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dahu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美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密切而丰富。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生产能力的提高是推动人对自然发现和欣赏美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是发现自然并通过自然发现文学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是对自然的文化审美的反映。
  关键词:自然美;陶渊明;田园诗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087-03
  
  自然界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当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渐与大自然接触时,它就进入人类的视野中。在对大自然的倾听关照中,人不自觉地感受到自然界无穷的美和魅力。自然美是指自然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能为人所欣赏和观照,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觉。
  人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生产劳动开端,自然界是一种令人敬畏与人对立的对象,人类还不具有审美意识,尽管这种美的本质存在,但人类缺少认识美的能力。一个自然物所以具有审美价值,是由于存在着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当一个事物的物质属性,如色彩、形状等作为可感知的审美特性能满足审美主体的某种审美需要时,这个事物才与审美主体构成审美的价值关系,这时才有美可言。远古低生产力条件下,自然界对人更显得巨大,从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神话中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价值客体不构成远古人的审美对象,自然美也就不存在。
  到了农耕社会,人与自然界发展为休戚与共的伙伴关系,彼此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与自然界的精神联系也得以加强。从先秦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庄子的“百川灌河”之类。不过这些是一种比拟,前者将山水人格化,后者以山水寓言释道义。《诗经》、《楚辞》和汉赋中也有描写山川草木,但也只是比兴寄托而已。
  真正的自然风景在文学中大发异彩产生于魏晋。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上魏晋时期阶级矛盾尖锐,战争频繁,政治腐朽,民不聊生,苦难和失望成为当时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化上,汉末清议之风盛行,人们对老庄的崇尚,由此形成玄学,玄学看重个人精神风貌和崇尚玄远自然的风气,由此扩展到人们的审美文化视野,增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当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矛盾对立和抗争中,人们往往会转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自然界去求得精神寄托,这应是中国文人所具有的儒道互补的基因。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向自然寻求精神寄托的先行者。他的田园诗,为中国文学增添一种新的题材。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的写出躬耕的苦乐。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登高或春游或采菊篱下,无不为美妙的诗。这是因为他发现了自然,又通过自然发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其《归园田居》:
  少无适世俗,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就像羁鸟一样,被关在樊笼里,现在终于能挣脱束缚,返回自然中,轻松的呼吸着难得的自然空气,像久别的羁鸟回到旧林,像池鱼一样回到故渊,寻到了失去多年的本性,是很惬意的。于是在南野开垦,过着隐居躬耕保持自己质朴本性的生活,有十余亩的土地可以耕种,有八九间的房屋可以居住,还有榆柳桃李在檐后堂前。黄昏时,漫步在远离喧闹的小村里,看着家家屋里飘出的缕缕炊烟,听着狗在深巷中的叫声,看着归宿的鸡鸣叫在桑树上。多美的山村黄昏。这种美只有置身于自然之中才能体味到,反复吟咏,我们将会发现可爱的不仅是自然景物本身,而是他们渗透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在他眼里,极平常的柳树、山村、炊烟、狗吠、鸡鸣……都有无尽的美。其《饮酒》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诗中,自然景物是那么天然质朴,没有一点人为的做作,就如同自然本身一样朴素;诗人的心境,又是那么的天然自然,也没有一点世俗的矫情,似乎人的本性就应该这样冲淡;语言上好像顺手拈来那样的飘逸。诗人身边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性情以及诗人用来表达性情的语言,和谐浑化。“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存心远离尘世,就会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尘世了,便能静心体味自然之美,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能融入自然之中,自己也就成为了自然山水的一部分。又如《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空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凡在江南山村稍作居留的人,很多都会经历过类似的生活:扶着竹杖,从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归来,在飘着柳絮的道旁小溪洗洗走得发烫的脚,格外清凉舒适。斗酒只鸡,这是农家最普通的酒食;荆薪代烛,这是山村最常用的照明。酒逢知己,彻夜畅饮,在物质水平低下的中古时期,就是劳累一天的人们最好的消遣,也是出身寒门的文人最高的享受了。这十句短诗所展现的生活画面,如果用现代电影表现手法,可以拍出好几组饶有风趣的镜头。陶渊明对田园自然美和生活有着非凡敏感,使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饱和着感情色彩的形象来描绘,给人以实际景物和实际生活所不能给予的美的享受。与其相反,当时诗坛上流行的玄言诗也描写自然景色,所严重缺乏的正是陶渊明这种诗人的真情。其《劝农》诗里的一章: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描写农村开春大忙的生动景象,笑语盈盈,芳草青青,万物欣欣向荣,好一派大好风光。诗人这一片景物仿佛具有作者的灵魂和感觉,读来无比亲切,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苏轼认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所以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这里的自然,可以析之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和语之自然。首先景之自然,例如“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杂诗》)“晨夕看山川,事事悉为昔。微雨洗高林,清飚娇云翮。”“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馀縡,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乙酉岁九月九日》)“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归。山中扰霜露,风气亦先寒。”“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牖,嘉穗养南畴。”(《酬刘柴桑》)“扬揖越平湖,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下田舍获》)首先是取景摄像,随手拈来,毫不费力,白日素月、微雨高林、清风、落叶、新葵,“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物自然也;“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仲春沟时雨,始雷发东隅。丛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时自然也;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如:“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归。”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具往,著手成春。如蓬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其次,自然之景传达的是自然的性情。时光流逝,志业未遂,玄鬓已白,哀情可感。直率,坦诚,没有矫情,没有伪饰。“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往。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俱。”(《杂诗之五》)他抒归田之欢喜,就高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骂宗教迷信的骗人,是为“善恶苟不应,何事空自言”;写荆轲的愤怒,是为“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吐志不得申的悲哀,则为“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他的喜怒、爱憎、理想、希望,都无所掩饰的写入作品。就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而言,陶渊明始终是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但在倾吐心曲、抒情写志上,却绝无一般士大夫的矫揉造作,反而像一个纯真的孩童,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捧献给读者。这种真率自然的风格,正是他的诗文能震撼人心弦的奥妙所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云:“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以率真的性情入诗,当然也就自然不矫饰了。
  第三,自然之语,自然之性,有是以自然之语来表达。白日、西河、素月、东岭、寒风、枯条、落叶、长陌等,均系日常用语,平淡无奇,仿佛俯首既是,自然可得。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美学观念影响着作品的内容,决定着作品的形式,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农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从而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他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郁,而又充分体现“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每观其文,想起人德”(《诗品》),从陶诗里可以看到他高尚的情操。他的《移居》诗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登高赋诗,饮酒谈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在一般人认为平淡枯燥的耕读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充实、美好,诗情画意,风神摇曳。在表现这种艺术意境时,他从不雕词琢句,而是用朴素的口语化得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起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与当时诗坛上尚雕琢、不自然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试平心静气,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开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禾苗竞秀,绿波荡漾,生意盎然。像这种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他的田园诗里有很多:“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等,都是信手拈来、不须雕琢的佳句。例如“寒风拂枯柳,落叶掩长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四个动词极平淡,四个句子却是巧夺天工,又如“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极平常之语,无不给人以自然之美。
  因此说,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中国诗歌创作开辟了新领域。他通过自己淳真的心发现了自然,并通过自然发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其功劳是不朽的。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校:王琪玖)
其他文献
四川省苍溪县位于川北大巴山区,主产稻谷、小麦、玉米、油菜籽,牧草资源丰富,宜于发展生猪、肉兔、鸡鸭生产。县供销社因地制宜,兴建了兔鸭肉类冷冻加工厂。冷冻厂成为全县经
进入2005,苹果终于发布了盛传已久的闪存式iPod播放器——iPod Shuffle。用户可以在iPod Shuffle上播放音乐.也可以保存非音乐格式的文件.将iPod Shuffle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连接
经商有句术语:“本钱一活三分利”。这句商业术语对工商企业不失为一条经营要诀。笔者曾看过部分不景气企业的帐目,发现积压产品、积压物资等就占了流动资金的一半以上,有效
摘要:正确把握西藏居民消费结构,不仅可以引导城乡居民优化消费结构和提升生活质量,也可以根据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优化对推动西藏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通过考察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西藏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日益明显。但是,西藏消费结构升级自身的滞后性等因素制约了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消费结构;第三
现代化进程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化的几何式发展也让人类的各种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阅读方式的改变就是其重要的一项,现在科技的发展催生出阅读方式的
乔一牟说自己是医学院最厉害的刀时,导师正从实验室的门外走进来,眼光恶狠狠地看着他不小心将烟灰落进手下模型的胸腔里。导师的教鞭轻轻砸在他额头上,付小冉就笑了,她看见初夏的
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来到广州天河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于是连续取款5.4万元。之后许霆与同事郭安山多次提款。
<正> 云南有半个省界与周边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约占全国边境线的六分之一。发展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是云南经济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充分发挥云南
国企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必然联系,所以,如何通过国企基层党建建设,提高学习型国企建设能力,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
摘要:西藏作为“特殊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其贫困发生率与全国相比仍然偏高,农村贫困标准、贫困特征和反贫困经验具有典型性,值得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贫困的定义和贫困标准等理论性问题,从贫困面和贫困发生率两方面分析了西藏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并通过将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本地区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西藏农村的相对贫困状况。在此基础上,对西藏农村的反贫困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