史,也是社会时代心理的变迁史,更是中国特殊的人性发展史。导演正是在这些政治隐喻、伦理象征、现实处境中来作丰富复杂的形而上呈示揭示了人性需求与情爱本质必然的历史性悖谬与合一。
  人性、情爱在时代、伦理和历史中的镜像,都只是痛与爱的两面而已,影片在揭示情“痛感”的残酷存在本相同时也展示了其人性与爱的温情面目:何雪松因伤腿抽筋意外溺水而亡后留下自己亲手做的软靠垫作为“给痛”行为的承担;魏迎秋为记住爱情而送给钱叶红他“悲壮”地拔下曾被其夸赞过的虎牙作为“尝痛”行为的放弃:即便是表现得有些“自私”、“怯懦”的孟寒,也有割破手腕体验疼痛的感动一面和“忆痛”行为的“离了”的表白。应该说只有在这些为他人付出的疼痛中,才会有情感的相通。在对情感的“勾沉”上采取了对钱叶红情感疼痛体验的复现,从而又呈现出“复调叙述”的递进、转折、顺承的“变调式复沓”和隐喻的递进。这些“他给”、“自给”和“给他”的疼痛,更多的是指向她对自身情感追求和领悟的过程,也是通过躯体、心灵和婚姻的三重伤痛来呈示情感与爱的靠近和疏离。
  爱是什么。这仿佛是导演和片中的钱叶红一直在追寻的问题,是青春萌动的真情?是不求结果的激情?是舍弃乏味的婚姻?或许,是自然人性回归后的青春的苏醒,是道德伦理规范下的激情的回应,是现实责任前提中的平淡婚姻;爱,是要有真情的告白,是能作责任的承担,更是会理性的放弃。钱叶红要在与魏迎秋虎牙的同样位置上以不打麻药的方式来拔下一颗牙齿的原因恐怕是对爱的一份真诚纪念、一份无奈缅怀和一份歉意的祭奠。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武林外传》着手,从此剧的方言特点、语言的时尚性和哲理性三个方面分析该片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说明方言及语言自身的特点在影视作品中的戏剧效应和重要性。  [关键词]影视中的方言 语言的时尚性 哲理性    《武林外传》在全国范围内意外地掀起了收视热潮,剧中的许多搞笑台词成了人们眼下的谈资,他没有经典的武侠剧常有的飞檐走壁、血雨腥风;故事发生在古代,出口却是周星驰般的无厘头语言……作
期刊
【摘要】本雅明认为,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具有了迥异于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功能。首先,这种机械复制技术导致了传统艺术“韵味”的丧失。另外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走向了大众,而且使艺术品以“震惊”的审美效应,唤醒了群众否定异化现实的批判意识,从而使艺术不自觉地承担起了政治变革的功能。  【关键词】机械复制 韵味 震惊  在二十世纪的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以他博大、深邃、玄奥的诗性思
期刊
[摘要]电视电影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同时,电视电影也处在建立艺术审美品格的过程中,对创作有自身的形式要求,相关的艺术规律应该引起关注。  [关键词]电视电影 创作特点 审美品格      电视电影依托央视的电影频道发展壮大。成为近几年来影视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统计显示电视电影的收视率屡创新高,黄金档播出的电视电影中,曾达到过将近70%的收视率,即两个百分点(2200万观众)
期刊
[摘要]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们有相同的人物和类似的情节,但二者的精神旨趣、内涵意蕴已迥然相异。小说《活着》试图阐释的是形而上的存在之思,电影《活着》致力于揭示形而下的现实之痛。它们已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  [关键词]《活着》 余华 张艺谋 存在之思 现实之痛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们有相同的人物和类似的情节。但二者的精神旨趣、
期刊
[摘要]运动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本性,精彩运动可以化题,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影片的思想-因此,电影导演和理论家都会充分关注电影中运动镜头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表现魅力。  [关键词]运动 运动镜头 魅力    电影诞生之初并没有完全脱离开戏剧表演的影响,是以固定的舞台演出为视点来拍摄的。而当卢米埃尔的摄影师普莱明格在偶然中发现了运动摄影的魅力之后,运动镜头在电影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动镜头所创造出的形式
期刊
[摘要]从宫廷权变、越轨性爱、美感暴力等三个方面探讨《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与当前大众文化消费之关系。  [关键词]权变 性爱 暴力 大众文化 消费    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可谓大丰收。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称《黄金甲》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纪录,再创票房新高: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也以超过一亿元的票房成为年度票房亚军。这两部影片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除了得益于更加熟练的商业操作如
期刊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一直是人们较少讨论的话题之一,在国际范围内也没有哪个国家有成功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经验可借鉴。因此,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立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本文试图在分析、借鉴国际及其他国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客体范围、权利主体、保护方式等几个法律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飨读者。  【关键词】民间文学
期刊
[摘要]物质生产决定上层建筑,诞生在商业社会背景下的电影有着与生俱来的商业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或者鄙视它的艺术性,相反,应该承认和尊重它。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并且希望更多的电影获得商业和艺术上的双赢。  [关键词]电影 商业性 艺术性    一    有一样东西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其双面性。最初,卢氏兄弟看到运动的画面给他们带来大笔的钞票的时候,他们顶多认为它是一件供人消遣
期刊
[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无穷的选择,是非道德的多义性,人性抉择的矛盾,作为当今社会之人,如何摆脱这些压力和桎掊,精神救赎,跳出“门”槛,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精神分析 电影 门 意识 人性    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对电影的阐释,始从佛洛依德开始,其后荣格、拉康、麦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对象,是在那些貌似正常、貌似理性、貌似有逻辑的境域视像中运用精神
期刊
[摘要]在现代人性缺失的今天,由大机器带来的人的全面异化充斥着整个世界,《罗拉快跑》以罗拉奔跑来抗争世界,编织了一曲宿命与抗争的三重变奏。  [关键词]《罗拉快跑》 宿命与抗争 精神分析学 存在主义哲学 生命哲学    “任何一个时代,没有象当前时代这样多地懂得人,但任何时代也没有象今天这样少地懂得什么是人的问题:任何时代。人的问题都没有象我们当代一样,成为如此重大的问题。”把海德格尔的这段话放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