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体育类高考生的心得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者以社会需要科研型、知识型、多能力型的体育运动人才为育人出发点,从体育类考生的选材、培养过程、持续关注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方式。
  关键词: 体育类高考考生 选材 培养 持续关注
  
  体育类高考考生是学校为社会各级输送体育类工作者的重要途径。他们虽然在学校被很多同学和老师看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国民身体素质发展的引领者。我在沿海省会城市从教十多年,共带过三届体育类高考考生,向高校输送了20多名体育类人才,其中不乏北体、华东师大、上体等名校。在此,我和各位同仁交流一下培养体育类高考生的心得体会。
  1.选材的标准与方法
  当代的体育类高材生应该是肌肉发达、头脑绝对不简单的一类,所以我们在选材与培养体育类考生的时候应考虑与关注的不仅仅是能否考上大学,而是将来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
  兴趣。必须热衷于体育运动,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选择报考体育类训练是一件辛苦之事,没有坚强的毅力是不可能有一番作为的,必须将兴趣爱好作为首要支撑才有可能坚持到底。而毕业以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烙上副科老师标记,做着没有“钱”途的工作,风吹雨打太阳晒,劳筋伤骨病缠身,必须有一颗奉献之心,必须以“兴趣”作为恒久的支撑。只有热爱、热衷,才能无所求、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
  人品。会做人才能会做事,人品是做人的基础。很多老师都喜欢把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列入坏学生行列,甚至与人品挂上钩。体育教师不应以经常犯错误来评价学生,我的观点是:犯可以原谅的错误应包容,犯该年龄段身心特性固有特点的错误应予以理解与引导,犯可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给予改正的机会。犯以上错误的学生不能说就是坏学生,只要是思想健康、敢作敢当、有错能改的就是好学生。
  成绩。毕竟是向高校输送人才,只有品、学、体兼优的学生才能成为高校的体育类人才。近些年来,对体育类考生的文化分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即需要知识化的体育人才,也是对体育教育工作者“一专多能”的延伸。一般是目前的学习成绩不低于预计的高考文化分数线100分的学生都可以作为选拔对象,但对于个别在文化高考重点无望的情况下破罐破摔的学生,要果断挑选,一般这类学生在有了明确目标之后,其文化分提升潜力往往巨大。
  贯彻以上三点选择体育类高考考生,在方法上我一般采用:盯、渡、疏、选、扩。
  盯:就是在高一的时候关注身体素质好、热衷于运动、学习成绩不理想、人品较好、思维敏捷、有责任心或是讲义气的一类学生。
  渡: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高二上学期给予这些学生多一些“关照”。多一点交流,多一点任用,多一点辅导,最后的目的是多一点感情。
  疏:就是疏通理念。召集预备的候选人,向他们介绍报考体育类高考的相关情况,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圆大学梦,让他们有一个清晰的奋斗方向,人生追求有一个质的蜕变。同时也要和他们的班主任做好沟通,这样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和其家长沟通,另一方面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将这类可能让班主任因管理或是高考“头疼”的学生交由体育老师来培养。
  2.培养的过程与侧重点
  虽然体育测试成绩对于体育生非常重要,但培养体育类考生的整个过程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运动项目训练,而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是塑造一个人才的过程,很多看起来与体育成绩无关的因素往往能决定对该类学生培养的成效。
  2.1注重德育教育。
  我认为:“体育教师就是人身和人性美的工程师。”体育教师在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方面有着特别的贡献,所以培养未来的体育类考生——未来的体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类考生精力旺盛,好动,敢“做”,敢为人“先”,情绪化更加明显,爱憎分明,讲江湖义气,这些是不利于管理的因子,也是有利的因子。换个角度思考,不利的一面往往是有利的因素。好动:那是性格开朗、阳光。班级很多活动如文艺、体育相关活动、班级课堂氛围等都需要好动者引领,所以开明、理性的班主任会给这类学生委以“重用”,将尽其才;敢做,讲江湖义气:加以引导便是敢做要敢当,加以提升便是富有责任心之人;情绪化明显,爱憎分明:一般的是你敬他一尺,他会敬你一丈,尊重体育类考生,再调皮的学生你也能发现他的可爱。
  2.2经常与班主任和家长交流。
  培养一个人是一个过程,是漫长的过程。高中生,想要改掉十多年来形成的习惯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面对的困难,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对体育类考生的培养与管理需要班主任和家长的协作,甚至还要经常和一些任课老师交流,以共同关注他们的成长、动态,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当然和任课老师及家长交流最忌讳的就是打小报告,这样会导致学生对你失去信任。也不要把家长、班主任或是任课老师讲的一些话一股脑地告诉学生,有些话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这些话修饰一下可以讲;有些话会引起隔阂,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这些话就不能说。
  2.3长期跟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情绪波动。
  体育类高考不仅对体育成绩要求很高,对文化成绩要求也很高。很多考生虽然说体育专业成绩非常突出,但忽略了文化成绩的跟进,致使文化分达不到省控分数线而名落孙山。长期关注体育类考生的学习情况与素质训练同等重要。很多教练往往是在训练上花了很多功夫,自己也投入了很多精力,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是关心得太少,致使最终不能功德圆满。跟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2.3.1召开考生座谈会,向他们介绍体育类录取的标准与往届的分数,让学生明白文化分和体育分同等重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2.3.2寻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帮助,帮助这类考生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在课堂上给予关注,课后多为其答惑解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与期盼。
  2.3.3对于每次文化课检测,体育教师都要拿到第一手成绩材料,集中(利用训练休息时间)交流考后总结,积极帮助学生分析与归纳。
  2.3.4面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关注,不要因学生成绩而加以区别对待。这种关注要一直持续到文化高考结束。尤其是体育高考结束的那段时间,对体育成绩考得好的要防止沾沾自喜而放松,对体育成绩考得差的要防治自暴自弃,失去斗志。
  2.3.5高考体育生在学校内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开放性群体,他们不仅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文化学习压力,而且承受着沉重的运动训练负荷,更承载着不同寻常的双过线双重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情绪波动是难免之事,这种特殊性要求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对他们施以特殊的关怀与双重的呵护。
  2.4训练规章制度、方法与技巧。
  训练的规章制度一般就是对学生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出勤、遵守校规等方面作出一些要求。而训练方法与技巧是要结合理论知识、气候因素,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领悟能力、心理变化、心理素质,场地、训练的有效时间来加以选择和制定的,方法不一定很复杂或是深奥,但一定要有效。
  2.4.1制订训练的规章制度,是教练常见的管理措施,在此不一一列举内容,但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是必须做到,同时老师也要以身作则,不要靠体罚来作为处理手段,更不能动辄就开除体训队而了事,一定要有爱心和宽容之心,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前途负责。
  2.4.2刚组建体育类训练队的时候要在实施训练的头一个月注意量与强度的过渡,保证学生吃得消,以免学生打退堂鼓。训练的环境要经常变化,如越野跑、有山的景区跳台阶、有坡度的公路练习上或下坡跑、实验楼跑跳台阶,等等。
  2.4.3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训练800米跑的节奏,必须让学生建立一个速度的概念,开始采用领头学生拿秒表跑,400米一组,每100米14—15秒的速度,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使学生不看秒表也能跑准(800米2分10秒左右的成绩水平);又如:男女混合训练。男女分组,分别由不同的教练带领训练,不交流不交往很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男女混合训练能充分地利用女生来提升男生吃苦耐劳的毅力,女生能充分利用男生的保护与帮助,进而使训练氛围活跃,不至于呆板。
  2.5每周练习内容搭配。
  因为是在短时间里培养体育类的人才,所以体育高考生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不能雷同。一般的是周一三耐力、周二四力量、周五速度、周六(或是周日)跳跃与投掷技术。当然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如:一周安排一次耐力或是一周一次大强度的,一次小强度的耐力训练。过一段时间要安排一次调整,也就是娱乐一下,以免学生身心疲惫。
  2.6加强理论指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训练学生体能和技术动作时,把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贯彻于整个过程中,如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拉柔韧、放松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用生理学和康复保健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解释。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体育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这些环节的练习加以重视。又如原地推铅球为什么要交换步和顶肩,我们可以从物理学W=F*S加以解释;还有临场测试心理暗示法的培养等。一般来说,体育类考生训练,必须把生物学、物理力学、康复保健学、心理学相关的一些内容贯彻于训练过程中贯彻进去,充分利用理论服务实践的原则。
  2.7没有专项要培养专长。
  现在体育高考很多省份没有专项考试,现实却是大学毕业后无论去哪类的学校任教,拥有一项专长是必不可少的,高中训练阶段时间又很紧迫,没有更多的时间训练这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可以利用给学生“身”、“心”调整的时候进行练习,这时同样需要老师陪同,如一起打篮球、一起踢足球、一起打打乒乓球,等等,在娱乐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的目的。
  2.8细节决定成败。
  在我们带领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细节尤其不能忽视,它关系到考生的成才,在此我列举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柔韧、准备活动、放松、饮食、休息、训练后的保暖、冬训、临赛式的心理训练、平常按测试规则要求各种动作、呼吸、左手拿球(原地推铅球右手的学生)、动作固定化、选定领头羊、累了晚自修可以睡10分钟等。
  2.9体育专业高考期间与结束后复习期间。
  体育高考前一个礼拜进行一次全真测试,规定好测试内容、时间与测试顺序(测试顺序与高考相同),老师不再进行任何指导,而是由学生自行安排饮食、休息、准备活动、服装、考试用品。考后总结与归纳要简洁、清晰,突出每个人注意事项的重点。考前一个月杜绝学生参加容易受伤的任何活动,考前一个礼拜调整强度,体育类高考后要禁止学生进行过多的体育娱乐活动,为文化分考试冲刺。这也是培养心静的一种方式。对于压力过重的学生则系统安排一些内容调整,方式要缓和一些,不能再给学生压力。
  3.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
  将自己辛辛苦苦带的体育类考生送进高校,对于教练来说算是功德圆满,但继续关注自己的学生在大学的成长也非常重要。现在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因为环境变化、学习方式变化,好似四年时间充足,很多都会迷失方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知学什么,更不知道主动去学,也不知道怎么利用充足的空余时间,就更谈不上利用大学得天独厚的资源进行科研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回访母校、QQ聊天、短信联系,或是学生主动求助时,结合学校发展对体育教师需要的一些必备能力加以指点。
  4.结语
  上好一堂课,是一门学问;育好一个人,是一门艺术。
  带好一届学生,不仅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指导能力、科学的训练方法,更加需要智谋。在当今物质横流的情况下,让学生坚守这块辛苦之地,靠的不是强制,而是这个教练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当一个人的心跟着你走的时候,一切事情便是心甘情愿的,工作开展便是游刃有余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一个有“心”人,无论是训练、调整、休息、考试、生活、学习还是进入大学,你只要有心去观察、发现、刻意培养就能找到好的途径。
其他文献
用获得的五株结核杆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选抗体。取OD值高于阴性对照孔二倍以上为阳性孔,经克隆化培养选择出五株细胞系(TB1;8;15;16;17)经体外
2008年高考全国物理第23题是一道非数值型的纯运动学试题,题意简单明了,初看此题,考生便会激起拿下它的强烈的求解欲望。但据当年考后调查,历经了“练兵千日,用在一时”磨练的莘莘学子却大多在此题面前败下阵来。我最近探讨了该题的解法,发现犹如进入科学迷宫,其解题思路的切入点,各种思路的解及其解的变化绵延不绝,奥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最终不得不给该题定论:这是一道看起来容易,解起来难,同时又是考查考生科
期刊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