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与抗争的三重变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ncsy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人性缺失的今天,由大机器带来的人的全面异化充斥着整个世界,《罗拉快跑》以罗拉奔跑来抗争世界,编织了一曲宿命与抗争的三重变奏。
  [关键词]《罗拉快跑》 宿命与抗争 精神分析学 存在主义哲学 生命哲学
  
  “任何一个时代,没有象当前时代这样多地懂得人,但任何时代也没有象今天这样少地懂得什么是人的问题:任何时代。人的问题都没有象我们当代一样,成为如此重大的问题。”把海德格尔的这段话放到影片《罗拉快跑》上,我认为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罗拉快跑》是德国在1998年出品的一部探索电影,讲述的是女孩罗拉要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拯救男友曼尼,而在城市之中不断狂奔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德国柏林,曼尼是黑社会喽罗,为赢得黑社会老大的信任。接受了贩卖毒品的任务。而由此得来的10万马克却在曼尼的大意之下弄丢了,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罗拉为证明她所坚信的“爱是万能的”,为拯救自己的男友,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电影用一种及其荒诞的手法表现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之后,随着罗拉叫的一声“停!”故事重新开始。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故事又从罗拉奔跑开始,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影片中,每个事件都是由一连串不经意的偶然造成。罗拉骑车到绿林街去接手上拿着10万马克的曼尼,中途停车买烟,摩托车被偷了。罗拉叫了出租车,但恰好在丢车的附近有两条叫做绿林街的路,而恰好出租车司机又以为她去的是东边那条。曼尼恰好没有耐心多等罗拉,恰好在曼尼去扶摔倒的流浪汉时地铁列车上又来了警察。流浪汉恰好捡到了10万马克,罗拉恰好有一个父亲在银行当老总。在这许多的恰好之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罗拉开始了奔跑的旅程。在这奔跑的过程中,整部影片充满着一个逻辑的怪圈:罗拉每一次奔跑,她在途中遇到的那些人,未来的命运每一次都不相同。而这又与罗拉每次奔跑过程中时间和动作极细小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在三次奔跑中,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宿命,操控着一切。操控着人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影片阐述了命中注定和偶然机遇,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交叉着支配人的一生的,而罗拉却向它们发起了挑战。
  
  第一乐章: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追问
  
  弗洛伊德说:“被抑的潜意识和意识的两种心里因素的冲突支配了我们的一生。”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意识形式所不能容忍的动物式的本能;中动,而与潜意识相对应的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在本我中,窝藏着各种为人类社会所早已禁绝了的各种原始的、野蛮的强烈的动物本能冲动。本我即本能。事实上,自我是在本我的欲求与外部现实、环境的不断冲突,不断的交互作用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是用来帮助本我而不是妨害本我。并力图使本我得到满足。第三部分则是超我。所谓超我,实质上是指内在化了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理想。
  在罗拉的第一次奔跑中,本我和自我在不断的交互出现,仿佛在暗示人类正处于焦灼的心理状态。首先是罗拉,依靠着生活本能,紧闭双眼,两手按着太阳穴,内心开始念到她能想到的一切朋友和亲人的名字,每念一个人名,就闪现出该人的画面。最后,靠着潜意识的帮助。罗拉把目标锁定在身为银行经理的爸爸身上。于是潜意识爆发,本我开始脱离自我的管束,被彻底地释放出来。罗拉第一次下楼,恶男未绊倒罗拉。罗拉照着正常的时间出发,宿命开始跟随罗拉。与她一道奔跑。在街道转角处,罗拉撞了一下迎面而来的推着婴儿车的中年妇女。伴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一组快速切换的照片出现,画面浮现出妇女一家的一生命运。
  因为这偶然的相撞,撞出了妇女的未来。在弗洛伊德看来,正常的人,或确切地说。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都会产生焦虑状态。即超我与本我处于直接的、尖锐的对立冲突状态。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听命于超我且受阻于现实。迫使自我在本我和超我在现实中东西奔波,极力协调,这样便会使人处于焦虑之中。妇女在自己的孩子被抱走之后。一直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她为了排除这种焦虑状态,只能去外界寻求解脱。产生一种弗洛伊德式的“自居机制”。简单说来,就是“他也这样做的,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从而得到自慰。于是,在自己的小孩被抱走之后,也去把别人的小孩抱走了。
  罗拉随后遇到的偷车男子以及女秘书。宿命都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偷车男子被打伤,之后走到医院治疗,与女护士邂逅并相恋,步入了结婚礼堂。女秘书出了车祸,半身不遂,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再来看看罗拉,向父亲借钱未果,继而跑去和曼尼会合。在奔跑的过程中。罗拉的“超我”还占上风,良心的威严和理想的神圣仍指导自我去限制甚至禁绝本我中各种原始的、本能的、性欲的冲动,罗拉仍处于一种道德的完善境界。在奔跑中,罗拉在心里不断念着:“等我,曼尼,等等我,别冲动,曼尼,千万要等我,就快到了……求求你,曼尼……”当墙上挂着的时钟跳到12点时,一切开始逆转,曼尼走进超市抢劫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罗拉为了爱情,尽管知道帮助曼尼抢劫不对,毅然行动了。爱情使得“本我”冲破一切阻力。个体于是受到本我的控制,进行着与社会道德、法律所不容的事情。在他们逃跑途中,宿命向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由于误判,警察的子弹射进了罗拉的胸膛。
  宿命在此证明了它的不可战胜,任何人要想超越它,必须付出代价,甚至有时献出生命。但还是被宿命所摆布。在罗拉的第一次奔跑中,宿命战胜了罗拉,战胜了罗拉的“爱情万能”的信念,战胜了罗拉对它的抗争。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罗拉;5ta'-心。她又发起-了新的挑战。正如影片开头所说的:“一个故事的结束,也就是另一个游戏的开始。”
  
  第二乐章:“孤独的个体”——基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的追问
  
  随着话筒落在座机上,罗拉的第二次奔跑开始了。在楼梯拐角处,卡通饿汉伸出的脚,成功地绊倒了罗拉,使得罗拉比第一次奔跑慢了几秒钟。因为这一偶然事件,很多事情也改变了。妇女填中彩票,和丈夫、小孩一起住进豪宅,买了豪华汽车偷车的男子成了一名流浪汉,在他人的引诱下吸食毒品,不久在潦倒中死去:女秘书和男出纳约会。女秘书对其实施性虐待,两人在公园里散步。一脸幸福。伴随着他人的幸福和痛苦,罗拉仍在奔跑,一个人奔跑。为了爱人。在这充满着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一个人奔跑。
  存在主义哲学先知基尔凯郭尔用“孤独 的个体”来描述有限、短暂而必死的个人,他是一个一次性的、永不重复的、独一无二的具体的个人。这个人降临到人世,并没有预先确定的本质,也没有预先指定要完成的任务。他存在着、展开着,在展开中不断地体验着。他的世界是仅属于他的,他就是他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他来选择的,由他来创造的。因此,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未确定的世界。罗拉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尽管她有男友曼尼,但是不是她依靠曼尼,而是曼尼依靠她。在一定意义上,罗拉只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独自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人的存在是瞬间的“存在”,自我实现有种种可能性,它无法预料,也无法把握。人想干什么,说不出道理:人能干什么,没有把握。人将成为怎么样的人,无法自主。人只能在冒险的选择和决定中实现自己,这就注定人将处于一种永不停息、永不安宁的恍惚状态。罗拉没想过会用枪威胁父亲,也没想过她会抢劫银行。她只能在瞬间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做,不去考虑后果。因为她要实现自我,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然而,宿命再次和罗拉开了个玩笑。虽然她抢到了10万马克,及时制止了要抢劫银行的曼尼,却改变不了曼尼被车撞死的命运。罗拉陷入了绝望。这被基尔凯郭尔叫做“致死的痼疾”,即一个有限必死的人想超越自己的有限而达到与无限的上帝融合为一的那种强烈欲望,因永远不可能得到实现而产生的绝望。这样的结局不是罗拉想要的,宿命给了她再次选择的机会,因此罗拉又跑起来啦,又开始了她与宿命的第三次不懈的抗争。
  
  第三乐章:绵延与等待——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追问
  
  “我们是我们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主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因而必须有所选择。”绵延是在时间中运行不息的生命冲动,生命冲动驱动创造进化,绵延又是真正的时间。是发展中的自我。柏格森认为,凡过去的经验不但不会消失,相反全部沉积到现在并推进到未来中去。进而,过去和现在可能直接地联系起来。
  罗拉的第三次奔跑神奇地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不再害怕恶汉和恶狗,对着他们大叫了一声。比前两次快了几秒奔跑。在街道拐角。她与推婴儿车的妇女擦肩而过:不再从修女中间穿过,而是从她们的旁边跑过去:在和父亲失之交臂后,没有去抢超市或银行,而是进了赔场,靠自己的力量赢得了10万马克。可见,罗拉依靠着“生命的冲动”,把直觉转向外部世界,不再让“本我”操纵,不再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成为一个“孤独的个体”。而是静观万物。体会一切。
  柏格森认为,通向深层之我的突进是道德克服的一个行为。也就是“如果我们想退回到自我中去,每次我们就获得了自由。”创造性等待在一切行动中起主导作用,柏格森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果我要准备一杯糖水。不管我做什么,都要等着糖溶化。”即用到自我上,就是人的决定来自于其过去的深度。糖的溶解就是持续,在这种持续中过去继续存在并不受意志的控制。在持续中,行动有其自己作出决定的时间。因此,对自我而言,外部经验从自然的试验中揭示自然秘密的方法不适合作为自我经验的榜样。为此,人们必须具有这样的能力。放弃已会了的合目的性的态度。人只有打破习惯的感情生活才能使这一点成为可能。
  正是罗拉走向深层之我的成功,她开始进行思考,让行动得到知识的指导,该怎样去得到10万马克,而“等待”是她唯一能做的。罗拉闭着眼睛,虔诚地:“上天,我求你了。只这一次,要我一直跑下去吗?……我在等,我在等,我在等……”在一辆飞驰而来的卡车差点撞上罗拉时,罗拉明白了,立刻向赌场跑去,理智在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生命冲动的创化过程中。唯有人类继续奋勇向前,开辟创造进化之路。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具有理智能力。能够克服物质阻碍、适应环境,而且只有在理智确定自我的位置时,我们的行动才是真正的自由,否则,无所谓自由。罗拉在这第三次奔跑中。理智终于战胜了情感,她了解到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困难,进而想方法解决才可以救曼尼。最终,她靠自己的双手赢得了1075-马克。更为戏剧性的是,曼尼找到了流浪汉,拿回了他的10万马克,他们成为了富人。宿命最后输给了抗争,输给了罗拉,输给了爱情。
  然而,这样的结局就是Happy Ending吗?人生是什么?爱情是什么?虽然导演要表明的是命中注定和偶然机遇这两个主题,但是我们通过哲学的追问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此影片重点关注的是人的问题,关注的是人的存在的问题,向我们展示人在这个钢筋水泥般的世界应当如何生活?人应当如何去过一种理性的、道德的生活?
  《罗拉快跑》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正如其导演汤姆·提克威说的,“一位胸怀爱意的女子孤独地挑战来自周围的各种严苛的条件。但爱能移山,而且成功了。”就影片的表层意义上看,它要试图解决一个难题:如何让罗拉所做的每件事都能避免曼尼和她自己死亡的结局?影片提供了三条道路:抢超市、抢银行以及进赌场。尼采在19世纪末说过,现代人迷失了方向。而直到20世纪。西方人才感觉到这个语言的真正分量。大工业使人变成机械的一个螺丝钉,人性丧失了。影片中罗拉的父亲和母亲就是典型的丧失人性的人。罗拉的母亲是个酒鬼,只知道在家中饮酒作乐,欺负父亲:父亲则冷酷无情。面对罗拉的求救。残酷地把她扫地出门。面对这样的世界,罗拉为了爱人不顾一切,她仿佛就是尼采笔下的“超人”,在这只有黑白、无其它色彩的世界里,与宿命做顽强地抗争。在面临了两次的失败后,终于成功了。
  但是,当我们从更深层面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影片要传达给我们的是“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然而。为了爱情。我们真的可以不顾一切吗?不管是不是违背伦理道德、违背法律法规,只一心追逐自己的爱情?曼尼贩卖毒品,他真的值得这样拯救吗?罗拉的每一次拯救的代价均是以人的死亡为代价的。这真是可以提倡吗?
  通过分析罗拉的三次快跑,从人自身出发,关注个人意志和心理态势,专注于人的内心体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罗拉的成功似乎与偶然性相关,影片告诉我们要自强不息,要永不放弃,剩下的,就是靠天意、靠宿命。但是,罗拉并没有找到生活的出路,并没有在过一种理性的、道德的生活。实际上,“拯救”还可以有其它无数的方法和可能,而使人重新成为自己,重新寻找个人的价值,寻找爱情的出路,生活的出路,还有待我们继续奔跑才可能找出答案。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大学生影视文化素质的现状,就影视基本知识的了解、国产影视的相关情况、影视与娱乐的关系、数字电影、电影与高科技的关系、对DV电影的认识六个专题,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影视文化素质基本基础较好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仍然处于自我教育、被动教育和无序教育的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 影视文化 素质 现状 对策  河南作为中国的中原、中西部崛起的领头省份,在历史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从《武林外传》着手,从此剧的方言特点、语言的时尚性和哲理性三个方面分析该片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说明方言及语言自身的特点在影视作品中的戏剧效应和重要性。  [关键词]影视中的方言 语言的时尚性 哲理性    《武林外传》在全国范围内意外地掀起了收视热潮,剧中的许多搞笑台词成了人们眼下的谈资,他没有经典的武侠剧常有的飞檐走壁、血雨腥风;故事发生在古代,出口却是周星驰般的无厘头语言……作
期刊
【摘要】本雅明认为,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具有了迥异于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功能。首先,这种机械复制技术导致了传统艺术“韵味”的丧失。另外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走向了大众,而且使艺术品以“震惊”的审美效应,唤醒了群众否定异化现实的批判意识,从而使艺术不自觉地承担起了政治变革的功能。  【关键词】机械复制 韵味 震惊  在二十世纪的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以他博大、深邃、玄奥的诗性思
期刊
[摘要]电视电影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同时,电视电影也处在建立艺术审美品格的过程中,对创作有自身的形式要求,相关的艺术规律应该引起关注。  [关键词]电视电影 创作特点 审美品格      电视电影依托央视的电影频道发展壮大。成为近几年来影视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统计显示电视电影的收视率屡创新高,黄金档播出的电视电影中,曾达到过将近70%的收视率,即两个百分点(2200万观众)
期刊
[摘要]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们有相同的人物和类似的情节,但二者的精神旨趣、内涵意蕴已迥然相异。小说《活着》试图阐释的是形而上的存在之思,电影《活着》致力于揭示形而下的现实之痛。它们已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  [关键词]《活着》 余华 张艺谋 存在之思 现实之痛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们有相同的人物和类似的情节。但二者的精神旨趣、
期刊
[摘要]运动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本性,精彩运动可以化题,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影片的思想-因此,电影导演和理论家都会充分关注电影中运动镜头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表现魅力。  [关键词]运动 运动镜头 魅力    电影诞生之初并没有完全脱离开戏剧表演的影响,是以固定的舞台演出为视点来拍摄的。而当卢米埃尔的摄影师普莱明格在偶然中发现了运动摄影的魅力之后,运动镜头在电影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动镜头所创造出的形式
期刊
[摘要]从宫廷权变、越轨性爱、美感暴力等三个方面探讨《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与当前大众文化消费之关系。  [关键词]权变 性爱 暴力 大众文化 消费    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可谓大丰收。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称《黄金甲》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纪录,再创票房新高: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也以超过一亿元的票房成为年度票房亚军。这两部影片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除了得益于更加熟练的商业操作如
期刊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一直是人们较少讨论的话题之一,在国际范围内也没有哪个国家有成功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经验可借鉴。因此,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立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本文试图在分析、借鉴国际及其他国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客体范围、权利主体、保护方式等几个法律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飨读者。  【关键词】民间文学
期刊
[摘要]物质生产决定上层建筑,诞生在商业社会背景下的电影有着与生俱来的商业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或者鄙视它的艺术性,相反,应该承认和尊重它。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并且希望更多的电影获得商业和艺术上的双赢。  [关键词]电影 商业性 艺术性    一    有一样东西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其双面性。最初,卢氏兄弟看到运动的画面给他们带来大笔的钞票的时候,他们顶多认为它是一件供人消遣
期刊
[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无穷的选择,是非道德的多义性,人性抉择的矛盾,作为当今社会之人,如何摆脱这些压力和桎掊,精神救赎,跳出“门”槛,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精神分析 电影 门 意识 人性    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对电影的阐释,始从佛洛依德开始,其后荣格、拉康、麦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对象,是在那些貌似正常、貌似理性、貌似有逻辑的境域视像中运用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