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功夫终久大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astl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厚江老师某次谈起他要写一本《论语读人》的小书,我说题目很有趣。今天他已写好,命我写个小序。匆匆读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厚江老师的这本书纯以简易之法读经典,从而将经典读成了平易近人的书。
  古人平时读的书很少,孔子以前贵族才能受教育,读的也只是《诗》《书》而已。这两部经典是从乐师和史官手上的文献中选编出来用于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很像我们的《语文》教材,但古人还有一种文化资源,就是“古人之言”。从《左传》《国语》等春秋时代的史书中可见,古代贵族说话时,除了引称《诗》《书》之语,就是“古人有言曰”“古之人曰”“史佚有言曰”。因此,古人只说话,不著书,春秋时代人们所说的“三不朽”包括“立德”“立功”“立言”三大项,前两项是圣人和圣王们的事业,后一项君子、贤人、士人皆可以做。孔子也依循这个传统,只说话,至多编写教材,所谓“述而不作”。孔子的学生平时和他交流或上课时,总是将老师的言行或上课讲解经典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孔子死后,学生将他的言行录集中起来编成《论语》,从此,中国的文献里就出现了许多“子曰”。
  介之推说:“言,身之文也。”孔子也认为,真正能立得起来的“言”是德行的体现,与人的行为修养不可两分。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巧言令色,鲜矣仁!”他的课程大多是实践课,比如教学生行礼、奏乐、射箭、驾车,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学生和他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其中翘楚者十人,分属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言语只占其一。因此,学生除了记录老师和同学的言论,也记录老师和同学的德行。我在上文学史课时,曾经问学生,为什么《论语》中的人,话说得很简易,但孔子师生的形象却十分鲜明,而后来的《孟子》《荀子》,话越说越复杂,老师和学生的形象反而越来越暗淡?原因就是,后来的儒家,只知道记录老师的思想和言论,不知道记录老师的德行,不知道如何深入生活,访问调查。古往今来读《论语》者,大多关注其中的“言”,厚江老师的书另辟蹊径,给我们揭示了《论语》的另一面:人是言行的统一体,读人才是对《论语》全面的阅读。
  陆象山诗曰:“简易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易浮沉。”然简易亦须有功夫,厚江老师的读法不是学究式的,而是感发和个人的。为了避免主观的误读和过度阐释,他首先综合前人定说加以评判,便之简易凝练,在此基础上加以创发。其创发多联系自家经历与当下生活,文字平易,道理亲切,多令人会意颔首。在他的阅读中,孔子和他的弟子这些古代的圣贤“大人物”被还原为“一般的人”,既体现了对“经典”和“大人物”的现代反思,也体现了对“经典”和“大人物”的现代敬意。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将大哲学家分为四组,第一组是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包括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四人,因为他们“被证明了千余年来一直不断地在发挥着影响”(《大哲学家》)。如果说孔子给中国的思想创造了什么范式的话,那就是他让中国人的思想始终关注在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问题上。厚江老师的这本小书,讨论的正是这些问题。
  是为序。
其他文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提高教育信息网络的性能,加快智能校园和智能教室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发展智慧教育需要课堂教学创新,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1]。语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成为智慧者的天然使命[2]。初中语文教学既要重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还要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3],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构建智慧课堂成为语文教学创新和提高学生智慧的有益途径。初中语文智慧课堂改变了
《老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杨绛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相互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文章的末段,即全文的点睛之段,其中的“愧怍”,奇妙地把杨绛一家与
《寂寞》是美国作家梭罗长篇散文《瓦尔登湖》中的一节,表面上看类似我国的抒情散文,全文表现寂寞之美,但是,和我国现当代流行的抒情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我们的抒情散文,往往以景物和人物为主体,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式的,或者说,西欧式的抒情散文的一种风格,并不是以景物和人物为基础,而是以自我的感受、想象和沉思为基础。这种散文,是西方流行的随笔体(eassy)。这种文体,在抒情中带着很强的智性,
1980年,在宁波,一个十多人住的屋子里一个靠近窗子的上铺,名不见经传的20岁的余华第一次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发现了一种比伤痕文学那种控诉更有力量的小说表达方式。  1986年,小有名气的26岁青年作家余华得到了一本《卡夫卡小说选》,突然发现写小说可以这么自由。  同年,被卡夫卡震撼的余华在一张小报的夹缝里看到嵊县一辆运苹果的车被抢的负面新闻,就是这件事,使他写出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较好地运用语言和文字,无外乎能读、能说、能写,这里专门谈谈“能写”这个目标的实现。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学习用几句话表达一个意思,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那么,部编三年级教材在写的方面有哪些考虑?是怎么编排的呢?教学中须注意哪些问题?  一、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的编排特点  1.能力序列化  在编写之初,编写组即确定了习作在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一个无形而又有形的“场”。说它无形,是因为这个“场”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有形,是因为身在“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只要用心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理应存在各种各样的“场”。议论文教学,是一个严谨有力的“场”;说明文教学,是一个科学准确的“场”;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场”。“场”的形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风格各异,如何建构并使之产生神奇的效果,那就要看教师的功力了。2013年5月18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纯净。这源头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诗经》305篇中,有135篇提及植物,而这些植物的名称又非常笼统,所以具体说《诗经》中有多少种植物出现是不科学的。
此刻,孩子们正在教室里静静地写作文。教室里很安静,只有轻轻的呼吸的声音。答应孩子们,我和他们一起写作,将刚才这一段温馨的课堂敲打成文字。  每天早上,批改孩子们的练笔,是我最幸福的时光。看着一页页灵动的文字,我仿佛又一次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欢乐,一起忧伤。  改到周洁的本子,我迅速“扫描”了一下,还是和往常一样,语言简洁而有灵性——  “和往常一样,告别梦琦后,我就在车站里等车。风,
在初中阶段,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因为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于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虚词置于爱理不理的境地,更不用谈去探究其在语境中的精妙所在、引导学生品味其中深厚的意蕴了。殊不知,虚词在语法地位上的弱势并不影响其在语境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虽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卻担当着“四两拨千斤”的角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虚词
杰,个子小巧,眼睛透出几分灵气,十足的“表情包”,时常做出怪异行为,闹得班上不安宁,隔三岔五成为班主任的“座上客”,学习上的落后分子,简直就是“编外生”。  没想到,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我无意中用文字打开了杰的心扉,和他上演了不少故事,其间有兴奋,也有感动,还有深深的思考。  我为什么会输  一节语文课上,杰玩弄乒乓球拍,被我没收了。下课后,他居然向我发起挑战——打乒乓球,五球定输赢,我输了归还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