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6265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是人们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教育自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是不可或缺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是永不凋谢的奇葩。虽经时代变迁,但古诗中蕴含的古典之美、悠远之美、朦胧之美一直被人们欣赏传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渗透。
  一、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诗自产生之日就与音乐有着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在后续的发展中,虽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它依然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回环的节奏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力争创设多种情境,调动激发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为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首先,在教学中通过配乐、范读、带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悟中国古诗的平仄和谐。聆听它的音乐美,感受那份韵律之美,更有那份停留在唇齿之间满口余香的音色之美。例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在课前精心甄选送别的古琴曲,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在班内播放,为学生学习古诗营造“未成曲调先有韵”的氛围。在上课伊始,我深情演绎范读《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对诗句的吟咏,把学生带入到连绵不绝,悠扬循环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色。在这种引领下,学生会情不自禁的诵读起来,去感受古诗的节奏之美,平仄和美,领悟古人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所创造出的音乐之美,古典之美。
  其次,每天利用早读时间,组织学生欣赏古诗歌曲,学唱经典古诗歌曲,让学生在歌曲学唱中感受古诗音韵的精妙之美。
  二、引领学生品悟古诗的精炼美
  古诗的创作讲求语言精炼,他来源于诗人的字斟句酌。古人写诗讲究“推敲”,对每一个字的运用都一丝不苟,除去枝蔓和杂质,方显剔透灵秀的精炼美文。在教学古诗中,我力争让学生体会由诗人的炼词而产生的美境,同时引领学生学习诗人创作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执着精神之美。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抓住“绿”引导学生联想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景。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仿佛魔幻般改换江南风物,使千里江岸转瞬间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凸显诗思深沉,及其传神。抓住“绿”字引领学生思考、品悟、体会古人创作对遣词的讲究,从而体会出词语的运用对古诗意境创设的重大意义。体悟古诗中因为锤炼词语而产生的美好境界。
  三、引领学生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不仅讲究音韵和炼词,还蕴含着超凡脱俗的幽韵之美即意境之美。就像绘画一般,能将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教学中,我尝试将“画”引入古诗教学中,尽全力引领学生体验诗人创造出的深远意境。例如在教学《江雪》时,在带领学生懂得诗词大意和畅谈学生自己联想的画面后,我出示了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画面只呈现一叶扁舟漂浮在江面,一个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恰如其分的将《江雪》古诗的意境分毫不差的跃然眼前。正好引领学生在“此处无墨胜有墨”的图画中体会诗人创设的“此处无言胜有言”的意境。那种远离尘世,超然物外的意境,表图心迹,寄托诗人理想。“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多么热闹的场面!但诗人笔锋一转,“绝”、“灭”告诉我们这一切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位执着的老翁在寒江边独自坚守垂钓……
  四、引领学生领悟古诗的情怀美
  古诗不仅蕴含着幽远、玄妙的意境美,更包含着诗人内心炙热的情感和高洁的情怀。古诗教学关键就是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领略诗人情怀;领略诗人的个人际遇与历史瞬间的情感交织;领略诗人寄托的或理想抱负或激励劝勉亦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正将民族文化中古典文学的情怀传承开来。因而古诗教学中,在引领学生体会感悟意境美的基础上,深刻领悟诗人寄予在诗中的那份情怀是必不可少的。
  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引导学生做好充足的阅读准备,充分了解诗人,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要真正地触摸到这首诗歌的温度,要聆听到诗人倾诉的声音,要感悟到诗人的情感,就不可能只停留在“就诗讲诗”,而要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有一个相当厚度的阅读前奏。诗人是谁?他有怎样的境遇?是怎样的性情?这首诗为谁而作?为什么而作?等等。诗作非浮萍,它一定生长在那个现虽已沉睡,然而当时却真实的生活之中。当我们的孩子掀开古诗,用眼睛、用心灵去翻看的时候,历史的画卷便在瞬间被唤醒,理解就鲜活而生动起来
  其次,在教学中,我不拘泥于教材,引入诗人更多的诗作,帮助学生更深入的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其他文献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体现在生本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让学生活动充分。而这又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语文生本课堂是否有效,是否精彩,关键还在于学生活动是否充分。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
期刊
当前,中学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引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出现了一些教学偏差和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教学中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
期刊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搜集资料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整个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在设计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广泛搜集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寻找丰富的教学素材,不断充实教学方案,使语文教学设计充分体现科学性、高效性。在教学设计环节,多媒体手段可以为教师提供极大帮助。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浏览教学网站,汲取他人成功经验,与自身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学方案进行全面优化与提高,实现博采众长补
期刊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严文井也说过只有读书,人才更像人。  一、注重示范,与生共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期刊
有一种爱是博大、无私的,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孩子,伴孩子成长,它就是——母爱。母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种适度的爱是真正的爱孩子,但如果这种爱,爱的过分就成了溺爱,孩子的人生将受到很到的影响。关于爱的分寸我非常喜欢并赞同金韵蓉老师的观点:“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我们爱孩子的美好天性之一,而对某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适度的‘皮肉之痛’确实是‘长记性’的方法之一,只要管教或体罚的分寸拿捏得当,
期刊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育传统非常强调诵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与理解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形象地说明了朗读与写作的关联。400多年前,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顾宪成撰写的著名对联,到现在还家喻户晓,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与学子们的吟诵之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在课堂上应用,因此,它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所浸泡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
期刊
语言连贯排序题与语意连贯表述题看来相似,实则不同的两种题型,在高考语言运用的考查中,排序题考查学生句子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观察辨别能力;而语意连贯表述题除了应具备排序题这些能力外,还要有对文段的分析能力,文字的组织能力,标点符号的判断能力以及材料中反映现实的想像能力。  1、总体把握材料的大致内容  连贯表述题是围绕一个话题来设置的,虽然空格影响了对材料的全面理解,但大致内容还是能把握的。20
期刊
一、用信心增强学生的动力  中学生因为要参加中、高考,面临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学习或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他们的身心会经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受自身知识经历的影响,言行还有点幼稚。他们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希望了解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的快乐,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我常常在课间,在晚自习时跟学生们聊聊天,谈谈他们一天的学习
期刊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与信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阅读教学自然应备受关注。  现象一:由于学校领导与教师大语文观的缺失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少。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四星级高中,有独立的学生阅览室与教工阅览室,学校也应上级部门要求,在课表中安排了阅读课,但很少有老师会带学生去阅览室看书。  现象二:课堂阅读教学的僵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