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生人际冲突的涵义、类型及原因
1.人际冲突及师生人际冲突的涵义
人际冲突是指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的紧张和对抗,包括相互间的不理解、不信任、怀疑、敌意和对抗。在社会心理学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排斥、敌视和侵犯等称为人际冲突。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显性的冲突,表现为直接用行为来对抗、侵犯、伤害对方;二是隐性的冲突,仅表现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对抗或不相容。人际冲突是一种对立行为,这种对立可能是消极的冷漠、沉默的抗议,或是明显的攻击行为,侵犯伤害对方;它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包括愤怒、敌意、恐惧、怀疑、冷漠等外显的或内隐的消极情绪。
学校情境中的人际冲突主要表现为老师和学生间的人际冲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人际冲突。对于师生冲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陈振中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田国秀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结合以上说法,本文将师生冲突定义为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具体表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对抗。
2.师生人际冲突的类型
对于师生冲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根据师生冲突是否具有明显的外化形式,师生冲突分为隐性冲突与显性冲突,隐性的冲突只表现为一种想阻止对方但未采取行动的心理态势;而显性的冲突则外化为情绪或言语、行为。根据师生冲突发生的主要心理层面,师生冲突可分为:认知冲突、情绪冲突与行为冲突。根据师生之间的对立与对抗的程度,可以将师生冲突划分为一般性冲突与对抗性冲突。根据师生冲突发生的时空,可划分为校内冲突与校外冲突。笔者认为根据冲突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与任课老师(班主任)的冲突、学生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3.师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生身心发展因素。学生属于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中,但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太成熟,因此,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有时作出与社会角色不相符合的行为,即问题行为。他们即便不愿意这样,但是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受控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过于严厉,甚至打骂、体罚,就会导致师生人际冲突。
第二,学生的文化受到限制。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学特征差异极大的两类社会角色,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两类文化无论在价值体系、文化体系、表意象征符号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导致师生冲突。传统的观点一直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实现者,然而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并非是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教育活动,他们习惯于控制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文化,这就极其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
第三,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有着多种多样的需要,在学校情境中,学生也有多种多样的需要,被接纳、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与教师交往的基础上的,他们希望能与教师进行真诚的沟通,被老师和同学认可,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批评过多,赞美过少,对学生的心理缺乏细致的了解,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这种情况下,学生多数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老师与学生没有心灵的共鸣,师生间常常在心理、思想、行为上产生诸多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师生的社会评价标准及价值观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的历史背景、生活经历存在很大差异,这使他们在认识、兴趣、思维模式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教师一般有一整套比较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而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各个方面尚未定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太成熟,并且他们思想活跃,极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流行思潮的影响,正是由于师生间评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差异,使双方之间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从而产生了分歧、对立和冲突。
第五,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缺乏师德修养。这里有教师的能力问题,有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有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偏差问题。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形成必要的权威,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从而导致业务水平不精,缺乏专业素养,上课敷衍了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呆板,讲授重难点不清,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质量差。此外,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学生嘲笑、挖苦,对差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引起学生、家长不满与反感,进而引起师生之间不应有的冲突和矛盾。
第六,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存在片面性。一些教师思想不够解放,只停留在用旧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他们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给予高的评价,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出众,但其他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予负面的评价,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存在光环效应等,对学生存有偏见,不能公平的对待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就特殊照顾,对不喜欢的学生就百般刁难,这样必然导致部分学生的怨恨。
二、师生人际冲突的解决
1.教师重新审视教师权威,对学生进行尊重的教育
教师权威,是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指在教育领域里,教师依据该领域所确立的与规范对学生的控制与管理,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观点中服从并依赖于教师。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不是对学生的压制和控制,它是为学生自身的成长、成熟以及最终走向自主、自决服务的。教师权威应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自愿服从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行使教师权利的同时应尽可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在学生的课程学习领域,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观点提出质疑,允许学生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议、批评和监督。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健康身心的无私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主体需求、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2.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需有一桶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在提高自己的学术和专业水平的基础之上,才能让学生信服。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可以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反思研究和行动研究来加快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3.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也是一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要做到公正平等,正直无私,无论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和宗教信仰有何不同,无论是先进生还是落后生,都一视同仁,不能亲疏有别,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创造能力。教师还要全面地评价学生,不要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把握他们的个性,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因势利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才是融洽师生关系,减少冲突的良策。
4.加强师生沟通,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
对教师来说,要和学生有效沟通首先得学会“倾听”。教师首先应该站在青少年的角度与立场来理解他们的处境,用心去倾听、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建立相互陈述、彼此交换意见的双向沟通,而不是陷入“你听,我讲”的权威单向交流方式。只有这样的倾听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沟通和理解,否则就是一种虚假的沟通、无效的沟通。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倾听的技巧。这种倾听的要点是,首先,听者先不要有什么意见或决定,应密切注意讲的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情绪。这样才能使后者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而后听的人才能得到比较真实而完整的沟通意义,供他作为判断和行动的依据。其次,对学生的倾听不仅要求教师听表面的言语,而且要深入到说话者的内心,要用心听出藏在他表面语言下面的心的呼唤,要体会到学生的情绪感受、做到和学生通情,其中对学生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力量。
1.人际冲突及师生人际冲突的涵义
人际冲突是指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的紧张和对抗,包括相互间的不理解、不信任、怀疑、敌意和对抗。在社会心理学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排斥、敌视和侵犯等称为人际冲突。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显性的冲突,表现为直接用行为来对抗、侵犯、伤害对方;二是隐性的冲突,仅表现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对抗或不相容。人际冲突是一种对立行为,这种对立可能是消极的冷漠、沉默的抗议,或是明显的攻击行为,侵犯伤害对方;它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包括愤怒、敌意、恐惧、怀疑、冷漠等外显的或内隐的消极情绪。
学校情境中的人际冲突主要表现为老师和学生间的人际冲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人际冲突。对于师生冲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陈振中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田国秀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结合以上说法,本文将师生冲突定义为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具体表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对抗。
2.师生人际冲突的类型
对于师生冲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根据师生冲突是否具有明显的外化形式,师生冲突分为隐性冲突与显性冲突,隐性的冲突只表现为一种想阻止对方但未采取行动的心理态势;而显性的冲突则外化为情绪或言语、行为。根据师生冲突发生的主要心理层面,师生冲突可分为:认知冲突、情绪冲突与行为冲突。根据师生之间的对立与对抗的程度,可以将师生冲突划分为一般性冲突与对抗性冲突。根据师生冲突发生的时空,可划分为校内冲突与校外冲突。笔者认为根据冲突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与任课老师(班主任)的冲突、学生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3.师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生身心发展因素。学生属于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中,但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太成熟,因此,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有时作出与社会角色不相符合的行为,即问题行为。他们即便不愿意这样,但是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受控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过于严厉,甚至打骂、体罚,就会导致师生人际冲突。
第二,学生的文化受到限制。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学特征差异极大的两类社会角色,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两类文化无论在价值体系、文化体系、表意象征符号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导致师生冲突。传统的观点一直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实现者,然而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尚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并非是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教育活动,他们习惯于控制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文化,这就极其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
第三,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有着多种多样的需要,在学校情境中,学生也有多种多样的需要,被接纳、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与教师交往的基础上的,他们希望能与教师进行真诚的沟通,被老师和同学认可,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批评过多,赞美过少,对学生的心理缺乏细致的了解,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这种情况下,学生多数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老师与学生没有心灵的共鸣,师生间常常在心理、思想、行为上产生诸多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师生的社会评价标准及价值观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的历史背景、生活经历存在很大差异,这使他们在认识、兴趣、思维模式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教师一般有一整套比较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而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各个方面尚未定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太成熟,并且他们思想活跃,极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流行思潮的影响,正是由于师生间评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差异,使双方之间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从而产生了分歧、对立和冲突。
第五,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缺乏师德修养。这里有教师的能力问题,有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有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偏差问题。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形成必要的权威,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从而导致业务水平不精,缺乏专业素养,上课敷衍了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呆板,讲授重难点不清,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质量差。此外,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学生嘲笑、挖苦,对差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引起学生、家长不满与反感,进而引起师生之间不应有的冲突和矛盾。
第六,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存在片面性。一些教师思想不够解放,只停留在用旧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他们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给予高的评价,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出众,但其他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予负面的评价,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存在光环效应等,对学生存有偏见,不能公平的对待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就特殊照顾,对不喜欢的学生就百般刁难,这样必然导致部分学生的怨恨。
二、师生人际冲突的解决
1.教师重新审视教师权威,对学生进行尊重的教育
教师权威,是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指在教育领域里,教师依据该领域所确立的与规范对学生的控制与管理,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观点中服从并依赖于教师。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不是对学生的压制和控制,它是为学生自身的成长、成熟以及最终走向自主、自决服务的。教师权威应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自愿服从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行使教师权利的同时应尽可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在学生的课程学习领域,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观点提出质疑,允许学生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议、批评和监督。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健康身心的无私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主体需求、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2.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需有一桶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在提高自己的学术和专业水平的基础之上,才能让学生信服。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可以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反思研究和行动研究来加快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3.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也是一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要做到公正平等,正直无私,无论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和宗教信仰有何不同,无论是先进生还是落后生,都一视同仁,不能亲疏有别,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创造能力。教师还要全面地评价学生,不要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把握他们的个性,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因势利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才是融洽师生关系,减少冲突的良策。
4.加强师生沟通,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
对教师来说,要和学生有效沟通首先得学会“倾听”。教师首先应该站在青少年的角度与立场来理解他们的处境,用心去倾听、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建立相互陈述、彼此交换意见的双向沟通,而不是陷入“你听,我讲”的权威单向交流方式。只有这样的倾听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沟通和理解,否则就是一种虚假的沟通、无效的沟通。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倾听的技巧。这种倾听的要点是,首先,听者先不要有什么意见或决定,应密切注意讲的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情绪。这样才能使后者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而后听的人才能得到比较真实而完整的沟通意义,供他作为判断和行动的依据。其次,对学生的倾听不仅要求教师听表面的言语,而且要深入到说话者的内心,要用心听出藏在他表面语言下面的心的呼唤,要体会到学生的情绪感受、做到和学生通情,其中对学生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