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感受与实践中提升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c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从细微处做起,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宽松氛围,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据需施教,让学生乐于接受,推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现代化学校的一个标志,也必将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那么,该如何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呢?
  
  一、平等对话,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
  
  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之中。所有的孩子都被要求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个个鸦雀无声;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无声地举手并且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给人的感觉犹如到了军营一般。课内如此,课外也相差无几,由于受“师道尊严”这道禁锢的影响,因而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惟恐躲之不及。试想:当学生震慑于教师的威严,战战兢兢站在教师的面前时,有疑问怎么还敢向教师求教?有话还会向教师说吗?有错又怎么有胆量向教师承认呢?……据调查结果表明:90%的学生希望能坐下来订正作业或接受教育,在老师面前站着,觉得紧张不自在,老想着早些离开;而如果能同老师面对面坐着,就会觉得老师可亲没有架子,心情比较放松,易接受老师的观点。所以,笔者建议老师们找学生谈心、辅导或进行说服教育时,不妨放下“师架子”,在自己的办公桌旁放条凳子——让学生坐下来说话、订正作业吧!这样,学生觉得教师可信任,有亲近感,才会乐于说心里话,敢于暴露思想问题,才能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才能依据实际情况施教,才能有利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二、暗示鼓励,让学生走出心灵的阴影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就是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因而教师要熟知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长处和不足,依据他们的特殊需要,善于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长善而救失”的目的。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发现班上平时挺爱看书的刘斌同学又在偷偷地看小人书。于是,我边讲课,边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随手把小人书拿了起来,又接着讲课。下课后,我脸带微笑来到他面前,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说:“放学后,到老师的办公室来一趟,好吗?”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放学后,当他忐忑不安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准备挨批评时,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把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一叠书和他的小人书塞到他的手中,和气地对他说:“这些书都很好,希望你能好好地去读读。你爱读书,这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在老师讲课时看就会影响学习。优秀的学生是要有严格的纪律性的,应该在课余时间去看,再读读原著收获会更大!”从此,他上课能专心听讲了,成绩也越来越好……三年后,他考上了理想的重点中学,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曾提到这事:“敬爱的蓝老师,那次谈话虽然很短,但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至今也没有忘记……”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口服心服,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从而启发他们真正认识问题的实质,然后再提出可供操作的具体方案与措施,让学生觉得既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又有具体的行为指导。
  
  三、冷静处事,不让学生留下遗憾
  
  教育是一项“危险”的事业,也许教师引以为自豪的做法恰恰是刺伤学生心灵的刀剑,也许教师用考试来不断强调的知识点全被学生忘记了,而并未在意的言行却在学生身上产生了绝对料想不到的结果。它甚至能影响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一生。因此,作为教师遇事要冷静,在冷静思考后再作出妥善的处理。才不致于在学生的心里留下遗憾。因为学生对教师观察很细,从外貌、性格、声音到行为,他们无一不研究。学生获得教师的信息比教师获得学生的信息更多,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那样:“教师每天都好像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洞察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记得开学的第三周,班里的一名男生给同班的一名女生写了一张颇有情感韵味的纸条,结果纸条没有传到这位女生的手中就被几位调皮的男生抢走了,并向同学说“XX”给“X”写“情书”。正当他们要向外宣扬时被我撞见,及时制止并收走了那张纸条,并给这些学生讲明事理,不要把精力放在造谣中伤别人的事上,然后分别找这两位学生谈心,指出利弊,使这两位学生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及时教育了其他学生,又保护了这两位学生的自尊,才没有导致因误导变成他们两人真的有“写情书”的意思。
  
  四、民主抉择,别给犯错的学生留下痛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孩子由于天生好动,自制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大错没有而小错常有。一般说来,学生做的一切是给教师看的,学生的一切由教师来决断。这其实都是教师爱决断学生的事情,学生凡事都要请示老师的老习惯在作怪。事实证明,学生犯错时由全体学生民主讨论对他的处理意见,把决策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他们会比老师做得还恰到好处。同龄人的意见易于被他们接受且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既让犯错的学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又知道了该如何去改错,远远比教师武断地作出处理效果好得多。例如,有一次我们班两位学生午休时在教室门口追跑、打闹被扣了分。第二天语文课前我挤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对他们的处理意见,不少学生提出了合情合理的处理意见,有理有据。一名学生以某地人们砍一棵树要补栽三棵树来弥补损失的例子,提出让他们每人罚扫三天地对他们进行警示教育,他的意见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认可。第二天,我发现这两位学生来得特别早,认真地做好了班级卫生工作。我想这就是学生民主决策给这两位学生带来心悦诚服的改错动力吧!当然其间也存在个别偏激的说法,如让他们扫一个月、一学期地板,这就需要教师去暗示,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才不会偏离航向,越出轨道,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五、据需施教,让学生增强奋斗的信心
  
  在医学界有个疗法叫“暗示疗法”。其实,在教育界,暗示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那神奇的导向作用不可低估,它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警示约束自己,朝着所示的方向前进。大家颇为熟悉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而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改变那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鉴定式评语便成了传递这一信息的有效途径。
  我给一位成绩优秀却有小偷小摸习惯的学生的评语是这样写的:你是个听话的女孩,从不多言多语,课堂上常常给老师、同学们以惊喜,你那出色的表现和出众的成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老师喜欢你,同学喜欢你,可惜你常有不经别人同意就拿别人东西的小毛病。记住:优秀的学生是要有严格的纪律性和高尚的品格的。愿意在这方面努力吗?(对她来说,肯定其成绩是她的一般需要,而适时提醒帮助其纠正错误行为才是她的特殊需要。)这样的评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是那么亲切,那么平易近人,学生看了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而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窗口,师生间真情碰真情,真心换真心,字里行间显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成功的肯定,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与期望。让学生从评语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增强学生学会做现代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目标导向,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
  
  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东京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两次获得了世界冠军。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以接近百米赛跑的速度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当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于是这40公里多一点的赛程被他分解成几个小目标之后,就顺利地跑完了。可见,山田本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目标分解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可采用这一方法,把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当他们获得了成功之后,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使其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增强“我能行”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会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下一个目标。所以,“目标分解法”的实现,能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不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他们便能以百倍的信心向着更高的目标搏击、翱翔。
  
  七、以心换心,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
  
  儿童时代应是欢乐、祥和的时代,是游戏学习与成长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保持童心的权利,老师有责任给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作为教师、班主任,要努力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以心换心,倾情投入,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春风化雨”的亲和力,才不致于给自己留下太多的缺憾。鉴于此,我努力做到:
  1.找亮点,由“相形见绌”转向“各有特色”。作为班主任,都有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班级各方面更为出色进而脱颖而出的愿望。然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接班之初总会觉得学生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因此,班主任此时首先要摆平心态,转换思路,善于寻找自己和学生的亮点创建班级特色:一方面挖掘自己的亮点发挥优势来构建班级特色;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表扬先进,培养典型,对学生要抓住闪光点,不断鼓励,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强,“你说他行,他就行”。
  2.多活动,由“清规戒律”转向“春风化雨”。不少人认为只有对学生从严管理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其实,明确要求严格规定的“清规戒律”是显形管理,比如不准在教室及通道追跑,上课不准交头接耳等,容易使学生产生“被控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抵触情绪。当然,也不是说不要严格要求,可以改换一种方式,提倡创设情境的“春风化雨”式的隐性管理。如让学生在具体的境遇中体会追跑、打闹以及上课交头接耳的害处,使学生不知不觉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按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对学生少一点“家长式”、“警察式”的管治,多一些“朋友式”的交流沟通,学生便会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亲近你,信任你,敬佩你,进而和你一同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3.早联系,由“被动等待”转向“主动沟通”。教育的复杂性要求班主任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应努力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沟通”,要诚恳地多与科任老师、家长、学校领导与学生交流,尽早了解学生的表现、思想动态、生活环境,使教育在方向、要求、力度上达到一致,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有句俗话说得好:“点石成金”。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潜在的能力,一旦将其挖掘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发挥出令人振奋的积极作用,其结果必然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此看来,据需施教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育人方法。学生乐于接受后那神奇的作用不可低估,势必会促进其身心的充分健康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林兴宅《古诗探秘三题》一文,阐释了三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不仅从心理学角度谈到了文艺欣赏,实际也涉及了一个文艺生理学问题。  林文说:“人类对速度的审美愉悦是根源于人类对‘快’的感觉的心理追求。……人类一方面追求寿命之长,另一方面又唯快是乐。有了快的感觉,才感到舒服”。快的感觉,就是人对于时间的错觉,这种错觉能给人们带来舒服之感,我以为,这首先依赖生
香港三联书店的《海外文丛》时常给我们带来域外文坛的信息。由于《文丛》出版未久,更由于我们未能遍读已出各册,所以还不能领略出版者提出的“名家辈出,佳作纷陈”的盛况。但是,即使如此,已有的信息已经很令孤陋如我辈者感谢不置了。  我这感想是在读了《海外文丛》中《非马集》之后特别尖锐地感觉到的。诗人非马,内地读者想必知之甚少。他在海峡那边出生、长大,同我们这个环境当然是隔膜甚深。但是经过同故国的同行的交往
〔关键词〕绘本;心理活动课;小学生;社会交往  【活动背景】  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社会交往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相互合作,形成社会意识等,逐步形成和发展各自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小学生出现了各种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问题。因此,关注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研究小学生的社会交往心理,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心理辅导,对于促进小学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所出《唐宋八大家的故事》一书第141页云:“欧阳修从颍州(今安徽阜阳)前往江宁(今南京)上任,路过陈州”,读后颇为诧异:江宁在颍州东南,陈州(今淮阳)在颍州西北,从颍州到江宁,怎能路过陈州?近读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公自颍移南京过陈”,始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误把北宋时南京(今商丘)当作“今南京”。  该书前言说,此书是“给广大少年儿童写一点介绍‘唐宋八大家’的课外读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厌学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模式  与其他治疗模式相比,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简称SFBT)强调语言的准确运用,语言的运用步骤:刚开始接触时治疗目标的磋商—朝向美好生活历程的评估—找出当事人成功达成目标的步骤。在这一过程中,SFBT以“正向为焦点的思考”“例外带来解决之道”“改变永远在发生”等治疗信念,
提 要: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
在一家中国餐馆里,一位满头大汗的侍者手端一碗热汤来到顾客面前。一位顾客突然对他叫起来:“我的天!你的大拇指在我的汤里!”而那位侍者却满面堆笑地回答:“没关系。不烫,不烫。”  这则笑话使我想起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Pound,一八八五——一九七二)。庞德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多少象那位餐馆伙计的回答一样让人哭笑不得。有时他心不在焉,并未意识到他的手指在汤里。有时他又故意用手指在汤里搅上几下,为的
读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人类对自己生活进行道德思考的结晶,从来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道德问题仍然是现代哲学家们所思考和苦恼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总汇,它必须而且应当回答前人和当今世界提出的种种道德问题,建立自己的伦理学。多年来,我国许多伦理学工作者一直有志于编写一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以全面地系统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见
“历史长河淹没了那么多人心的活动,……历史本身也应当是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历史”。(张承志《历史与心史》载《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九期)读到这两句话,不禁怦然心动,它使我想起两年前读过的一篇小说:《黑骏马》。很巧,作者也是张承志。当然,这不是巧合。  小说《黑骏马》写的是一个蒙古草原上的爱情故事。时日既久,细节已经模糊了,只记得小说是以一首就叫作“黑骏马”的古老民歌开始的。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是按民歌
被一些澳大利亚读者称为“厨房作家”的艾伯特·费希没进过正规学校,他自己的经历向亲友家人讲了六十多年。最后,他的孩子,特别是老伴建议他把故事写成书,于是这位八十来岁的老人,在厨房支起桌子,拿起沉重的笔,颤颤巍巍地记下了他昔日的苦辣酸甜:  费希一八九四年生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二岁不到父亲病死在西澳的淘金场,不久母亲改嫁。被遗弃的小费希由外祖母抚养到八岁就告别了童年,走向社会自谋生路了。自此,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