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今天很有意思,一个穿蓝马甲的老师和一群穿灰马甲的同学在一起上课。你们身上有个牌,我的身上也有一个牌。是吧?今天呀,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举起右手的食指,书空。
(板书:螳螂捕蝉)
师:来,一起读一下这个故事的题目。预备,齐——
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今天呀,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生:(答)螳螂捕蝉。
师:故事的题目是——
生:螳螂捕蝉。
师:有点讲故事的味道了。那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出声地、响亮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
(生读课文)
师:大点声。
(放幻灯: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师:孩子们,摇头晃脑认真读书的样子,那是课堂上最美的样子。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大屏幕上有四个词语,大家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有一个字读得不太正确,听出来了吗?
生:应该是乘(chéng)虚而入。
师:对,乘虚而入。你教大家读一遍。
生:乘(chéng)虚而入
师:嗯,很好。我们一起再读一下这四个词语。横着读。预备,齐——
(生齐读)
师:好极了!那么词语放到句子里,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我们试一下。
(放幻灯)
师:这是第一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嗯,下一次小喇叭选播音员,我推荐你去!看下一句。(放幻灯)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嗯!吴王英明。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有吴王的样子。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
(生答)
师:三句话,把起因、发展、经过干净利索地告诉了大家,是吧?谁能不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还记得那四个词语吗?试一试?
(生答)
师: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有了故事的味道了。在文章里啊,我仔细搜索了一下,没看到螳螂捕蝉这四个字眼。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文字直接写这个故事的?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在哪里?
(生答)
师:嗷,有个字我听出来了,有一点点不准确。大家听出来了吗?拱着身子,还有一个举起前——怎么读?
(生读zhǎo)
师:对了!举起前zhǎo。到这里,故事讲完了吗?
生:没有。
师:是吗?请你接着讲。
(生答)
师:你目光很敏锐,是我难为你了。下一次站起来,咱站好了再读,好不好?是我的话筒举得不好,委屈你了。大家刚才找到了这个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但不叫讲故事。老师想跟大家合作,讲这个故事,好不好?我们看大屏幕。后面的同学能看到吗?一个小标点,我们换一个角色,我读一个小标点,大家读一个小标点。(什么意思?)明白了吗?一起讲一下。
(读)
师:这么讲故事就有故事味了。对吗?按照这种方法,我们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讲)
师:大点声。
师:找两个同学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一个人一段。你们同桌,好吗?你,第一段;你,第二段。准备。
(生读)
师:多惊险啊!
(生读)
师:嗯,准是个故事大王。故事讲完了。故事明白了没有?我想考考大家。这个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那么,这眼前的利益,这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板书:利益 祸患)
师: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祸患是什么?
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但是这样的话,其他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
师:孩子,我问的是刚才我们读的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里有几个角色?
生:四个。
师:都有谁?
生:蝉、螳螂、黄雀,还有“我”。
师:有吴王吗?
生:没有。
师:所以,就这四个角色眼前的利益和祸患,想想再回答,好吗?
生:蝉想喝树上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它。
师:这是蝉的利益和祸患。
生:螳螂想吃蝉,但不知道身后有只黄雀想啄食螳螂。黄雀想啄食螳螂,但不知道拿着弹弓的“我”正在瞄准它。
师:嗯,这是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和祸患,看来读懂了。我把这段的顺序重新调整一下,大家会更明白的。你看,三句红色的字,一行蓝色的字。
放幻灯: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
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
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
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师:我们合作读一下,这组读第一句红色的,这组读第二句红色的,这组读第三句红色的,每读一句红色的,请班长读一下后面那句蓝色的。好,第一组准备。
(生读)
师:这么顺序一改变,我们就清楚它们的利益和祸患了。
放幻灯: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
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
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
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师:这一张幻灯和上一张蓝色的字不一样了,敏锐的同学会发现不一样在哪里?
生:“它”改成了“它们都”。
师:那我们再来合作读一遍。第一组仍然读第一句,第二组第二句,第三组第三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好,准备。
(生读)
师:是啊 它们是看眼前的利益,没想到后面还隐伏着祸患。这呀,就是这个少年讲给国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没讲完,话呀,没说透!说透该怎么说呢?还有一句,这个少年没说,我们替他说说。现在,看屏幕,自己先练习一下,口头填空。
幻灯:

师:有谁愿意来填一下这个空?这位女孩。
(生答)
师:嗯,真不错!我要是吴王,我会听你劝的。谁再来跟吴王说一下。请这位戴眼镜的小男孩。
(生答)
师:你说得好流利啊,我要是吴王,我会听你劝的。现在呀,难题来了,我想把这个屏幕关掉,能不能对着吴王说上这么一段话。自己练习。
(生练习)
师:练得怎么样了?来,我现在把屏幕关掉了。谁面对吴王,现在我就是吴王,面对我来说上这么一段话,看能不能打动我?
(生答)
师:流利极了,礼貌极了!你要是不看书,我就听你的。请你。
(生答)
师:你看思路多好啊,我都有点动心了。但这样的话,少年给吴王说了没有啊?这个故事啊,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都知道啊?那谁能把后面四个字在后面补上?来,这位女孩。
(女孩上讲台板书)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要是读好了,吴王也会心动,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那我问大家,为什么这个少年不敢把刚才给吴王说的那一段说给他呢?为什么呢?直接说不就完了嘛!请你。
生:因为吴王在前面下了死命令,谁敢劝阻他,就处死他。
师:什么叫死命令?
生:就是不能修改的命令。
师:哦,不能更改!是吧?如果你劝我,我就——
生:处死你!
师:这里的死就是——我让你掉脑袋。所以这个少年不敢——
生:直接把这段话说出来。
师:用了哪个方法?
生:用了讲故事。
师:讲了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这么一个——
生: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概括地说,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详细地说,谁能再给吴王讲一下?
生: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身后隐伏的祸患。
师:嗯,把道理讲明白了。光讲道理,我不听的!要讲故事给我听!
生:蝉想喝露水……
师:有一天啊,我在花园里玩——
生:有一天,我在花园里玩,看见一棵树上有一只蝉……
师:刚才你称呼我大王陛下,那个字读——dài王。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比较高水平的人叫dà王,对国王,应该叫dài王。我听了这个故事,我是明白了。那么,到底吴王听了这个故事明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就不清楚了。有没有按照少年的说法,打消念头,是怎么处理的,等下一节课,再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细细讲来,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总评:毛立业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这堂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上,毛老师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在文本的天地中驻足、欣赏,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幸福。综观毛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设计教学:既关注了学生的实际,也合乎文本的特点
毛老师的这堂课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讲故事,对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毛老师用这样的形式来设计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讲故事的活动中来。而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也是合乎这篇课文的特点的,课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那位少年就是通过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的。所以,毛老师用这样方式来教学就产生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总是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把自己的心沉潜到课文之中,读好课文,讲好故事。
二、把“讲故事”寓于“读”的活动之中: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与“读”。“阅”是目治、心治;“读”是口治、耳治。眼看,重在思考和理解;口诵,重在感受和体味;二者互有影响,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眼看和口诵都同属于“读”,都是理解文本语言、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手段。毛老师的这堂课,把“讲故事”寓于自主读书的活动之中,以读书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一条主线,运用了默读、朗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心会文”,使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实践中完成认读、体悟、融情、碰撞、思索……从而达到由不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这样,在读好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讲述故事,再现情景,能够有效地内化吸收文本的语言。比如,在读课题的时候,毛老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让学生读出有了讲故事的味道为止,如此反复地朗读,能够让学生找寻一种讲故事的感觉。再如,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毛老师是这样来引导的:先请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概括。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了之后,毛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谁能不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当学生用上那四个词语概说括了这个故事之后,毛老师评价道:“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有了故事的味道了。”还如,在学生明白了道理之后,毛老师这样对学生说:“光讲道理,我不听的!要讲故事给我听!”以此来引导学生讲好故事,用故事去感化和打动吴王。
如此教学,把识字、阅读、理解、感悟、朗读、复述等都寓于“讲故事”的过程之中,体现了毛老师的一种教学智慧。
三、把“讲故事”融于师生互动之中:既注意了教师的“教”,更突出了学生的“学”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课文为例子,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其实,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教的,一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使他们喜欢;二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使他们读懂;三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使他们读好。毛老师深谙此道,他极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的活动,以课文为凭借,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状态。我们看到,课堂上,毛老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空,努力地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把课文的道理弄明白,使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讲好故事。在教学行进的过程中,毛老师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蝉、螳螂、黄雀、“我”这四个角色的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祸患的时候,毛老师设计了两张幻灯片,并通过合作朗读的方式来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毛老师又追问道:“这个故事没讲完,话呀,没说透!说透该怎么说呢?还有一句,这个少年没说,我们替他说说。”于是,毛老师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让学生填空练说。如此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调控体现出毛老师的一种从容和智慧,因而,他的课堂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学生在兴奋地探寻,而毛老师则有着胜似闲庭信步般的洒脱。如此教学,突出学生,淡化自己,虽没有精细的雕琢和刻意的深度,但课文的意蕴与学生的精神对接得又是那么自然而然。
(毛立业,海南省海口景山海甸分校教师
潘文彬,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板书:螳螂捕蝉)
师:来,一起读一下这个故事的题目。预备,齐——
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今天呀,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生:(答)螳螂捕蝉。
师:故事的题目是——
生:螳螂捕蝉。
师:有点讲故事的味道了。那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出声地、响亮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
(生读课文)
师:大点声。
(放幻灯: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师:孩子们,摇头晃脑认真读书的样子,那是课堂上最美的样子。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大屏幕上有四个词语,大家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有一个字读得不太正确,听出来了吗?
生:应该是乘(chéng)虚而入。
师:对,乘虚而入。你教大家读一遍。
生:乘(chéng)虚而入
师:嗯,很好。我们一起再读一下这四个词语。横着读。预备,齐——
(生齐读)
师:好极了!那么词语放到句子里,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我们试一下。
(放幻灯)
师:这是第一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嗯,下一次小喇叭选播音员,我推荐你去!看下一句。(放幻灯)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嗯!吴王英明。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有吴王的样子。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
(生答)
师:三句话,把起因、发展、经过干净利索地告诉了大家,是吧?谁能不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还记得那四个词语吗?试一试?
(生答)
师: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有了故事的味道了。在文章里啊,我仔细搜索了一下,没看到螳螂捕蝉这四个字眼。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文字直接写这个故事的?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在哪里?
(生答)
师:嗷,有个字我听出来了,有一点点不准确。大家听出来了吗?拱着身子,还有一个举起前——怎么读?
(生读zhǎo)
师:对了!举起前zhǎo。到这里,故事讲完了吗?
生:没有。
师:是吗?请你接着讲。
(生答)
师:你目光很敏锐,是我难为你了。下一次站起来,咱站好了再读,好不好?是我的话筒举得不好,委屈你了。大家刚才找到了这个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但不叫讲故事。老师想跟大家合作,讲这个故事,好不好?我们看大屏幕。后面的同学能看到吗?一个小标点,我们换一个角色,我读一个小标点,大家读一个小标点。(什么意思?)明白了吗?一起讲一下。
(读)
师:这么讲故事就有故事味了。对吗?按照这种方法,我们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讲)
师:大点声。
师:找两个同学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一个人一段。你们同桌,好吗?你,第一段;你,第二段。准备。
(生读)
师:多惊险啊!
(生读)
师:嗯,准是个故事大王。故事讲完了。故事明白了没有?我想考考大家。这个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那么,这眼前的利益,这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板书:利益 祸患)
师: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祸患是什么?
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但是这样的话,其他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
师:孩子,我问的是刚才我们读的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里有几个角色?
生:四个。
师:都有谁?
生:蝉、螳螂、黄雀,还有“我”。
师:有吴王吗?
生:没有。
师:所以,就这四个角色眼前的利益和祸患,想想再回答,好吗?
生:蝉想喝树上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它。
师:这是蝉的利益和祸患。
生:螳螂想吃蝉,但不知道身后有只黄雀想啄食螳螂。黄雀想啄食螳螂,但不知道拿着弹弓的“我”正在瞄准它。
师:嗯,这是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和祸患,看来读懂了。我把这段的顺序重新调整一下,大家会更明白的。你看,三句红色的字,一行蓝色的字。
放幻灯: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
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
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
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师:我们合作读一下,这组读第一句红色的,这组读第二句红色的,这组读第三句红色的,每读一句红色的,请班长读一下后面那句蓝色的。好,第一组准备。
(生读)
师:这么顺序一改变,我们就清楚它们的利益和祸患了。
放幻灯: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
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
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
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师:这一张幻灯和上一张蓝色的字不一样了,敏锐的同学会发现不一样在哪里?
生:“它”改成了“它们都”。
师:那我们再来合作读一遍。第一组仍然读第一句,第二组第二句,第三组第三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好,准备。
(生读)
师:是啊 它们是看眼前的利益,没想到后面还隐伏着祸患。这呀,就是这个少年讲给国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没讲完,话呀,没说透!说透该怎么说呢?还有一句,这个少年没说,我们替他说说。现在,看屏幕,自己先练习一下,口头填空。
幻灯:

师:有谁愿意来填一下这个空?这位女孩。
(生答)
师:嗯,真不错!我要是吴王,我会听你劝的。谁再来跟吴王说一下。请这位戴眼镜的小男孩。
(生答)
师:你说得好流利啊,我要是吴王,我会听你劝的。现在呀,难题来了,我想把这个屏幕关掉,能不能对着吴王说上这么一段话。自己练习。
(生练习)
师:练得怎么样了?来,我现在把屏幕关掉了。谁面对吴王,现在我就是吴王,面对我来说上这么一段话,看能不能打动我?
(生答)
师:流利极了,礼貌极了!你要是不看书,我就听你的。请你。
(生答)
师:你看思路多好啊,我都有点动心了。但这样的话,少年给吴王说了没有啊?这个故事啊,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都知道啊?那谁能把后面四个字在后面补上?来,这位女孩。
(女孩上讲台板书)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要是读好了,吴王也会心动,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那我问大家,为什么这个少年不敢把刚才给吴王说的那一段说给他呢?为什么呢?直接说不就完了嘛!请你。
生:因为吴王在前面下了死命令,谁敢劝阻他,就处死他。
师:什么叫死命令?
生:就是不能修改的命令。
师:哦,不能更改!是吧?如果你劝我,我就——
生:处死你!
师:这里的死就是——我让你掉脑袋。所以这个少年不敢——
生:直接把这段话说出来。
师:用了哪个方法?
生:用了讲故事。
师:讲了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这么一个——
生: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概括地说,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详细地说,谁能再给吴王讲一下?
生: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身后隐伏的祸患。
师:嗯,把道理讲明白了。光讲道理,我不听的!要讲故事给我听!
生:蝉想喝露水……
师:有一天啊,我在花园里玩——
生:有一天,我在花园里玩,看见一棵树上有一只蝉……
师:刚才你称呼我大王陛下,那个字读——dài王。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比较高水平的人叫dà王,对国王,应该叫dài王。我听了这个故事,我是明白了。那么,到底吴王听了这个故事明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就不清楚了。有没有按照少年的说法,打消念头,是怎么处理的,等下一节课,再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细细讲来,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总评:毛立业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这堂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上,毛老师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在文本的天地中驻足、欣赏,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幸福。综观毛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设计教学:既关注了学生的实际,也合乎文本的特点
毛老师的这堂课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讲故事,对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毛老师用这样的形式来设计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讲故事的活动中来。而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也是合乎这篇课文的特点的,课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那位少年就是通过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的。所以,毛老师用这样方式来教学就产生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总是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把自己的心沉潜到课文之中,读好课文,讲好故事。
二、把“讲故事”寓于“读”的活动之中: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与“读”。“阅”是目治、心治;“读”是口治、耳治。眼看,重在思考和理解;口诵,重在感受和体味;二者互有影响,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眼看和口诵都同属于“读”,都是理解文本语言、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手段。毛老师的这堂课,把“讲故事”寓于自主读书的活动之中,以读书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一条主线,运用了默读、朗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心会文”,使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实践中完成认读、体悟、融情、碰撞、思索……从而达到由不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这样,在读好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讲述故事,再现情景,能够有效地内化吸收文本的语言。比如,在读课题的时候,毛老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让学生读出有了讲故事的味道为止,如此反复地朗读,能够让学生找寻一种讲故事的感觉。再如,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毛老师是这样来引导的:先请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概括。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了之后,毛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谁能不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当学生用上那四个词语概说括了这个故事之后,毛老师评价道:“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有了故事的味道了。”还如,在学生明白了道理之后,毛老师这样对学生说:“光讲道理,我不听的!要讲故事给我听!”以此来引导学生讲好故事,用故事去感化和打动吴王。
如此教学,把识字、阅读、理解、感悟、朗读、复述等都寓于“讲故事”的过程之中,体现了毛老师的一种教学智慧。
三、把“讲故事”融于师生互动之中:既注意了教师的“教”,更突出了学生的“学”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课文为例子,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其实,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教的,一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使他们喜欢;二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使他们读懂;三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使他们读好。毛老师深谙此道,他极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的活动,以课文为凭借,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状态。我们看到,课堂上,毛老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空,努力地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把课文的道理弄明白,使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讲好故事。在教学行进的过程中,毛老师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蝉、螳螂、黄雀、“我”这四个角色的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祸患的时候,毛老师设计了两张幻灯片,并通过合作朗读的方式来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毛老师又追问道:“这个故事没讲完,话呀,没说透!说透该怎么说呢?还有一句,这个少年没说,我们替他说说。”于是,毛老师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让学生填空练说。如此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调控体现出毛老师的一种从容和智慧,因而,他的课堂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学生在兴奋地探寻,而毛老师则有着胜似闲庭信步般的洒脱。如此教学,突出学生,淡化自己,虽没有精细的雕琢和刻意的深度,但课文的意蕴与学生的精神对接得又是那么自然而然。
(毛立业,海南省海口景山海甸分校教师
潘文彬,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