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教学有着至关民族存亡的重要意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语文课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小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将来的认识世界服务社会打下好基础。
而要想达到很好的语文教学效果了,在蒙古族地区的小学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来提高蒙古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锤炼思想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思想决定语言。鲁迅先生说得好,一个没有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的思想境界平庸的人,不会说出催人奋起、激人上进的精妙言语。也很难设想,一个根本不热爱教育工作的人,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会对学生负责。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说千道万,思想转变。”要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应先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没有好的思想,教学语言技巧再好,也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首先要锤炼思想。
教师首先要爱工作、爱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己任。其次,教师要爱自己所讲的内容,即专业。最后,教师还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教学的工作不仅仅是为工薪而教。对学生、对工作、对生活要时刻充满热情,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转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从语文教学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不只是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途径,还要认识语言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基点、风土习俗、心理取向等。“牡丹与玫瑰同样娇艳,玫瑰因赋予以爱情的象征而显得高贵、神圣,而牡丹却趋于世俗”。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重视教学语言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等,转变教学语言知识工具的观念,要珍惜、斟酌教学语言。
首先,教师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性知识,并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形成对知识、社会、人生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阅历,教师不能是“书呆子”,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有参与意识,对生活介入热情,对人生、社会有独到见识,才能有生动的教学。再次,教师自身要有文化的积累,随时随地的日月积累、学习、思索、实践,形成新“我”的过程。最后,教师的语言艺术要有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谋篇布局的推敲,掌握语法修辞的技巧是必要的。任何语言艺术,如果没有真知灼见,没有创新之见,只是人云亦云,怕也难以令人信服。而令人信服,则不仅是靠修辞炼句之功所能达到的。真知灼见来于思的创新,对真理、对知识、对生活、对社会,多向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是产生真知灼见的前提,是摆脱旧思想、旧方法的前提。
三、美化语言
以语言影响他人,以魅力获取学生对你的认同。教学语言就是力量,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身份证。要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享受者,那么就要美化你的教学语言:清晰纯正的语音美,抑扬顿挫的语调美,畅达完整的语流美。在新课改中提到建立一个充满张力美的语文课堂。我们生活在“感知即现实”的文化中。当你拥有激情、美的教学语言。那么你就可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的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情感陶冶于知识传授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相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高境界。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于生气,以情感人。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使课文娴熟于心,出现感情的冲动和飞跃,就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同时,也要根据课文内容、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多变。该激昂时则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则悲壮肃穆,让人为之动容;该委婉时,则应如霏霏春雨,使人如饮甘露;该诙谐时,则应妙语连珠,令人忍俊不禁。这种充满激情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在课堂上我们应将“一言堂”、“满堂灌”、“一点多议”拒之门外,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其错落有致,切忌平均用力。对于重难点,教师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波浪前进;对于非重点,引导学生舒缓泛舟,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如一位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
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时你想到了什么?”一个平时沉默寡言、性格极内向的女孩这样回答:“如果我是小女孩,不如死了!”答案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而且造成了课堂的暂时混乱。但这位老师明白一点:千万不能批评她,尊重孩子,以生为本 。于是这样问女孩:“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样想呢?”小女孩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的妈妈早死了,爸爸不爱她,连唯一疼她的奶奶也死了。她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老师针对她的回答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并且加以引导,“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然后进行总结:死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要勇于和困难作斗争。最后还问女孩:“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见她点点头,才继续下一步教学。该教师寥寥数语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其明白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又体现了课标中的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以人为本、尊重人、信任人的理念。
总之,蒙古族地区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这样一定会增大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到学习的乐趣。
而要想达到很好的语文教学效果了,在蒙古族地区的小学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来提高蒙古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呢?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锤炼思想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思想决定语言。鲁迅先生说得好,一个没有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的思想境界平庸的人,不会说出催人奋起、激人上进的精妙言语。也很难设想,一个根本不热爱教育工作的人,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会对学生负责。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说千道万,思想转变。”要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应先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没有好的思想,教学语言技巧再好,也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首先要锤炼思想。
教师首先要爱工作、爱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己任。其次,教师要爱自己所讲的内容,即专业。最后,教师还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教学的工作不仅仅是为工薪而教。对学生、对工作、对生活要时刻充满热情,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转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从语文教学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不只是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途径,还要认识语言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基点、风土习俗、心理取向等。“牡丹与玫瑰同样娇艳,玫瑰因赋予以爱情的象征而显得高贵、神圣,而牡丹却趋于世俗”。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重视教学语言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等,转变教学语言知识工具的观念,要珍惜、斟酌教学语言。
首先,教师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性知识,并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形成对知识、社会、人生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阅历,教师不能是“书呆子”,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有参与意识,对生活介入热情,对人生、社会有独到见识,才能有生动的教学。再次,教师自身要有文化的积累,随时随地的日月积累、学习、思索、实践,形成新“我”的过程。最后,教师的语言艺术要有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谋篇布局的推敲,掌握语法修辞的技巧是必要的。任何语言艺术,如果没有真知灼见,没有创新之见,只是人云亦云,怕也难以令人信服。而令人信服,则不仅是靠修辞炼句之功所能达到的。真知灼见来于思的创新,对真理、对知识、对生活、对社会,多向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是产生真知灼见的前提,是摆脱旧思想、旧方法的前提。
三、美化语言
以语言影响他人,以魅力获取学生对你的认同。教学语言就是力量,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身份证。要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享受者,那么就要美化你的教学语言:清晰纯正的语音美,抑扬顿挫的语调美,畅达完整的语流美。在新课改中提到建立一个充满张力美的语文课堂。我们生活在“感知即现实”的文化中。当你拥有激情、美的教学语言。那么你就可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的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情感陶冶于知识传授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相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高境界。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于生气,以情感人。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使课文娴熟于心,出现感情的冲动和飞跃,就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同时,也要根据课文内容、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多变。该激昂时则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则悲壮肃穆,让人为之动容;该委婉时,则应如霏霏春雨,使人如饮甘露;该诙谐时,则应妙语连珠,令人忍俊不禁。这种充满激情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在课堂上我们应将“一言堂”、“满堂灌”、“一点多议”拒之门外,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其错落有致,切忌平均用力。对于重难点,教师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波浪前进;对于非重点,引导学生舒缓泛舟,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如一位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
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时你想到了什么?”一个平时沉默寡言、性格极内向的女孩这样回答:“如果我是小女孩,不如死了!”答案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而且造成了课堂的暂时混乱。但这位老师明白一点:千万不能批评她,尊重孩子,以生为本 。于是这样问女孩:“你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样想呢?”小女孩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的妈妈早死了,爸爸不爱她,连唯一疼她的奶奶也死了。她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老师针对她的回答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并且加以引导,“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然后进行总结:死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要勇于和困难作斗争。最后还问女孩:“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见她点点头,才继续下一步教学。该教师寥寥数语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其明白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又体现了课标中的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以人为本、尊重人、信任人的理念。
总之,蒙古族地区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这样一定会增大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