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多份“语文味儿”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f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上课之前,有期盼,有隐隐的小激动,想着将要怎样去展现、去欣赏、去发现;下课之后,有回味,有探究,有继续学习的热情。一朵花,再怎样描绘它如何美,都不如自己亲自去感受,闻其色,辨其香,这样才来得实在。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激活学生的思维,那样的课堂最容易陷入疲倦。因此,教师的点拨诱导很重要,教师要熔铸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
  课堂上真正的欣喜,在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后,学生愿意也能够畅所欲言,那时的课堂洋溢的岂止是分享的快乐,亦会旋起头脑的风暴。譬如,教学《五柳先生传》,学生疏通文言障碍、熟悉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之后,谈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假如我是陶潜或者陶潜家人,你的观点如何?之前背景插入陶渊明的小故事,穿越时代背景,让学生进行置换,结果学生众说纷纭:
  “我不喜欢陶渊明,他的性格很自我,您说过人不是孤独地存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没有物质基础,日子很难过的。”现实是骨感的存在,谁也无法逃避。
  “我也不喜欢陶渊明,就算他不随波逐流,难道一定要绝决辞官,撒手而去吗?”现在强调沟通,他们也天真地想中庸之道。
  “我欣赏陶渊明,黑暗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让人心里很压抑的,人要的是自在。”安洋的大胆引起笑声一串,笑过之后是异样的宁静,涉世未深也许无法达到深度的理解共鸣,但学生毕竟在思索。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前文为什么采取“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种写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至于末尾引用“黔娄之妻有言”也值得况味,为什么引用一个女子的言论?足见此女见解非同流俗,现实场境模拟,多半为抱怨,几人同心?几人志趣相投?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同甘易,共苦难,由此可见陶氏对妻子隐约的微辞,以及文人的清高与现实的抵触。
  当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分析人物形象时,文章真正凸显的主旨也即陶渊明所推崇的精神自由自然而然在比较中出来了,教师在此基础上阐释让学生认识人最可贵的是性灵自由、人格独立也就无障碍了。暗黑的时代让陶渊明的使命抱负不可求,无力求,如果活着的空间只是苟且,这性命也无甚意义,不如让生命在逼仄中多一份灵魂的逍遥。人有三条命,命有三境界:性命、生命、使命。乱世所求,山水所寄,酒中所乐,千年之后再度咀嚼他的文字,承载的委实不简单。
  那么时代不同,活在当下,从他身上汲取的应该是什么呢?“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由此探究读书真境界,品味读书之乐,也是一个生发点。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反复诵读,文中陶氏形象鲜活起来了,既不高大上,也非红尘世外绝无烟火气。学生感受到的,将是一个不愿降低自己人格、不愿委曲求全遗世独立的隐者形象。
  文言之乐,在于诵读,诵读过后,品析有味,拉近空间,情境置换,投石激浪,调动学生的思维。声光电未必要十全十美,像有的教师先天营养不良,普通话不是咬得很准,让学生来纠正,也是学生的一乐。学问学问,有疑就问,培养质疑精神,在讨论与争辩中,让学生得到学习之乐。教师脾气也有不好时,偶尔电闪雷鸣,风暴过后要冷静思索,清风过后,让学生懂得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难过的时候,让学生朗诵养耳怡心,做个语文人,求取大语文的境界,抓住语文课堂生成的闪光点,坚守作为人存在的思想阵地去濡染教化。
  爱语文,爱生活,有喜怒哀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教育,有真性情的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在遗憾中反思,在畅想中引领,教出“语文味儿”,需厚积薄发,需旁征博引,需提纲挈领。炉火纯青是境界,非一日之功,且待慢慢琢磨,慢慢提升。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严文井也说过只有读书,人才更像人。  一、注重示范,与生共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期刊
有一种爱是博大、无私的,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孩子,伴孩子成长,它就是——母爱。母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种适度的爱是真正的爱孩子,但如果这种爱,爱的过分就成了溺爱,孩子的人生将受到很到的影响。关于爱的分寸我非常喜欢并赞同金韵蓉老师的观点:“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我们爱孩子的美好天性之一,而对某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适度的‘皮肉之痛’确实是‘长记性’的方法之一,只要管教或体罚的分寸拿捏得当,
期刊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育传统非常强调诵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与理解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形象地说明了朗读与写作的关联。400多年前,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顾宪成撰写的著名对联,到现在还家喻户晓,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与学子们的吟诵之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在课堂上应用,因此,它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所浸泡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
期刊
语言连贯排序题与语意连贯表述题看来相似,实则不同的两种题型,在高考语言运用的考查中,排序题考查学生句子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观察辨别能力;而语意连贯表述题除了应具备排序题这些能力外,还要有对文段的分析能力,文字的组织能力,标点符号的判断能力以及材料中反映现实的想像能力。  1、总体把握材料的大致内容  连贯表述题是围绕一个话题来设置的,虽然空格影响了对材料的全面理解,但大致内容还是能把握的。20
期刊
一、用信心增强学生的动力  中学生因为要参加中、高考,面临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学习或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他们的身心会经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受自身知识经历的影响,言行还有点幼稚。他们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的快乐,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我常常在课间,在晚自习时跟学生们聊聊天,谈谈他们一天的学习
期刊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与信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阅读教学自然应备受关注。  现象一:由于学校领导与教师大语文观的缺失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少。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四星级高中,有独立的学生阅览室与教工阅览室,学校也应上级部门要求,在课表中安排了阅读课,但很少有老师会带学生去阅览室看书。  现象二:课堂阅读教学的僵化
期刊
美是人们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教育自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是不可或缺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是永不凋谢的奇葩。虽经时代变迁,但古诗中蕴含的古典之美、悠远之美、朦胧之美一直被人们欣赏传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渗透。  一、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诗自产生之日就与音乐有着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在后续的发展中,
期刊
体验是感受,是理解,是发现,是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这也告诉人们:读文章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要用心去品味,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还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
期刊
学校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提前读写”项目的优势,以信息化高效课堂建设为依托,围绕一个轴心,做到四个结合,突出五个特点,着力研究大语文观下的“一拓多”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可简要总结为12345,即一个轴心,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两个整合,“主+辅”教材两整合;精读、略读、泛读,单元处理三条途径;落实大语文课堂的四步教学法:一前置预习,把握起始点,二整体感知,明确切入点,三抓点提升,找准升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