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开启古诗词大门的金钥匙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3436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人云:“诗即画也。”这个由文到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想象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手段,没有想象的课堂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古诗词是通过意境来表情达意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是通过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构筑而成,不是凭空而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古诗词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名师的经典课堂中,我们也是不难找到这把开启古诗词大门的金钥匙的。
  解诗题,想诗意——心有灵犀一点通(窦桂梅)
  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出示“居”)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演示“居”字的变化过程)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
  师:(把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诗题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解读诗题对于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和打下情感基调有重要作用。在上《清平乐·村居》时,特级教师窦桂梅围绕诗题,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居”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很容易想到了房子、家。这样既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又感受到了汉字的美,可谓独具匠心。窦老师进一步要求想象“村居”所描写的画面。由“居”到“村居”,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心灵像打开了一扇窗,农村生活的诗句、画面一一呈现,眼前仿佛出现了各种场景。这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解读,整首词的主要内容在想象中得到了再现。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见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这首词里,“村居”是什么?它既是一种想象,是房子,是家,矮小、简陋,同时又是一种情,情的传递、情的象征,传递着温馨美好的情感,象征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抓诗眼,想诗蕴——牵一发而动全身(盛新凤)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
  生:我想起了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着太阳的日落。
  师:太阳的日落?这话怎么说,说清楚。
  生:也就是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刚才的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说不下去)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老师帮助你一下,你们看啊。(播放黄昏情景,配乐)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生齐读)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诗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
  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生:一边吃菜一边看。
  师:哦,是在郊宴。
  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他们还会干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看景色。
  师: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是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生: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诗眼”是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和精神内涵的字或词,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一首诗词都有这样一个关键的字或词。古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与肌理,感悟其意义,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在教学《如梦令》时,特级教师盛新凤围绕“溪亭日暮”四个字,通过看、想、感受,唤醒学生所有的感官来感受词。这四个字化成了“落日的余晖”“圆盘似的太阳”“穿着古装的词人”“溪边玲珑别致的亭子”……这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有静有动,有人有景,有声有色,融合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充满了无穷的生机和魅力。在此基础上,盛老师抓住“醉”这个词眼,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美景加美酒,怎能不醉呢?这是陶醉的“醉”,这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醉”。整堂课,围绕“醉”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由表及里,深层体验。师生共同“醉”在这别样的美景和美酒中,“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醉”在这美好的生活中,“醉”在这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里。   补“留白”,想诗境——一波才动万波随(王崧舟)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他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因思念家乡而睡不着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将士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得很安宁。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留白”是古诗词特有的表现手法,它和中国的古典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古诗词凝练含蓄,字字珠玑,短短的二三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丰盈的意境。特级教师王崧舟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挖掘隐藏在诗词中的留白,展开想象,从而入情入境。他在《长相思》教学中,抓住“榆关”与“故园”这两个词语的空白,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导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将士们在风雪交加的深夜孤独沉思的画面,感受这是纳兰性德的“身”,是身在榆关的“身”,是身不由己的“身”,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王老师又通过让学生听音乐写故园,创造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心”。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故园一处处温馨、美好的情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造成强烈反差,震撼人心,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理解,沉入词境,深刻体会作者的心“碎”,感悟“长相思”的真正内涵。(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其他文献
近日,九江市长虹小学数学组教师借助九江市課堂教学改革与试验云平台,进行了网络集体备课。首先负责“云平台”的张老师为该校数学组教师做了培训,对备课系统所有模块进行了逐一演示与试用。这种“云平台”集体备课与传统的集体备课最大的不同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共同研讨,又可以旧案重备、新备、多次备,促进备课更具实效性。备课首先由主讲教师创建“初备”,并把自己的单元备课以课题的形式上传到“初备”模块,同
期刊
校外碧野环绕,校内绿树成荫。在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中心小学教室里,电视、电脑、钢琴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还有一座功能齐全的综合楼。该校五(1)班学生吴谋琪的妈妈参观完校园后高兴地说:“没想到我们小镇上也有这么美的学校,教学条件不比城里的学校差啊!现在的孩子比我们这代人福气好多了!”  章贡区是2014年江西省第一批、赣州市第一个接受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县级行政区。近年来,该区本着“均衡发展与
期刊
“游戏公平”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定性描述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活动体验只有“等可能性事件”的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简单的、公平的游戏规则。游戏应该怎么设计,才能使学生深度参与探究活动,真正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呢?林永荣老师执教这节课时,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期刊
【片段】  师:走在德国的街头,我们会看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双竖线给这段分两层,一层写走在街上看到的景色,一层写看后的感受。  (生默读并分层,之后交流。)  师:我们先学习第一层上。谁能扣住关键词,说说走在德国街道上“我”看到了什么?  生:走在德国的街道,作者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花团锦簇”写出了花儿多,团在
期刊
“如何突出办学特色,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我认为更新观念是关键。”新干县实验小学校长邹雪勇的发言充满激情。近日,为期四天的新干县第七届校长教育论坛在新干中学落下帷幕,来自全县120余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幼儿园园长(副园长)收获了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该县校长教育论坛迄今已举办了七届,至今仍活力四射,出彩出新,得益于立足实际求实效,创新形式办论坛,使每届教育论坛都成为校长们的精神盛宴。  围绕主题办
期刊
9月17日,赣州市章贡区举办2014年支教教师协议签订仪式。章贡区城区中小学的14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现场活动,签订了到乡村学校支教一年的协议,支教派遣学校和受援学校也分别在《赣州市章贡区“两区”人才支持计划支教协议书》上签字。  据悉,“协议书”是在章贡区教育局对2013年章贡区支教工作进行调研考核的基础上制订的。旨在更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江西省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提出来,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去开发与实践。在教学《珍珠鸟》一课中,于永正老师从“反写”的角度,让学生以“小珍珠鸟”的身份表述主人对自己周到的关照;窦桂梅老师从阅读体会由“信任”到“信赖”的角度,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二者虽教学方法迥异,但实际上都自觉地指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
期刊
作为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的语文知识、技能和策略,它们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入到语言强大的叙事功能之中的。谈到叙事,那自然得说到语言之意,意的呈现总是以一种或显性、或隐性的图画为依托的。正是这一幅幅物的图画、形的图画、结构的图画所编织成的语言形式承载着语言、文化之意。之所以有很多的语文课堂似是而非,就是因为教学没有“图画意识”,没有用语言唤醒并建构学生的“图画系统”。图画叙事并不抽象,汉
期刊
三年前,我有幸跟随吉春亚老师的课堂三个月,每天听一节课,享受着吉老师给我们精心准备的精神大餐。当然,老师也提供给我们实践的机会,有时说课给她听,有时上课给她看。每次上课前的教案,吉老师至少会指导我修改三遍后才能走进课堂。印象最深的就是跟随吉老师学习上《金蝉脱壳》一课。  我谨记老师“教学设计要一线串珠”的教诲,抓“神奇”一词来设计教案,整堂课通过品词品句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感悟金蝉脱壳的“神奇”。正当
期刊
教师的即时引导,不是让学生靠边站,而在于灵活驾驭课堂,当学生思维“断层”时,及时给予耐心的等待、适当的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路,体会数学的思维魅力。下面让我们一同赏析几位特级教师精彩的教学片段。  导在学生思维不全处(华应龙“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师:现在我们玩个游戏:抛瓶盖。如果正面朝上,你们赢;如果反面朝上,我赢。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谁会赢!  生1:老师赢!  生2:我们赢!  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