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张一白是中国城市电影创作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用一种感性而浪漫的方式展现城市的隐秘情感和社会现状。他提出“新城市电影”的说法,为中国当代城市电影注入了的新的内容。“新城市电影”对中国电影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模糊了现实与理想、商业与艺术、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使创作者不必为自己限定风格,从容选择多种表达方式、技术手段以及表现题材,它可以满足观众视听需求的同时启发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与理解。
[关键词] 张一白 城市电影 新城市电影 城市分析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2.002
张一白是一位城市的抒情诗人,从影以来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城市题材的探寻,他观察和记录城市的隐秘情感和社会现状,并且这种表达方式是感性而浪漫的。在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MTV式的影像风格、丰富的色彩、精致的布景、流行音乐以及大量明星的使用,用极致的视听手段建构城市内涵。他对城市的一贯关注,使他成为“中国城市电影创作的一位代表人物”。 [1]
一、城市电影
在论及张一白新城市电影之前,有必要对“城市电影”的概念进行简要的说明。关于“城市电影”,国内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电影界通常也多是在约定俗成的含义上理解这一概念,即表现都市题材,建构创作者与城市之间的想象关系的电影文本。电影在城市中诞生,并在城市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是最‘城市化’的艺术,最具‘城市文化’标记的艺术。”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就是中国城市电影早期最繁荣的形态。城市电影发展至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张一白作为一个导演个体,为城市电影注入了新的内涵。他称自己的电影为“新城市电影”,并为之下了定义,即“平静反应和发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感;让人发现生活里实在的东西,给人一种幻想和憧憬;适应主流社会的传统道德和伦理的标准。” [3]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首先,导演对城市的关注,特别是对都市的迷恋。张一白的电影不断在北京、上海、重庆三座城市周旋,这三座城市作为大都市的典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从中不断挖掘创作素材的社会氛围。张一白也曾表示自己有强烈的“双城情结”,因此他能够不断从城市中间挖掘创作灵感,并用电影书写自己的城市感悟。第二,导演有独立的美学追求。由于曾经执导过MTV和广告的缘故,张一白对影像和影调的处理非常讲究,追求空间和时间的精致,同时这种精致又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力求用较少的资金进行精益求精的创作。最后,电影的内容满足主流市场的要求,规避掉电影审查的风险,因而能够从容走进市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规避也使电影创作变得相对保守,虽然它并不逃避现实,“会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中去找素材”, [4]但对城社会内部更深层次的矛盾难以深入挖掘,更难以做到通俗明确的表达。
毫无疑问,张一白的“新城市电影”属于城市电影的范畴,城市电影的批评方法依然适用于这种“新城市电影”。城市电影批评可以从很多视角,如电影影像本体、视觉文化、文化地理学、身体政治学、明星学等多种理论。文本立足于电影本体,同时借助文化地理学对张一白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进行城市分析。文化地理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支脉,它关于地域、空间、城市的理论方法“为探讨城市电影的空间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 [5]“这种理论已不再像传统地理学那样将眼光仅仅局限在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客观性表述上面,而是更侧重考察文化作为一种象征活动,是如何影响、改写、乃至重塑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场域。由于文化与意识形态对于地理空间的多重书写,使得某些特定地理区间逐渐脱离了它自身的物质属性,而演变成一种联接着人们期待与想象的‘文本化’空间。” [6]
二 《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城市分析
《将爱情进行到底》是张一白另一部“新城市电影”,它容纳了三个不同的故事,为电视剧男女主角文慧和杨峥若干年后的生活续写了三个版本。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北京、上海和波尔多,表达区域不再局限于国内,成为带有跨国叙述的中国城市电影的一个文本。
(一) 北京:包裹城市幻象的外壳
影片分为三个段落,每一个段落之间用一些采访片段连接。请若干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夫妻或情侣讲述自己爱情经验以及对爱情的个人理解这一做法,将纪录片的手段嫁接到故事片中,给一部相对简单的商业电影增加了某种真诚与厚重,从而更加亲近观众,启发观众在观片之余对自己的爱情生活有所思考、有所领悟。
第一个段落发生在北京,是对“七年之痒”的情绪化呈现,也包含了城市中产阶层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影片中,结婚七年的文慧和杨峥过上了中产阶级的富裕生活,二人虽然没有出现外遇情形,却进入了婚姻反思阶段。影片设置了两个空间,先是杨峥在一片纷乱的家庭聚会中逃离,然后在文慧精心设计的“圈套”里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开始了对自己爱情与婚姻的重新观察和追寻,最后在惊讶和感动的氛围中和解。说它是“情绪化呈现”,是因为整个段落基本上都是杨峥的个人独白,故事性薄弱,动作性缺乏,整个段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产阶层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内心状态,但人物的现实婚姻状态却像空中楼阁,隐匿在主角的主观陈述中,缺乏踏实的情感基础,难以使人信服。
同样是表达“七年之痒”的文本,不禁让人想起张一白的电影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相较于十几年前张一白对七年之痒的理解,此段落并没有显示出导演对城市群体生存状态更为深刻的理解。多年前的那部影片,核心为表现都市中人的孤独与迷失,“七年之痒”则是一个建设性的前提,换句话说,对于《开往春天的地铁》,“七年之痒”可有可无,而孤独是必然的,从而指涉了以北京为代表的整个时代的都市人群的生存状态。《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第一段落,则实实在在与“七年之痒”有关,将表达的内容限定在了婚姻这个狭小范围之内和中产阶级的身份之上,并没有触到人的精神内核,作为故事发生之地的北京只是一个挂名存在的躯壳。故事以一个童话般的结尾草草收场,给人一种“隔靴挠痒”的不畅快感,很难赢得观众情感上的认同。
用技术手段建构都市空间,是本段电影表现的显著特征。第一段作为一个“七年之痒”童话婚姻体验,北京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繁华的都市背景,犹如一个包裹了都市幻象和婚姻理想的空壳。或许潜意识里导演本身都不相信自己讲述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所以影片虽然是用真实的演员表演,但是整个段落用大量的技术手段建构城市。街道、楼房、灯光等城市空间充满飘渺的虚幻色彩,甚至人物动作都不断地进行动画包装,以获得静止的或者夸张的效果,从而向观众展现一幅绚烂的、虚拟的、理想的城市爱情画卷,来营造一种虚假的现实。这种做法一方面意欲填补故事的空洞,却恰恰呼应了故事的虚假,同时这种技术手段达到了一种“间离”效果,让观众无法从情感上进入故事,就影片的艺术性来说实在是一项失误之举。
“身体以及身体装饰(服饰、化妆、装饰品等)往往成为符号代码,指陈着人的性别、年龄、身份、角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所指。” [7]此段落中男女主角的身份均为城市中产,影片开始就通过杨峥的独白来交待二人婚姻七年来的生活,有高级的职业,有经济能力,生活如意,现世安稳。此段落用城市中的高楼、装修美丽的房子、华丽的衣着、夜生活、家庭聚会、红酒时间等物质手段制造出的都市表象满足了张一白在“新城市电影”定义中“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感”和“给人一种幻想和憧憬”的要求。无疑,物质的光鲜美好是在经济腾飞时代大众对城市生活的表征,满足了大众的都市想象,把物质与情调对等巧妙揭示了当代价值观中对物质的憧憬与渴望。
(二) 上海:初恋及其反面
如果说第一段故事让人看到一个美好的爱情理想,第二段则小心翼翼暴露现实生活的不堪,这更加符合张一白一贯的风格,即温柔与残酷并存,从现实中寻获真情实感,操作起来更加游刃有余,整个故事也更加丰满。
与《夜
[关键词] 张一白 城市电影 新城市电影 城市分析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2.002
张一白是一位城市的抒情诗人,从影以来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城市题材的探寻,他观察和记录城市的隐秘情感和社会现状,并且这种表达方式是感性而浪漫的。在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MTV式的影像风格、丰富的色彩、精致的布景、流行音乐以及大量明星的使用,用极致的视听手段建构城市内涵。他对城市的一贯关注,使他成为“中国城市电影创作的一位代表人物”。 [1]
一、城市电影
在论及张一白新城市电影之前,有必要对“城市电影”的概念进行简要的说明。关于“城市电影”,国内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电影界通常也多是在约定俗成的含义上理解这一概念,即表现都市题材,建构创作者与城市之间的想象关系的电影文本。电影在城市中诞生,并在城市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是最‘城市化’的艺术,最具‘城市文化’标记的艺术。”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就是中国城市电影早期最繁荣的形态。城市电影发展至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张一白作为一个导演个体,为城市电影注入了新的内涵。他称自己的电影为“新城市电影”,并为之下了定义,即“平静反应和发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感;让人发现生活里实在的东西,给人一种幻想和憧憬;适应主流社会的传统道德和伦理的标准。” [3]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首先,导演对城市的关注,特别是对都市的迷恋。张一白的电影不断在北京、上海、重庆三座城市周旋,这三座城市作为大都市的典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从中不断挖掘创作素材的社会氛围。张一白也曾表示自己有强烈的“双城情结”,因此他能够不断从城市中间挖掘创作灵感,并用电影书写自己的城市感悟。第二,导演有独立的美学追求。由于曾经执导过MTV和广告的缘故,张一白对影像和影调的处理非常讲究,追求空间和时间的精致,同时这种精致又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力求用较少的资金进行精益求精的创作。最后,电影的内容满足主流市场的要求,规避掉电影审查的风险,因而能够从容走进市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规避也使电影创作变得相对保守,虽然它并不逃避现实,“会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中去找素材”, [4]但对城社会内部更深层次的矛盾难以深入挖掘,更难以做到通俗明确的表达。
毫无疑问,张一白的“新城市电影”属于城市电影的范畴,城市电影的批评方法依然适用于这种“新城市电影”。城市电影批评可以从很多视角,如电影影像本体、视觉文化、文化地理学、身体政治学、明星学等多种理论。文本立足于电影本体,同时借助文化地理学对张一白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进行城市分析。文化地理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支脉,它关于地域、空间、城市的理论方法“为探讨城市电影的空间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 [5]“这种理论已不再像传统地理学那样将眼光仅仅局限在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客观性表述上面,而是更侧重考察文化作为一种象征活动,是如何影响、改写、乃至重塑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场域。由于文化与意识形态对于地理空间的多重书写,使得某些特定地理区间逐渐脱离了它自身的物质属性,而演变成一种联接着人们期待与想象的‘文本化’空间。” [6]
二 《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城市分析
《将爱情进行到底》是张一白另一部“新城市电影”,它容纳了三个不同的故事,为电视剧男女主角文慧和杨峥若干年后的生活续写了三个版本。三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北京、上海和波尔多,表达区域不再局限于国内,成为带有跨国叙述的中国城市电影的一个文本。
(一) 北京:包裹城市幻象的外壳
影片分为三个段落,每一个段落之间用一些采访片段连接。请若干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夫妻或情侣讲述自己爱情经验以及对爱情的个人理解这一做法,将纪录片的手段嫁接到故事片中,给一部相对简单的商业电影增加了某种真诚与厚重,从而更加亲近观众,启发观众在观片之余对自己的爱情生活有所思考、有所领悟。
第一个段落发生在北京,是对“七年之痒”的情绪化呈现,也包含了城市中产阶层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影片中,结婚七年的文慧和杨峥过上了中产阶级的富裕生活,二人虽然没有出现外遇情形,却进入了婚姻反思阶段。影片设置了两个空间,先是杨峥在一片纷乱的家庭聚会中逃离,然后在文慧精心设计的“圈套”里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开始了对自己爱情与婚姻的重新观察和追寻,最后在惊讶和感动的氛围中和解。说它是“情绪化呈现”,是因为整个段落基本上都是杨峥的个人独白,故事性薄弱,动作性缺乏,整个段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产阶层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内心状态,但人物的现实婚姻状态却像空中楼阁,隐匿在主角的主观陈述中,缺乏踏实的情感基础,难以使人信服。
同样是表达“七年之痒”的文本,不禁让人想起张一白的电影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相较于十几年前张一白对七年之痒的理解,此段落并没有显示出导演对城市群体生存状态更为深刻的理解。多年前的那部影片,核心为表现都市中人的孤独与迷失,“七年之痒”则是一个建设性的前提,换句话说,对于《开往春天的地铁》,“七年之痒”可有可无,而孤独是必然的,从而指涉了以北京为代表的整个时代的都市人群的生存状态。《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第一段落,则实实在在与“七年之痒”有关,将表达的内容限定在了婚姻这个狭小范围之内和中产阶级的身份之上,并没有触到人的精神内核,作为故事发生之地的北京只是一个挂名存在的躯壳。故事以一个童话般的结尾草草收场,给人一种“隔靴挠痒”的不畅快感,很难赢得观众情感上的认同。
用技术手段建构都市空间,是本段电影表现的显著特征。第一段作为一个“七年之痒”童话婚姻体验,北京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繁华的都市背景,犹如一个包裹了都市幻象和婚姻理想的空壳。或许潜意识里导演本身都不相信自己讲述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所以影片虽然是用真实的演员表演,但是整个段落用大量的技术手段建构城市。街道、楼房、灯光等城市空间充满飘渺的虚幻色彩,甚至人物动作都不断地进行动画包装,以获得静止的或者夸张的效果,从而向观众展现一幅绚烂的、虚拟的、理想的城市爱情画卷,来营造一种虚假的现实。这种做法一方面意欲填补故事的空洞,却恰恰呼应了故事的虚假,同时这种技术手段达到了一种“间离”效果,让观众无法从情感上进入故事,就影片的艺术性来说实在是一项失误之举。
“身体以及身体装饰(服饰、化妆、装饰品等)往往成为符号代码,指陈着人的性别、年龄、身份、角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所指。” [7]此段落中男女主角的身份均为城市中产,影片开始就通过杨峥的独白来交待二人婚姻七年来的生活,有高级的职业,有经济能力,生活如意,现世安稳。此段落用城市中的高楼、装修美丽的房子、华丽的衣着、夜生活、家庭聚会、红酒时间等物质手段制造出的都市表象满足了张一白在“新城市电影”定义中“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感”和“给人一种幻想和憧憬”的要求。无疑,物质的光鲜美好是在经济腾飞时代大众对城市生活的表征,满足了大众的都市想象,把物质与情调对等巧妙揭示了当代价值观中对物质的憧憬与渴望。
(二) 上海:初恋及其反面
如果说第一段故事让人看到一个美好的爱情理想,第二段则小心翼翼暴露现实生活的不堪,这更加符合张一白一贯的风格,即温柔与残酷并存,从现实中寻获真情实感,操作起来更加游刃有余,整个故事也更加丰满。
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