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ang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东西方大学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不同的大学教育传统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国大学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大学发挥了传承、传播、整合和创新文化的功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为探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知识、追寻普遍价值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时代性与国际性等特点。近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大学
其他文献
1818—1945年是美国公立高校发展的非常时期,国家干预解决了公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危机、资源危机和服务危机,促进其成熟和繁荣。国家干预的特征在于:以资助和法律规范为主要
目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今后二三十年还将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要持续满足这些人口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那就需要不断在残酷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发展工业和农业。工业
作为人民民主在当代中国的阶段性特征,现实的中国式民主有两项关键的内容:一是选出优秀的干部代表人民治理国家;二是做出优质的决策以合理反映人民的利益。  我们实行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让所选出的干部在符合贤能标准和符合民意标准之间取得一个平衡。选出优秀的干部,也为优质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当然,仅此是不够,为了提升决策的质量,中国式民主还发扬了中国古代“善钧从众”的传统,也就是将协商民主与投票民主结合
在当今网络时代,张爱玲、林徽因的爱情金句被伪托成“情感导师段子手”,只是民国才女作家在当下被误读的表现之一。包括萧红、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等,民国女作家堪称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女性,她们的人生遭际,文采风流,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非同凡响的魅力。她们被不断地发掘、谈论,同时也被不断地误读、遮蔽。  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倒是一直被看重,但近年来出现了“张迷式的痴迷式评论多,客观冷静的分析少”的倾向。很多读
温室气体成因认知正在经历着由单一的高度经济活动成因向“泛温室气体成因”的转化,与此同时,《京都议定书》的二元机制也有向单一的减排机制转化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并行发展,对
除了企业电商,互联网、APP的大量推广衍生出的送餐模式中也对传统的食药、工商部门以及相关执法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种平台、电商鱼龙混杂,有的甚至无法找到其实体位置,食药部门很难也无法进行监督。在这方面,行政监管是有漏洞和盲区的。但是,互联网在提高食品监管难度的同时也为它提供了良好契机。互联网有“留痕”功能,只要平台做好内部监管保证其信息真实性,发生问题,监管部门可以立刻通过平台找到源头。行政监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