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结构变革与体系发展(续第2期)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四、结构变革阶段的特点和判断结构变革的标志这里显然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结构变革的特点问题;另一个是赖以判断国际关系体系是否发生了结构变革的标志问题。关于结构变革阶段或时期的特点问题。可以说,由于变革总是意味着体系的一些结构关系被打破,体系的一些结构关系被另一些结构关系所替代,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其特点通常是: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或其某个子体系内国际情势的严重恶化,国际关系体系主要行为体即国家之间矛盾的大大加剧,国家之间冲突的可能性甚至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急剧增大。总之,结构变革阶段一股都是国际情势急剧变化、危机现象层出不穷和冲突可能明显增大的时期。在上述的1789年前后时期、1917年前后时期以及一战和二战前后时期,其特点无不如此。这是一般的规律,至于在"和平"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体系发展和以"非暴力"的形式所推
其他文献
<正> 严格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因其各自不同的国情而有别于其它国家,也就是说构成某种独特的模式,如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瑞典模式、中国模式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流派,民主社会主义由于它对多元性的尊重而尤其具有国别特点。但是,如果突破国家的范围而以地区论。就会发现属于同一地理区域的各国社会主义,由于相似的社会历史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共性,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构成
<正>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建立了一种有别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自治模式”虽已在南斯拉夫内战的炮火中消失,但它在国际共运史上刻下的至深印迹永远不会逝去。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在卡德尔社会主义自治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第二次世
<正> 1993年9月至94年3月,我与邱恩田老师同赴香港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研修。除专题的研究与收集资料外,我对香港的学术界,特别与我们本行有关的学术圈亦饶有兴趣。现就一已所知,贡献大家,聊作参考。 香港是国际性大都会,面积千余平方公里,人口600万,98%为中国人。目前其金融地位居全球第四,港口吞吐量居亚洲第一,人均GNP已达18000美元,是全球华人地区或国家中最高者。香港在亚洲“四小龙”中成就举世瞩目,有所谓“香港现象”或“香港奇迹”之称。香港的繁荣是与其重视教育、繁荣学术分不开的。香
苏联的崩溃和冷战的随之终结使得美国制订一种新战略成为必要。这种战略不再把俄罗斯视为对手、而且在这一战略中,实力因素不再具有核心意义。布热津斯基的论点是,美国当前的总战略中一些假设是有缺陷的,其战略目标是错误的,其可能造成的政治后果也是严重的。因此,他呼吁要改变当前美国的对俄战略。
<正> 持续而合理的发展是我们时代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南北之间不平衡发展的日益加剧,过度的军费开支,富国与穷国资源分配的不公,债务危机,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物种减少,沙漠化,以及不平衡的人口增长,是地球和人类面临的主要威胁。 里约热内卢首脑会议对发展中国家数千万人民由于非持续发展和极端贫困而造成的困境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它亦强调了占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所应负的责任,因为它们消费着世界资源的80%。
<正> 1992年3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举行了"建立国际新秩序学术研讨会"。全系教师和研究生近一百人出席了会议。大家济济一堂,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秩序"概念的不同理解研讨会上,与会者对"秩序"及其相关的概念展开了讨论。有的学者认为,秩序是格局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什么格局就有什么形式的秩序。秩序和格局一样,是客观性的东西,客观性的东西不能轻易改变。因此,新秩序本身只能形成,不能建立。历史上的格局变化有2个客观性的根本原因:一是世界范
<正> 近两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重大的变化,一是1989年下半期东欧的剧变,导致德国的统一,华约解体。二是1990年下半期的海湾危机导致海湾战争。三是1991年下半期苏联政局动荡导致超级大国苏联的自行瓦解。这三大剧变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大都是战后空前的,难以预料的。它标志战后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交替的转折时期。当前国际上力量失衡,局势动荡多变,世界向何处去?应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人民关心与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各主要国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国际新秩
<正> 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以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了,新的国际格局现时尚在形成之中。在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的过渡时期,各国都提出了自己构筑新的国际秩序现时。应当如何看待围绕国际新秩序而展开的斗争,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影响我国今后发展的十分现实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分析。
<正> 一我们很快将要跨越世纪转换、千年接交的历史门槛,世界上同时代的人都要经历和享受那历史长河中很难遇到的美丽一瞬。历史发展疾速却又稳健的步伐如何穿过这个宏伟、敏感和激变的时刻呢?怀着憧憬和骚动不安的心情,有人早已指出人类本身染上了一种"世纪末情绪";有人则认为世界未来的一切都将同几个大宗教中千年轮回的说法有关,例如可以提到《圣经》中的千年期、千福年、第二个创世纪,佛教中的第三佛陀,以及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几乎类似的说法④……然而,一种情绪激昂的回答是:人类正在奔向文明的新发祥地,并将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