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内涵的提升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y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畅销书改编电影是一个思想内涵提升的过程,往往能出现经典电影。其原因是畅销书不是经典,改编的空间大,畅销书一般都有一个好故事,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畅销书 改编 电影
  
  前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认为电影必须和经典文学一刀两断,然而他同时还认为有“一种文学作品系由理念、清楚而扎实的结构,以及原创的主题所构成,此类作品似乎与其所蕴涵的美学思考无关……改编成电影可以赋予它一种情感的美学强度。”他这段话用来说明文学畅销书的电影改编恰如其分。
  
  一、畅销书改编历史简述
  
  “畅销书”(Bestseller)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1903年开始,《读书人》月刊每期公布本月内最好销的六本书,称为“畅销书六册”。“畅销书”一词首次正式出现。畅销书不一定就是好书,但符合当时人的阅读口味。文学畅销书一般没有发人深省的论辩,回味无穷的意韵,挖掘不尽的内涵,因而赏析性不强。但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迭宕起伏的情节,机智巧妙的悬念,因而可读性很强。像大仲马和小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茶花女》,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讲,这两部作品也许算不得是经典文学名著中的扛鼎之作,但是它们却都是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也是电影改编成功的例证。
  好莱坞电影改编文学畅销书的历史可以说几乎与好莱坞的成长历史同步。虽说畅销书是否能够最终进入文学经典殿堂始终是一个令人怀疑的话题,但是有一点无庸置疑,很多由畅销书改编的电影则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像1939年问世的《乱世佳人》,改编自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小说讲述了漂亮而反叛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奥哈拉寻求真爱的过程。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深具美国南方浪漫传奇小说传统。自出版后一直风行,销售1000万册以上,且被翻译威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是美国文学中最畅销的一本小说。好莱坞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在《飘》出版一个月后就买下了该书的电影版权,然后先后动用18位编剧参与剧本写作,最后仍用第一稿的薛尼·霍华德完成的剧本。电影片长接近4个小时,分为上下两部,选角工作颇费周折,斯佳丽一角,共有1400位女演员参与角逐,最后英国女演员费雯丽中选,奠定了本片成功的基础。最后获得奥斯卡13项提名而赢得8个奖项,成为好莱坞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1972年出品的《教父》在好莱坞改编史上仅次于《飘》,也是电影史上一部史诗式的杰作。普佐的同名小说原著描写意大利黑手党家族为在美国争取一席之地而奋斗的兴衰史,弗朗西斯·科波拉改编成电影后,片长3个小时,小说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在影片中基本上被保留,但删去了一些赤裸裸的描写,影片中暗杀、追逐、枪战等场面连续不断,气氛肃杀。对教父父子的描写具有明显的美化倾向,对暴力行为也作了不厌其烦的渲染,被评为新暴力片。该片名列美国电影史以来25部最卖座影片的第5名,荣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等三项大奖。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至当代,电影改编文学畅销书的风潮更是愈演愈烈。单从美国电影奥斯卡奖的得奖名单上,就可以寻得不少由畅销书改编拍摄的影片。比如八十年代的《普通人》、《母女情深》、《雨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及九十年代的《霍华德别墅》、《沉默的羔羊》、《危险的关系》等等,及至这几年,畅销书作家的作品闯入银幕的势头更是锐不可挡。像美国有名的畅销小说作家斯蒂芬·金创作的多部畅销书都相继走上银幕,比如我国观众比较熟悉的《肖申克的救赎》《绿里》、《闪灵》等影片,在美国出品时就非常卖座,特别是经由蒂姆·罗宾斯、汤姆·汉克斯等大牌影星主演,更使得电影版比原著传播远为广大。其他的无论在票房还是得奖经历上都不逊色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曾经在中国电影观众中引起过轰动的《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等影片,都根据畅销文学作品改编而成。
  进入新世纪以后,娱乐色彩更浓的电影界,畅销书改编势头更猛。近几年的《指环王》系列是世界级的超级畅销书,全球超过一亿册的销量,其电影由号称电影界鬼才的彼得·杰克逊执导,不仅票房大获成功,更是数次征服了奥斯卡。这不能不说是电影本身的魅力。这是一个电影和图书互动取得很好效果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例子是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将生活在平淡中的世界人民带进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七部作品哪部都是畅销书,是全球人们追捧的对象,人们对它的电影改编有极强的心理期待。《哈利波特》并没有在全部写完后再拍电影,而是边写边拍,这样就使得每部电影放映时都会引起又一股图书热,而每一本新书出来后又为即将拍摄的电影作了宣传。自2003年《达芬奇密码》问世以来,曾连续数十周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雄踞榜首,全世界有2500万人看过这部小说,尽管文学评论家也对里面一些站不住脚的地方针砭严厉,但仍不能扑灭人们对它的热情。2006年的《达芬奇密码》上映是电影界的一件大事。《穿Prada的女魔头》在畅销书榜上待过半年。对制片人来说,不会放弃这样一个赚钱的好机会。《穿Prada的女魔头》的小说作者从电影制作方得到60万美元,而电影的全球票房收入达3亿美元。
  日本电影一直注重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工作,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筱竹丛中》被黑泽明改编成电影《罗生门》后名满天下。同时也积极推介畅销文学作品,扩大日本当代文学创作在世界领域的影响,比如1997年荣获嘎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的作品,由金村昌平导演的《馒鱼》,就改编自畅销小说《黑暗中的呐喊》,艺术成就和票房成绩都非常高。
  8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崛起和文学的繁荣密不可分,当时中国没有畅销书这个概念。伴着文学的寻根思潮,电影同样关注深邃的文化主题,像陈凯歌根据柯蓝的散文《空谷回声》改编了电影《黄土地》。但80年代后半期,王朔的畅销小说多部改编成深受欢迎的电影,使王朔声名远扬。随着中国转入市场经济,畅销书市场跟着兴起,许多畅销书也成为电影编导们追捧的对象。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有多个电影版本。
  
  二、畅销书改编电影成功原因
  
  1 改编空间大
  文学经典中包蕴着太丰富的思想和人文内涵,无论怎么改编,电影都会丢掉文学中的很多精华,因此文学经典改编往往是受累不讨好的事。而畅销书则恰恰相反,原作中可能有些亮点,但不完美,需要改编者进一步完善。改编者没有对原著的敬畏心理,也就没有沉重的思想负担。这正像夏衍曾说过的:“如果原作者是进步的革命家,你就应该多尊重他;如果是中间的,你可以在发挥他原意的基础上发展一些;如果原作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那就有一个去芜存菁的问题:如果原作者的世界观是反动的,那就根本不去改编他,要么就需作根本性的改编。”夏衍在六十年代的改编理论含有 明显的政治色彩,但也说明了原著的地位是改编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像电影早期人们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时那种诚惶诚恐的敬畏心态,唯恐改动一点遭人指责。而畅销书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编时编导没有这样的顾虑,不用为原来的作品负良心上的责任,改编起来就很坦然,发挥的空间非常大,可以把文学畅销书改编成经典电影。
  
  2 畅销量等于票房保证
  好莱坞之所经喜欢改编畅销书,是因为畅销书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知名度就等于受关注的程度,就是潜在的市场,就是票房的保证,大量的读者就是大批潜在的电影观众。《飘》1000万册的销售量,就保证有几千万人关注电影的改编拍摄情况。关注从文字到影像有哪些变化,影片中的角色和自己读书时的想象有多少出入,比较一下小说和电影谁优谁劣。读者有这么多审美期待就会走进电影院,意味着制片人有大把的钞票进账。票房是电影市场最大的动力,有了票房保证,制片人就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请最有想象力的编剧改编,最有控制力的导演执导,最适合角色的演员演绎,最精良的后期制作,因此改编后成为经典的机率极大。
  
  3 畅销说明有一个好故事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说,电影是把平淡无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说明电影绝不能平淡,一定讲述的是精彩动人的故事。畅销书之所以畅销,一定契合了大众的某种心理,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诉求,讲述了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这好故事就是电影成功的基础,编导选取这个故事的框架和主要人物,可以发挥的空间是无限的。畅销书在流传的过程中,编导可能会发现此书的弱点,或者去征寻一些读者的意见,改编时去芜存菁,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反而能够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再用丰富的电影手法表现出来,就能成为一部经典电影。
  
  4 畅销书有极强的现实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指出:“在艺术品产生过程中,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社会精神、群众思想和审美趋向等,不仅影响很大而且始终占统治地位”。[3]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体验。当代畅销书无所不包的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代观众可以借其观照自身。美国人信奉《圣经》中的说法,众生是羔羊,羔羊可以迷失、可以无助、可以得救,上帝是牧羊人。《沉默的羔羊》正是借鉴了这一典故,告诉观众,羔羊不只是女主人公人,所有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都是羔羊。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阴影,对自我而言阴影也是一种监狱。不论是汉尼拔的囚室,“野牛比尔”的作案现场,还是女警的“沉默的羔羊”原初接受,汉尼拨转狱时在铁笼逃跑,都具有不同层面的象征韵味,都是在等待转变,都以侧面烘托和刻意渲染来完成。女警终于坚强地战胜了“野牛比尔”,也解脱了童年心灵的伤害,羔羊不再啼哭。而在那沉默背后则正潜伏着属于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恐怖与危机,加上“悬念”与“恐怖”这两个美国观众最喜爱的审美元素。朱迪·福斯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精彩演绎,《沉默的羔羊》成为90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电影。
  文学畅销书改编成电影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赋予了原作中欠缺的东西,丰富了电影创作,原著造就了电影,电影实现了原著,文字与影象的联姻创造出以往难以想象的辉煌,双方相互渗透成为当今电影界最热闹的文化景观。
其他文献
[摘要] 董洁、何润东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再一次将梁祝生死恋情搬上屏幕,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惊喜。剧作一方面把恋情始终置于自然唯美画面之中,渲染和彰显梁祝二人爱的至纯至高境界,另一方面又增设几组男女情感纠葛和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与梁祝坚不可摧的真情对比中诠释了现代人对爱的理解与思考。  [关键词]唯美 迷失 真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千百年
[摘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殖民语境中,中国产生了一批寓言化的革命影片。这些电影文本把第一世界的强势文化形态作为绝对参照宿命般地植入到民族现代化想象的图景中,使得中国传统的革命意义与西方现代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之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话甚至对接。以后殖民理论和审美符号学相结合的批评方法,细读典型电影文本,可以看出创作者们对于西方误读迎合与反迎合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展示出那个特定时代寓言化革命影片的艰难
[摘要] 北野武作为当今日本影坛的代表人物,他的导演风格一脉相承、独树一帜。影片取名《花火》,就是两个极端对抗的事物,“花”代表的是美好与希望,“火”则跟死亡和破坏相连。影片至始至终充满了这两者的对立和纠葛。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死亡与温情是同时并存的,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惨烈而又希望尚存的世界, 在暴力与死亡的威胁之下,赞叹着生命与温情。  [关键词] 北野武 《花火》暴力美学  doi:10.396
[摘要] 话语幽默作为人类一种既普遍而又特殊的交际形式,与语境密不可分。话语幽默通过语域偏离在不协调的语境中产生,通过交际者共知的语用前提在共知的语境中实现。基于Halliday关于情景语境的思想,分析语境对话语幽默产生和实现的作用,旨在对语境中的话语幽默进行探索。多元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语言变体的偏离与融合,为语言使用提供了共知的语境,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话语幽默值得关注。  [关键词] 话语幽默语
[摘要]中国大片屡创奇迹,一片片欣欣向荣。然而,在票房增长的背后却是恶评如潮,这也就为中国大片伏下了一个隐患。为什么中国大片始终不能留下一部经典?中国大片到底是太平盛世,还是五彩泡沫?  [关键词]中国大片 泡沫 真实感    1997年,《铁达尼号》登陆中国。席卷神洲票房。当时,既有中国影人高呼美国大片“狼来了”,也有大腕导演慷慨激陈词:“给我一个亿,我也能拍出《铁达尼号》来。”在一片纷争与希冀
【摘要】胡玫导演本来想在《孔子》中把孔子塑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忠厚仁慈、有教无类、言行一致者的形象,不想却塑造了一个别有用心、攀附权贵、教而有类、言行不一者的孔子形象。  【关键词】 孔子 胡玫 丑化 形象    由胡玫导演周润发、周迅主演的《孔子》自2009年年底上映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人士的关注。我想在胡玫导演拍摄《孔子》的时候,初衷一定是好的,通过宣传孔子,来更好推动国学传播,为中国政府在
[摘要] 齐泽克运用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概念“实在界”、“大对体”“小对形”对希区柯克的电影以及《黑客帝国》等电影进行评介。在齐泽克看来,一些电影揭示了实在界以及其与想象域、象征域之间的屏障。作为满足欲望的电影事实上提供了一种通往实在界的方法——斜目而视。电影对于齐泽克而言,不仅仅是论证拉康哲学的案例,同时也是一种需要,这从客观上有益于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的发展。  [关键词] 精神分析 齐泽克
[摘要] 从16世纪即明朝中叶开始,中国的印刷技术就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艺术交流。  [关键词] 印刷技术 中外文化 艺术交流    一、苏州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17-18世纪  从16世纪即明朝中叶开始,中国的印刷技术就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在那时,中国绘画艺术得益于
[摘要]塞纳特的喜剧精神似一块瑰宝,将喜剧片这种新颖的形式坠入世界电影的长廊中。在中国,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丰富了影片的类型,更同卓别林的传承一道。首先启迪了中国电影打开喜剧片这道门。这种影响是极其深刻和久远的,它不仅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发轫阶段,更影响着百年之后的今天的中国电影。因为在今天的香港影片中,塞纳特的“打闹剧”还在上演着。  [关键词]塞纳特 卓别林 《劳工之爱情》 中国早期喜剧电影  上世纪
[摘要] 张一白是中国城市电影创作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用一种感性而浪漫的方式展现城市的隐秘情感和社会现状。他提出“新城市电影”的说法,为中国当代城市电影注入了的新的内容。“新城市电影”对中国电影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模糊了现实与理想、商业与艺术、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使创作者不必为自己限定风格,从容选择多种表达方式、技术手段以及表现题材,它可以满足观众视听需求的同时启发他们对社会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