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本来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蓓:
  未来学校不是重新建造一所新学校,而是在已有基础上的整合与创新。未来学校建设是因时而生,顺势而为的;是扎根本校,面向未来的;是立足本真,朴实作为的;是翻转思想,转变形态的;是各有特点,各具特色的。
  那是共生共长、共创共建的四个年头,那是有很多故事与情节的丰满时光。未来是什么?未来学校是什么?为什么要建未来学校?本来又是什么?这些话语时时叩问着我。未来学校建设,既是时代发展的应然之需,又是学校发展的水到渠成;既有接手学校的机缘巧合,又有高位发展瓶颈的突破之急……我们为着本来建未来,向着本真奔未来。循着这样的路径,我们开始了未来学校的建设之路。
  认识未来,从“个体”到“学校”
  谁是未来学校建设的主力军?是老师们。但词典中并没有对“未来教师”做出明确的定义,因为世界处于变化之中。在行政早课上我进行了概念众筹,期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敦促老师们关注未来的教师,于是有了实小版本的“未来教师”解读:
  未来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体需求与成长,关注情感体验与沟通,关注成长定位与规划,关注心灵感召与对话,做不可替代的师者。
  未来教师职业将发生功能性改变,教师已有的专业领域可能被分化或覆盖,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加多元,接受并主动适应跨界学习、学科融合等,做复合型师者。
  未来教师应成为善于拥抱技术的“智能协作师”,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课程研发与重组的“设计师”,联结世界构建世界的“策划师”,做学生中心的师者。
  未来教师应主动学习,敏锐洞察,善于创新,敢于挑战,做与时俱进的师者。
  未来教师应有正确的育人理念和师德修养,仁者之心,甘于奉献,专业敬业,做心中有爱的师者。
  这样的教师也不是一般的方法可以炼成的。未来,全景的学校校本研修模式将变成由“教师发展学校”领衔,由学校教师共创,面向未来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前置专业规划,厚植教学常规,架构以学科为中心的深度研究,以学科整合为重心的跨界研究,以模糊边界,项目、问题为核心的无边界课堂研究,力图从关注全体、呈现全程、照顾全面立体多维的方式进行校本研修,以适应时代变革,着眼学生未来,培养未来教师。
  因此,未来学校一定是更加自由、民主、包容与开放,作为管理者更要学会做好减法:把自主自治的权利真正意义上还给老师,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自主定制发展菜单,让他们感受当家作主的真实。当管理日益扁平,上下级关系日趋模糊,更多以社群或团队或项目来推动建设时,学校就更具有未来的气息与味道,更加符合未来发展的期望。每一个人都是管理与发展的主体;当行政学会示弱隐退之后,教师自然而然就处于C位,他们认同学校文化,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自主进行课程研发与课堂变革,自主管理自己,共同把学校建成一个自治自理的社群学校。
  立足未来,从“理念”到“空间”
  成都市实验小学是个有着厚重历史与传承的学校,她不刻意创新也不随意做事,而是遵循规律,水到渠成,自然天成。越是底蕴深厚、身处高位的学校,想要找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越难。2015年5月,学校成为“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项目学校,我似乎一下看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切入点,义无反顾地带领全校师生跨入一个不熟悉的新领域,迎接新挑战。
  我们立足历史与现在,全方位考量与思考未来学校建设,确定发展理念和发展策略,制定分步实施计划,以课题研带动项目实施,确保项目有条不紊。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学校校园重构之上:扩容学校,打开围墙,穿越时空。未来学校建设是因时而生,顺势而为;是扎根本校,面向未来;是立足本真,朴实作为;是翻转思想,转变形态;是各有特点,各具特色。但学校百年历史文化中提炼出的“雅教育”是未来学校建设不变的DNA。基于此,实小的未来学校建设有了这样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守正、尚勤、崇礼、求活;办学目标——未来学校、小学大雅;育人目标——养堂堂君子,育积极公民;办学策略——以雅育雅,自主发展;校训——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我们认为,未来学校应该具备3L功能:学习探索(Learning)、玩耍游戏(Leisure)、生活体验(Life)。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多样态与可选择的场所;是以儿童天性回归为中心的,让儿童成为儿童的场所;是以人为中心,让学习者懂生活、会生活的生活教育场所。因此,在未来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循着本来,脚踏实地。首先,我们“打开”学校。成都实小的周边一公里范围内场馆众多,有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科技馆、四川省美术馆、成都市博物馆等,我们与他们建立了协作关系,把实小打造成一所场馆式学校。其次,把实小嵌入大学。我们与西华师范大学合作,联合开发和实施“培养卓越全科教师项目”,项目学生定期到实小进行实地学习,实小优秀教师则成为他们的导师;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基于中医文化的学生大健康中心;与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合作开发“非遗課程”。此外,我们在麓湖创建“自然学校”,研发了“雅麓课程”系列。同时,我们还与四川省民族地区、成都市远郊县(市)、绵阳市、乐山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元市和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共141所小学的1318个班级建立了协作办学关系。
  未来,万物互联,大数据管理让工作和学习更加精准与个性化。未来学校建设必须要适应这个趋势,为此,我们还开发使用了学校的智能管理“雅园APP”。学校APP的1.0版本研发于2015年8月,内含新生入学、学校菜谱、问卷系统、校产管理、班级评比等,之后我们又先后开发了学校校产管理、物品申领、请假、调课、功能室预约、教师发展成果及发展处方、学生班级评比等功能,事项流程化、电子化,方便管理的同时也在后台储存了相应的数据,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分析与判断,减少了以经验为主的感性管理。同时,为学生定向定制服务,实行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要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着眼未来,从“问题”到“课程”
  接管学校时正逢新学期开学,此时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跟新生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为了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有机会体验学校教学与生活,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家校的有效配合,我们研发了“家校课程”。我们以拓宽学生视野为课程取向,由教师、家长、学生根据班本资源和学生需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发。无课程内容限制,无时空局限,无考试束缚,无学科界限,形成最自然的教育形态。但与传统的家长进课堂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课程纲要,有目标、有主题,有专门的课时,有具体安排及评价反馈等。一个主题多个特色构成了一年级“家校课程”的特点,重过程体验与以展代评也成为该课程的核心。
  轻松愉快的学习形式,消除刚入学孩子对学校的陌生感,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而家长亲身体验课程选题、课件制作、材料准备、课堂授课等教学环节,体会到老师们的不易;丰富的家长资源使校外教育得到延伸。家长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可选择性,既丰富了学校课堂,又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
  建未来学校,就是将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让学生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综合素养,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好充足准备。“家校课程”的研发激活了学校课程研发的因子,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程研发中来。“小岛课程”“节气课程”“节日课程”“读成记”“智联课程”“无人机课程”“3D课程”VR课程等等由一个人主研到一群人参与课程研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课程研发中心”也应运而生。
  2017年,“自然学校”落地麓湖。这是我们寻找的“18亩+生态校园”的另一个场所。一群有教育梦想与理想的人坐在了一起,实小的“小学生大课程”与麓湖的“小学校大教育”激情碰撞,情怀共鸣。用课程连接生活与自然,为城市学校的孩子链接一所“自然学校”,开发一组“自然课程”。实体学校与自然学校的叠加让我们看见了未来学校的模样——多元、多样、多维,开放、共享、共建;自然、生态、智能。社会即学校,世界即教材。这样的迭加让已有的固化的学校形态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教育观念随之改變:实体学校与自然学校的叠加,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的并存,小学与大学的合作,学校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与重构、扩大与扩充,学校的定义也被重新书写。
  成都实小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历史的背后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在发展,未来已来,今天,我们本着教育的本来去建设教育的未来。我们期待把最好的世界交给孩子,把世界的最好还给孩子。
其他文献
“读一读红色家书,禁不住泪眼模糊。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温度,春风化雨在我心灵深处……”这是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南昌航空大学巡演现场的一幕。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师生来了,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师生也来了……近万名师生在现场或通过在线直播观看演出。  一封封满载亲情、爱情与革命大义的家书,一个个感天动地的英烈故事,承载着理想、信念、人格、亲情,跨越时空,穿透人心,见证着先辈们的革命初心,成
期刊
丘成桐,美籍华人,现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终身教授。曾获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等。  2019年冬至上午,阳光下的清华园寒意中带着温煦。记者如约来到清华大学静斋,在门口便碰见了刚下车的丘成桐教授。他褪下手套与记者握手
期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系统了解江西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时代价值、生成演进,以及红色道路、红色理论、红色政权、红色精神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回应和解答坚持红色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激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南昌师范学院制定了《南昌师范学院<红色
期刊
赣州市现有中小学(含小学教学点)、幼儿园及中职学校7208所,在校生200.55万人,专任教师11.17万人。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教师为本、德能为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夯实赣南教育振兴发展基石。  在师德师风上见真效  我市落实家访活动、典型引领和专项整治三项举措,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是结合精准扶贫活动,在全市开展“大家访、见行动”
期刊
全国模范教师程风,今年刚满30岁,但她扎根乡村已有9年了。她以对教育无比挚爱的情怀,默默地耕耘在鄱阳湖畔这片沃土上,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2011年7月,程風从景德镇学院毕业,成为鄱阳县游城乡土塘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2015年,当程风得知游城乡一个偏僻的教学点北塘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学校的教学质量日益下滑的情况后,她主动要求从一所完小来到这所教学点,以一己之力把一个生源流失严重的教学
期刊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急需掌握多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全新并具有前瞻性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动探究与团队合作为路径,链接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并演化為学生行走世界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高阶学习,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学习回归了本源,解决了“学习是体验的研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真实
期刊
2019年2月26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全面部署新时代江西教育现代化工作,开启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征程。迈进新时代,江西省教育改革有哪些新思考、新举措?江西的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  《教育家》: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
期刊
怀三分侠气,存一点素心,这句话形容裴钢院士怕是妥帖的。他的文字自带“尽在杯中”的旷达,还裹着些诗人的浪漫,他读《白香词谱笺》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山河往事词中历,婉约豪放入心来。”就这么轻轻地一笔,云淡风轻。而作为科学家,他又是客观严谨的。他说,科学实际上是认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裴钢的研究领域小到“细胞”,他的精神世界却大到生命万象。他可以从“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这一生物学基础来认识生命,也可
期刊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现代化的省份,先后经历了试点探索、区域推进、全面提升三个阶段。1993年至2005年为试点探索(条件改善)阶段,建设重点主要在乡镇和学校;2005年至2010年为区域推进(质量提升)阶段,建设重点从学校、乡镇扩展到县域层面;2010年以来为全面提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阶段,建设重点由县域拓展到区市及全省。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在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加快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无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还是推进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现代化征程,教育无不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前,江苏正处于即将建成全面小康和开启现代化征程的时期,教育既要围绕小康目标补短补弱,又要面向未来、服务发展,为全国探路。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承担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