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凤凰涅槃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W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4日,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作家吴霜与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继去年中国首个“笑唱花腔”音乐会之后的又一场幽默独唱音乐会。此次活动是为隆重庆祝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年、中国与欧亚国家建交二十年,经外交部、文化部批准,在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開幕之际,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和谐之声”系列活动的開篇之作。吴霜用精湛的演唱技艺为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吴霜已经成功地在北京保利剧院、深圳保利剧院和台北故宫为台湾富御集团两大翡翠艺术代表作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而举办的庆功典礼上献唱,她精妙出众的技艺和新颖的跨界表演形式,在台湾引起极大轰动。
  一、演唱风格颠覆以往
  一份节目单,沉甸甸地显示出这位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坚实的功力。
  从莫扎特的《阿里路亚》、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选曲《我亲爱的爸爸》到胡廷江的《玛依拉变奏曲》、姚明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东北民歌《摇篮曲》,从约翰·斯特劳斯轻歌剧《蝙蝠》选曲《笑之歌》、奥芬·巴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选曲《木偶之歌》到理查德,罗杰斯的《音乐之声》选段《孤独的牧羊人》、评剧《花为媒》选段《报花名》再到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可谓中外、名篇荟萃,内容丰富精彩,风格变化多端,其演唱跨越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格,确实技艺超群、功底深厚。
  大幕拉開,吴霜结合大多数中国观众爱看戏、听戏的民族文化情节,一改以往严肃音乐家一本正经“端着唱”的做法,连唱带说地“笑唱”名曲。第一首《阿里路亚》,正当观众沉浸在连串滚动的十六分音符的上下翻飞中时,忽然剧场内响起一阵莫名的电话铃声,只见吴霜从一个银色手袋中取出一只苹果手机!要求指挥暂停演奏,開始单手发起信息来!随着信息的发出,吴霜不忘用弱声的Hiqh C长音陪伴着她手上的动作。观众在意料之外的同时发出了全场第一次的欢笑!这之后,几乎每一首歌曲都被喜剧情节所包裹。无论《玛依拉变奏曲》与指挥互动时特意设计的“咆哮”,还是《笑之歌》中穿着一只鞋摇摇摆摆瘸着脚上场,以及《孤独的牧羊人》化妆成狼外婆的形象调侃着在观众席中出现,都将剧场气氛调动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热烈。更有《木偶之歌》时突如其来地对指挥“上弦的错误”发出的抗议,在《前门情思大碗茶》地道的京腔京韵的歌唱中配上了一口纯粹天津口音的脱口秀……每一的调侃都出乎观众意料,每一次歌唱都包装在浓厚的幽默表演之中。特别是那首《摇篮曲》,吴霜竟从一只儿童摇车中抱出一只长毛小型犬!对着小狗煞有介事地认真哼唱,而小狗竟又倾听得目不转睛极其入神。观众这时的欢声笑语几乎爆场了。
  凭借从小跟着戏曲艺术家的母亲看戏、听戏所得到的艺术滋养和师从名家学习声乐得到的技艺和锻炼,歌唱收放自如、表演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把观众从台上演员很卖力、台下观众却无动于衷的油水分离状态引入音乐语境。吴霜以一位剧作家、作家的深厚文化涵养,细致入微地发掘作品、表现内涵。幽默诙谐、字正腔圆,潇洒热烈又韵味浓郁,不断引发包括某国前总统,中国外交部、文化部的官员、各国驻华使节,上合组织秘书长在内的全体观众们发自内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最后,她又以清唱京剧程派名段《苏三起解》和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脍炙人口的男高音选曲《今夜无人入睡》返场,将现场热潮推向又一个顶点。几乎每场必看的声乐界前辈郭淑珍教授更是对吴霜的演唱赞不绝口,自始至终乐得合不拢口。
  观看、欣赏吴霜的演出,不啻是在享用一次丰富多彩的饕餮大餐。演出落幕前,中国驻上合组织大使登台为精彩的演出喝彩,激动地赞誉:吴霜吴霜,天下无双!而全场观众热烈的欢呼、掌声,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艺术生产不能脱离群众,高雅艺术只有放下身段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在严酷的经济市场占领宝贵的一席之地。
  走出剧场,耳畔依然回响着吴霜的歌声。对艺术家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新时代为广大受众精心呈献出的崭新演唱形式,感到很值得我们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二、创新艺术得益家教
  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必然会有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经历。
  吴霜出生在一个对中国文化奉献良多的艺术世家。祖父吴瀛是著名书画家和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父亲吴祖光是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母亲新凤霞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给少年吴霜以深深的熏陶和影响。她自幼被戏剧艺术的特殊魅力所吸引,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她得到了厚重的启蒙教育,而自幼酷爱读书,也对她后来的戏剧、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16岁上,她的六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吴祖强先生亲自带她拜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为师,从此開始了她的音乐生涯。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又师从声乐艺术教育家周美玉,成为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其歌唱才能深得声乐教育家周小燕的青睐。毕业后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声乐、歌剧专业时,得到美国黑人女高音歌唱家卡米拉·威廉斯的亲传。这三位业师严格精心的指点,为吴霜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使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開拓视野,掌握、完善了驾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和技巧。
  就在吴霜一路高歌、展现其不凡才华的时候,她却从热爱的歌唱舞台悄然“隐退”了。其实,在此前,她已经和从小喜爱的戏曲艺术作了第一次“决裂”。那时,她深感自己需要“逃离”和摆脱家庭的影子,厌倦每当人们见到她就会提及父母的名字,她想走出父母和家族的耀眼光环。因此,她全身心投入西洋声乐表演艺术的学习和探究;而当她学成之后小有名声,她又深感这个舞台过于狭小且台下的观众在减少,她又想远离,跳出这个圈子,而远离就是要对音乐舞台,进而对人生做一番冷静的思索与沉淀。
  说到底,这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才华且极具个性的年轻女子为自己选择的不同凡响的道路——吴霜勇敢地放弃了自己业已获得的掌声和赞誉,在更为宽广的天地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一步步成就着自己的追求。
  从舞台上“隐退”20个春秋,这位卓有才华的歌者其实并未真正“息影”。她一边学习一边积累,一边歌唱一边教学,同时,在文学园地上默默耕耘迈開新路并获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继1996年刊于《中国戏剧》杂志第3期的话剧剧本《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在北京公演一炮而红,先后获得“1996年北京国际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2003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她于1999年策划、撰写出电视专题片《新凤霞》,获“中国电视星光奖最佳纪录片奖”。2002年,她的散文《足球之缘》获“《北京青年报》杯征文”一等奖,2010年散文《国庆观礼记》入选《2010中国最佳散文》一书。   此后,她又出版四本散文集:《别问我的父母是谁》(1999)、《吴霜看人》(2001)、《吴霜在说》(2004)、《南姐北妹》(2011)并完成了话剧、电影、电视剧剧本十余部,而她的散文《我的舞台》选入全国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当她以歌唱家身份在文学戏剧领域独辟蹊径的同时,她也并未停止演出活动:1987-1993年,接连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音乐会;1990年,作为首位大陆杰出人士赴台北市举办个人演唱会;1992年,与指挥家严良堃先生赴香港同台,作为音乐会领唱和独唱参加香港音乐季演出;2008年,受香港“北京海联会”邀请参加庆祝奥运演出。除了出版两张声乐专辑以外,多年来,在美国及世界各地举办独唱会并参加歌剧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三、20年后笑唱舞台
  经历了20年的积淀与修炼,吴霜在她的艺术道路上扎扎实实地成长并成熟起来。这位活跃、爽朗,言谈举止中透着大气的花腔女高音终于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以崭新的风貌重新出现在音乐舞台上。
  一年前,一次意外的邂逅,保利演艺经纪公司总裁于洋独具慧眼,和吴霜签署了商演经济合同,让她这种突破了旧有形式而独具风格的演唱直接接受市场的考验。经过了精心准备,
  “吴霜笑唱花腔音乐会”于2011年10月在京首演,立刻获得巨大成功,首场演出的票房收入突破45万,并在观众和媒体上受到热烈的关注和赞扬。
  首演时正值台湾富御集团北京艺术中心在北京開业。集团执行长刘伟贞女士观看了音乐会,立即迷上了这种新颖独特且极具颠覆意义的幽默独唱形式。她随即联络主办方并盛邀吴霜赴台,为两岸故宫院长对胡焱荣翡翠艺术的高度评价与支持下由中国灿烂文化珍品的最高殿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两件翡翠艺术精品“百年好合”及“一露甘甜”的捐赠盛事助兴演唱。这不仅深具两岸故宫文化交流的纪念意义,亦为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传承留下属于时代的光彩印记。
  喜听吴霜笑唱花腔,深感她的演唱之所以大获成功,原因就在于她独具一格的精彩、丰富。而她的精彩、丰富又得益于她的能力、经验和活力。
  能力,并不仅指她高超的专业技能、她在文学事业上的积淀和修养,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匠心独运,大胆而独到地发掘、表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有力保障;经验,源自于幼年时家庭带给她的丰富艺术滋养和自己的舞台实践。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表演才能,令她在舞台上流光溢彩,一举手一投足,处处透露出灵性和喜剧感染力,使观众的注意力无法从她身上离開。这一切,都让她在驾驭作品、驾驭舞台、调度全场气氛时充分彰显出生动、独特的活力和跳跃、鲜明的个性。
  作为抒情花腔女高音,吴霜有着娴熟的技巧和很强的控制力。她的音域从e到b3几近三个八度;而一场音乐会十多首歌,更显示出歌者控制气息、控制声音的技能。我注意到在很多高音的处理尤其是f2换声区以上不断冲击的高音上,她表现得收放自如;而最能展现花腔女高音专业特点的华彩乐句,她唱得相当轻松,时而如火花进发、字字珠玑,时而如行云流水、安详宁静。
  她的演唱带给听者以强烈的感染力。无论是中国民歌、戏曲还是世界名曲,她都唱得风格纯正,深入语境。而字正腔圆、发音舒缓灵巧、吐字清澈,则集中地显示出中国戏曲和声乐发声技巧训练对她的深远影响。毫无疑问,她的技术是全面的,功底是扎实的。而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她拒绝站着唱、端着唱,而采取歌唱加表演加脱口秀的演唱形式,整场音乐会,和乐队保持高度默契的同时,不断调度台上台下的气氛,。这种全新形式的音乐会,在中国她是第一人。吴霜是个为舞台而生的极具灵性的才女。她在演唱过程中会灵感突发、临场发挥,将作品的特点装点得妙趣横生、淋漓酣畅。我想,她的演唱也许是不可复制的,即便是她不同场次演唱同样的作品也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我注意到她在演唱过程中对歌曲原作做出基于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即兴发挥,藉由作品彰显了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让听众陶醉其中又忍俊不止,一改以往音乐会中的拘谨气氛,大大缩小了观众和艺术家的距离。这样的新形式、新风格不正是我们这个開放多元的时代所期待、所欢迎的么?
  四、热爱艺术情系自然
  生活中的吴霜是爽朗的、快乐的、热情的、友善的。她是一个爱生活、爱自然、爱动物、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师长和朋友们都知道,她是个開心果,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把歌声、笑声带到哪里。
  读书、写作、教学是她的快乐所在。同时她又是个思想者。在她看来,歌唱不光是一种专业目的,花腔不光是一种演唱技巧,更是传递情感、表现思想、塑造生活形象的活的工具。
  我们期待吴霜在音乐天地里更加尽情地展示歌唱、表演才华,带给世界更多的欢乐。而她自己则有一个充满温暖而奇特让人不禁莞尔的希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动物的天然动物园里,和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吴霜说,她知道那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她依然愿意在脑海中不断描绘这幅图画。
  显然,这个梦想,这幅图画,十分符合吴霜快乐幽默对世界充满善意的个性。
  林育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一、《台湾音画》产生背景、创作过程及影响    1991年10月,鲍元恺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首演后,受到广泛关注。1994年受台湾省交响乐团陈澄雄团长的邀请参加由台湾省交响乐团主办的作曲家研讨会,并发表音乐宣言《我的跨世纪工程——中国风》后,陈澄雄当即建议:“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您的中国风应该有台湾音乐。”这是《台湾音画》产生的最初动机。  此后,鲍元恺多次应邀到台湾进行访
每年的4月19日,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年的这一天,我的恩师、男低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温可铮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了。他那饱含浓浓深情的悠扬歌声,如四月里盎然的春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跟随先生学习的历历往事,似一部电影记录着先生厚德载物、乐者乐也的心路历程。他从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园,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将对中国声乐事业及学科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惠及后辈。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
随着与娱乐业紧密联系的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流行歌曲也逐渐商业化产业化,于是更多的选秀出现,更多的歌手诞生了,随之而来的是优秀作品的匮乏这一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由于流行歌曲创作的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不管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人士都加入到流行歌曲创作群体中来,其中只学习过一点乐理知识的人士大有人在,于是乎低级的模仿与重复的作品蜂拥而至,尤其是利用前人作品中经典固定的和声布局模式作为自己新作品的框架来创作的手
声弦制是近年来我国古筝界新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  其中,弦制是指琴弦的制式,也就是琴弦在一个八度内的排列方式。传统上,我国古筝琴弦的排列方式通常是五声弦制,所谓五声弦制是指琴弦在一个八度内的排列方式是以五声性音阶的顺序排列组合的,所以,学术界通常把这种弦制的筝称作五声弦制筝;朝鲜、日本所谓改良筝就是在我国五声弦制基础上又增加两个音而形成的七声弦制,亦即将古筝琴弦在一个八度内的排列方式以七声性音阶的
教学节奏是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发生的有秩序、有节度、有规律的变化律动。课堂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节奏影响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和谐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因素统摄起来,达到同频共振,取得最佳效果。  美术课堂教学节奏有丰富的内涵,课型结构不同,呈现的课堂节奏也会不一样。以周丽萍老师《进入历史》这一课为例,这是一
金湘将《金陵祭》的音响和乐谱赠给我以后,我没有看谱子,而是把CD放在汽车里,听了一个多月,听觉效果很好。一部作品能够反复听几十次,说明它耐听。我主张分析音乐首先靠听觉,用听觉直接判断,哪些地方感人、过瘾,哪些地方松散、不给劲,为什么感人,为什么松散,都要凭听觉找出技术上的理由,然后看谱子验证自己的判断,看看到底是作曲家写谱子的问题还是指挥处理的问题。  这部作品音乐形象抓得很准,整体贯穿着一种当代
近年来,我国的钢琴家不断在国际比赛中夺魁,一个钢琴的中国时代已经到来,钢琴的“中国乐派”亦已近在眼前。“近在眼前”?这是怎样的一个含义?就如同贝多芬之于德奥乐派,柴可夫斯基之于俄罗斯乐派,钢琴的“中国乐派”最终是要由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来决定的。基于此,作为第一首被国际大赛选为指定曲目的中国钢琴独奏曲——黄安伦的《舞诗第三号》就更显出其特殊意义。  听黄安伦的作品,总是能够感觉到磅礴的气势、深沉的内涵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国家,在对外传播自身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汲取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由于文化的相似、地缘的临近,同属“汉字文化圈”(或称“儒学文化圈”)的中、韩两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便十分频繁,其音乐文化亦随着官方外交、民间互通等方式不断渗透与融汇,形成绵延千年的文化交流传统。为促进中、韩音乐文化交流,共贺两国建交20周年,201
一    今年以来,朴东生先生为回顾、总结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一连出版了《民乐人生——朴东生艺术生涯六十年》(纪念专版)、《民乐纪事6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指挥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等三部著述。前著亦图亦文,“回放”了他六十年的“民乐”①之旅;“纪事”以600余页的巨制,纵论六十年来民乐之创作、表演、教育、乐改、乐队、乐事、乐人等,无论长、短、繁、简,无论评、述、议、叙,读者
一    伴奏是声乐表演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犹如青翠的绿叶陪衬着声乐之花交相辉映,创造出感人的艺术。时至今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尽管没有伴奏的声乐在论点上可以确立,在实践上也确实存在,但是在人们的审美追求上,没有伴奏的声乐除了特定的体裁之外,是很难为音乐创作和音乐鉴赏所接受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卡拉OK为代表的录制音响来为歌唱伴奏开创了伴奏音乐的新篇章。这种预制性的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