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并建立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残胃癌根治术的9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残胃癌的定义为良性疾病(> 5年)或恶性疾病(> 10年)胃部分切除后发生在残胃的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1),并根据β回归系数予以加权,建立风险评分模型;模型评分越高,表示风险越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风险评分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进行诊断性评估。

结果

91例残胃癌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7例;年龄47~82(63.7 ± 8.5)岁。残胃癌手术清扫淋巴结(16.0 ± 11.8)枚,其中42例(46.2%)≥ 15枚,49例(53.8%)< 15枚。91例残胃癌患者中,有46例(50.0%)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4 cm(χ2= 8.106,P= 0.004)、Borrmann Ⅲ~Ⅳ型(χ2= 6.129,P= 0.013)、癌胚抗原升高(χ2= 4.041,P= 0.044)以及肿瘤分期T3~4(χ2= 17.321,P= 0.000)的残胃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 4 cm(OR= 2.362,95%CI:0.829~6.730,P= 0.100,β回归系数= 0.859)和T3~4期(OR= 7.914,95%CI:1.956~32.017,P= 0.004,β回归系数=2.069)为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被纳入风险评分模型,分别被赋予1分和2分的权重。风险评分中0、1、2和3分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1%(2/18)、1/5、51.6%(16/31)和73.0%(27/37)。ROC曲线显示,风险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P= 0.000)。

结论

残胃癌患者癌胚抗原水平升高、肿瘤大小4 cm以上、Borrmann Ⅲ~Ⅳ型以及侵犯程度深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联合肿瘤大小和肿瘤侵犯深度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地预测残胃癌淋巴结转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婴幼儿单侧供肾给成人后移植肾生长发育及移植肾存活的状况。方法回顾分析婴幼儿单侧供肾给61例成人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分为婴儿供肾受者组(供者年龄≤1岁,24例)和幼儿供肾受者组(1<供者年龄≤3岁,37例),收集两组受者术后血清肌酐、多普勒B型超声波测量移植肾长径等资料,随访登记肾移植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血管并发症、尿路并发症、尿蛋白、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等并发症。结果
残胃癌(GSC)是一类胃良、恶性疾病术后残胃出现癌变的疾病,常见于男性,发病风险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随着初次手术间隔的延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胃癌术后发生GSC的时间间隔显著短于良性疾病。GSC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十二指肠胃内容物的反流、胃黏膜的去神经化导致的胃内环境的改变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切除术后由于GSC临床症状不典型,通常发现时病情已较晚,长期生存率低。因此,定期内镜筛查对于早期
目的通过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减轻循环功能不稳定的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赠(DBD)供肾损伤的研究,以提高DBD供肾的利用率。方法随机选取60例循环功能不稳定的DBD患者,按ECMO体内灌注的时间随机分为3组,第1组利用ECMO灌注2 h,第2组利用ECMO灌注4 h,第3组利用ECMO灌注6 h。同时随机选取20例循环功能稳定的DBD作为对照组。比较肾移植术后的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发生率、移植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广义残胃癌与狭义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并比较残胃癌与原发近端胃癌根治手术的预后。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万方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期刊网残胃癌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日期限于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文献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或组织学证实为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残胃上发生的癌
由于残胃癌患者的疾病背景(良恶性疾病基础、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等)不同,其手术及淋巴结清扫的难度均有不同。残胃癌的淋巴结清扫根据不同病史、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肿瘤部位,应该超过标准D2要求的范围。具体应该清扫胰腺前(No.17)、胰头后方(No.13)、肠系膜上静脉根部(No.14v)、空肠系膜淋巴结以及脾门(No.10)、膈下(No.19)、食管裂孔处(No.20)、下段食管旁(No.110)和膈上
目的探讨首次疾病为良性患者与首次疾病为恶性患者残胃发生癌变的间隔时间、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以日本胃癌协会2017年提出的残胃上的癌(CRS)定义为标准,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3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的CRS患者临床资料。首次疾病为良性(CRS-B)与首次疾病为恶性(CRS-M)两组患者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
目的探讨和比较胃癌术后残胃癌与胃癌复发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和二次手术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生存预后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2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胃癌行R0切除术后残胃再发癌和残胃复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以及生存资料。胃癌术后10年及10年以上出现的残胃再发癌定义为残胃癌,胃癌术后10年内出现癌变者定义为残胃复发癌。两组患者二次手术均行根治性手术或者切除肿瘤灶
期刊
目的探讨残胃上的癌(CR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0年1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217例CR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CRS定义为胃切除术后残胃出现的原发癌,无论首次手术胃疾病性质和切除范围,且不约束特定时间间隔。对良性疾病术后CRS与胃癌术后CRS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并通过Cox模型分析全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21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