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p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为立足点,深入探析教学中思想政治(德育)的内涵与外延,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以社会发展观、文化自信,以及显性文本与隐形德育的有效衔接为切入点,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新的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社会发展观;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64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这三个育人的导向问题,明确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中心环节,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正式确立。为此,各个课程要寻求与思政课程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达到同向同行的改革目标,才能既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又满足国家,以及未来的需求。
  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求任课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学初心,在努力成为党执政坚定的支持者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非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这里要注意的是,挖掘思政元素需要在本课程内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挖掘思政的隐性内涵,以间接的方式通过“课中课”的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以高职类院校的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为例,该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是如何巧妙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从作家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里提炼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内涵,达成语文教学与思政元素实现内在机理的价值融通是当代所有语文任课教师所要深入思考的。
  因此,任课教师结合院校、专业以及学情等实际情况,将《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元素,探寻课程中人文性、德育性以及普及性的契合之处并进行有效转化,在经典作家作品的讲解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等中国文化中的普世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发展观、文化自信等观念,以及时事要点等,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认同和爱国情怀。
  2 《大学语文》课程中公共文学史观与社会发展观的对应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类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可以看作是当下文学研究的一个大方向,即“公共文学”的一种实现方式。“文学公共性”,是文学研究领域里对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等中国文学的普世情怀进行总括性提炼,具体表现在个体先对公共生活、社会现实、时代精神进行反思与判断,再致力于个体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对追求的仁爱、乾坤、忧患意识与旷达胸襟等“公共事象”进行集中探讨。因此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拥有了集体人格,即个体“参与者”成了文化意义上的“服务者”,历来秉承“文以载道”的士大夫用个人情怀所构建的文学作品里,无不彰显着中国人的生命伦理和时代特色。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散文,从《诗经》到当代散文,中国文学史的传承与发展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从时代意义上讲,经典文学作品汇聚了时代精英的思想意识,我们能够从文字、语言、书画同文的传统优秀作品里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历史角度讲,发展观是特定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聚焦,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正在发展和怎样发展系统的看法。时代的纵向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横向发展,中华文明史和文学史的传承发展与每个时代“公共文学”的集体构建,交叉融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图像,圣贤才子通过文学作品构建出了儒释道法墨等精彩绝伦的中国智慧。
  在《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作品的系统教学中,让学生在文学史的脉络中感知中华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以及险阻重重的复兴之路,从文人情怀中提炼家国一体、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并沿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强国志、报国行的意志培育,进一步明确当今和平统一、繁荣强大的国家来之不易,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以陆游《卜算子·咏梅》这篇词的教学为例,爱国词人陆游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威迫的南宋时代,“扫胡尘”“靖国难”是词人生平志事所在,虽然屡遭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刚正不阿,坚定理想,作品借梅言志,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硬骨头”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中,除了要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更要提炼陆游在岁月更迭中矢志不渝的爱国情,从年少时“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慷慨激昂,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无奈哀叹,甚至病逝前也发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戚感伤。爱国,是个人情感,也是时代命题。“爱国主义”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精神品质。明确爱国信念,学会爱国方式,知晓青年人的时代使命,形成凝心聚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以磅礴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保障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大学语文》课程中“知人论世”与文化自信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一向具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获得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以经典文学作品为选材内容,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魏晋建安风骨,直至唐宋诗词的鼎盛,再到元明清的集大成,以及“五四”时期和近现代的自我革新,任课教师不仅要分析独立作品,更要通过对“知人论世”的时代性分析与民族精神的提炼,明确中华民族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丰富思想,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传统,引领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直至文化自强,这个过程直接体现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发展和价值的正面肯定,以及对先进文化的尊重、信任与支持,让学生逐步增强身为华夏子孙的生命厚度,领悟身为中华女儿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使命任务。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是根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结合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从全局上、战略上赋予思想文化工作应当肩负起的使命。”这就需要《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有机结合,将辩证主义和中庸之道,群众路线和民贵君轻,唯物史观和心本观念等理念进行有机契合,挖掘授课内容里作家与国家、使命与时代里的民族立场、治国理政、伦理关系以及个人抱负所蕴含的尚贤文化、君子之风、礼义廉耻、忠孝仁义等中国精神,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进行教与学。
  例如,提到陶渊明,大家固有的认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高远,是守志不阿的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但是教师在讲解陶渊明作品的时候,不该沉浸于淳樸自然的语言和隐逸洒脱的诗境中,应结合作者的生平、写作动机以及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明确陶潜归隐既有对刘裕排杀异己、驱逐能臣的愤恨,也有家道没落、人情冷淡的苦闷。诗人固然写过“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一类刚毅悲壮的豪放之作。正如朱熹评论所言,“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纵观诗人生平与时代背景,是典型的“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的古代士大夫进亦忧、退亦忧的真实写照。教师在作品与时代背景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要坚守初心、坚定信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明白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实现任何一种崇高理想都不会是唾手可得、轻而易举的;理想越是远大,实现的过程就越艰难和曲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此外,在影视“后宫热”“神剧闹”等传媒现象的冲击下,历史戏剧化、文化恶搞化的“热剧”不断挑战着当代人的审美底线,本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却成了“编剧敢写、导演敢导”的狗血剧,这些剧中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大学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作品为点,以史为线,梳理时代气象,让学生在“知人论世”中明确史料、史实以及史胆的创作方法与鉴赏标准,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拒绝接受以篡改历史、讹化野史的解构方式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消极传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历史知识、社会现象以及当前文化热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让文化自信建立在确凿的知识体系中。
  4 《大学语文》课程中经典文学作品显性文本与隐性德育的对接
  高校育人的内涵,包括专业技能育人、文化育人,更要突出德育功能。《大学语文》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以经典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发展为主要研习对象的基础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探索课程中的思政内涵,以隐性教育为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实现文以聚力的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凝聚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基础类课程。其显性的人文素养涵养人心、培育人格,能够为当代各专业学科的持续化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是隐性元素,将富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融入教学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焕发出新的力量。既强调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富有时代气息;既遵循了语文学科学习规律又紧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直接反映出《大学语文》课程对提升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能力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散文《敬畏生命》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战‘役’中的课程思政”为教学理念,上一堂有温度的生命大课,让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懂得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针对“生命”主题,教师可以结合“疫情”进行拓展引申,带领学生明确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国一盘棋的显著制度优势,明确疫情一爆发,全国各地迅速响应,同时间赛跑,铸就了史无前例、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以及医护工作者、警察、志愿者等一线工作人员不畏生死,大爱无疆的中国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所铸造出的中国力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民族毅力,在大灾大难面前,每一个平凡人构造了中国的“魂”,教师在凝练语言、升华情感、激荡思想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难兴邦,殷优启圣”的哲理,并开展“生命的表白”的演讲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把语文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思政大课堂结合起来,达到以情育情、以情达情、以情链情的情感式育人目的,有效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学语文》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在传统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结合时事、对应时政,将知识与思想、技能与素养有效衔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运用社会发展观、文化自信,以及显性文本与隐性德育的有效衔接等方法,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陈先达.论历史的客观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章玳,赵博颉.共同体视域下课程思政及教学支持——基于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视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
  [7]陈文琛.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
  [8]杨蕾.“三全育人”导向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文汇,2020,(29).
其他文献
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公共关系是近年流行起来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它已从商界扩展到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政府、社会团体等行业
摘 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凸显。为铸牢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防线,高校就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渠道的立德树人作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与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马克思主義防线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目的:对发热门诊规范管理流程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开始于2020年1月24日,结束于2020年12月31日,研究中将标准化预检分诊流程在过程中实施,并提升标准预防的落实率,对
目的:探讨观察一体化服务模式在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抽取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
摘 要:“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室作为教学发生的唯一场所被打破,互联网正在成为教学发生的重要场所,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自主学习教学资源是在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分层在线教学为例展开研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在线教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
目的:探讨医院药学干预管理对规范门诊处方与合理用药的作用.方法:挑选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没有执行医院药学干预管理的600张门诊处方作为对照组,挑选2019年7月-2019年12
摘 要:自古以来,祠堂主要具备祭祀祖先等功能,随着社会发展,祠堂功能正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其主要功能也正在发生转变。作为一种民俗场所,应当全面考察祠堂展现出的各种现象,科学辩证地认识其作用,提炼其实质精华,挖掘其现代价值,将之作为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从而积极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社会管理。从这种角度来看,乡村祠堂的现代功能值得探究。  关键词:祠堂;思想政治教育;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9
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如何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命题.笔者通过挖掘中医骨病学课程的思政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年青一代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一部好教材.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传统节日文化这部
摘 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我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同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淬炼出宝贵的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