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勒的“游戏冲动”说所蕴涵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47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如何能让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和谐完美的自由本性"这个问题,席勒提出了他的"游戏冲动"说。"游戏冲动"说既是席勒第一次明确表达自己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又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游戏冲动"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人通过自由的审美活动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性的分裂,使人性复归,成为完整的、自由的人,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甚至认为人生最高、最完美的境界就是游戏。
  关键词:席勒;审美人类学;游戏冲动;自由
  
  席勒作为美学家,是联系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在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何能让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和谐完美的自由本性,是席勒终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审美人类学的所关注问题。
  
  一、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定位
  
  审美人类学有着比较悠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英国著名美学史家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在他1892年出版的《美学史》(A History of Aesthetic)中谈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人类学",[1] 事实上就是"审美人类学" 这个概念。但亚里士多德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研究审美的,他的"审美人类学"是在哲学人类学的视角下来研究审美问题的,为审美的生物基础做出了人类学的解释,但是还远没有就跨学科的问题提出学理上的思考。作为跨学科的明确表达,"审美人类学"是在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人文学科的建设,跨学科整合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审美人类学"正是在20世纪后期这些新型跨学科的美学形态下形成的。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既可以超越传统人类学仅仅关注现象的记录,由便于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意蕴的挖掘,它试图解决传统美学、人类学各自尚未解决或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国外,审美人类学在日益受到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版了大量的审美人类学著作,有《审美人类学导论》、《审美经验:人类学家看视觉艺术》、《审美人类学:美国流行艺术与概念艺术的理论及分析》等等,有的地方还专门开设了"审美人类学"这门课程。西方审美人类学重点研究的大都是非西方族群的审美问题。在国内,90年代以后,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明确的跨学科理论建设也得以提出,研究氛围逐渐变得浓烈。以王杰、覃德清等为代表的学者侧重于民族审美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这种侧重于人类学的美学研究体现出跨国际整合的姿态,具有独特的价值。
  审美人类学虽然日益显示出其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但至今仍为形成独立的学科,因此更显得有必要从审美人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通过他们富涵审美人类学的思想来为其寻找依据,以此确立当代审美人类学的发展。席勒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审美人类学"思考的思想家,而他的"游戏冲动"说就集中代表了他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二、席勒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从席勒美学思想的确立的时代因素来考虑,时代的特殊要求决定了他的美学实质上就是"审美人类学"。18世纪末期欧洲社会急剧的动荡和政局的转变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资产阶段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促使了席勒思考人类境况。席勒的《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等大都写于这个时期。席勒曾对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说,"我希望能使您相信,这个题目同时代需要的密切程度并不亚于同时代趣味的密切程度;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2]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与当时的时代需要密切相关的,他既欢迎改变旧世道的革命,但同时又害怕过激的暴力革命会彻底摧毁当时的市民社会,因此对雅各宾党人的暴力专政开始失望甚至仇恨。他渴望自由,但是不满意于法国革命者所理解的自由,而要给自由一种新的唯心主义的解释: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基于此,他设计了一条以美和艺术来教育民众,使他们从审美自由达到政治自由,实现人类本性的完整的道路,从而在精神领域实现思想的自由。于是,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应运而生,简言之,这是席勒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暴力革命,他力图从人性、人的心灵的改变来入手,设计出的一条道路,即温和地改变社会、变革现实的审美道路。正如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的:"一个能工巧匠修理钟表时总是先让齿轮走完再让钟表停下来,而修理国家这架活的钟表则必须让它走动,这就是说,必须是在钟表转动的情况下来更换转动着的齿轮。因此,为了使社会继续运行,就必须找到一根支柱,它能使社会同人们要解散的自然国家脱离关系。" [3]以上可以看出,席勒美学的实质就是从美学的角度思考18世纪末人类的命运、人性的完善和改造社会的问题,也恰是我们所谓的"审美人类学"。
  从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上也充分体现出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席勒的美学思考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康德于1790 年完成了《判断力批判》,最终结束了他的哲学批判历程。实际上,康德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已包含了人类学的思想。我国学者邓晓芒不无见地的指出:"人类学立场是开启康德哲学的钥匙。" [4]"康德全部判断力批判、乃至他整个哲学的结论,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是最终目的;人的最高价值就在于人的自由……因此,'人是什么?'这一康德人类学的总问题的最后答案就是:人是自由的存在者。"[5]席勒的美学思考正是从康德的这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的哲学体系为基础形成发展并最终成熟起来的。席勒自己也明确承认他的美学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之上的。"诚然,我不愿向您隐瞒,下面的看法大多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使您联想到另外的哲学学派,请您把这归之与我的无能,不要归诸康德的原则。" [6]因此,从这种哲学基础和美学思想的渊源上看,席勒的美学也是一种审美人类学。
  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在他的主要美学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论述,现仅以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为例,简单看一下他的审美人类学思想。首先他提出"美植根于人性深处";在分析游戏说和艺术生成的过程中,他认为美处于自然人向自由人过渡的中间环节,美使人性完整;艺术也处于人性的完整结构中;优美和崇高分别适用于不同性格的人达到人性的完整;美和艺术的活的形象性等。这些思想无疑对构建当代审美人类学学科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通过对以上这些审美人类学问题的具体分析论述,席勒提出了他的核心问题,即"人如何能克服人性的分裂,成为人性完整的、真正的、自由的人?"而这个问题正是审美人类学的所关注问题。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提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是结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它们存在于人人性之中,根源于人格、状态及其相互作用之中,从而能克服人性的分裂,成为人性完整的、真正的、自由的人。基于此,席勒对他终生思考和实践的核心问题问题作出了他的审美人类学回答。
  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人类学是指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人本身的科学,或者确切地说,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性和特质的科学。它的中心应该是'人类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它是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和融合,而不是简单地把美学运用于人类学。"[4] 随着人类学和美学的现代性发展,形成这两门学科互相渗透,彼此影响的格局,审美人类学由此诞生。
  
  三、"游戏冲动"说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美学领域中"游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康德提出来的。康德美学的核心是审美判断,他在谈到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时涉及艺术本质问题,"游戏"一词便由此进入艺术领域。康德认为艺术的精髓是自由,艺术和游戏相通的地方也正是自由。康德是用游戏来揭示艺术的无目的性、超功利性的自由性质。"艺术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作好像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的成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他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担的。"[7]由此可见,康德的"游戏说"中包含着对人的主体价值的高度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自由存在性。但康德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艺术的一个隐喻,还并不具有人类学本体论的意义。而席勒把康德的"游戏"的概念作了根本性的改造,赋予了游戏概念以审美人类学的意义。
  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可以说,之所以将"审美"命名为"游戏",与其取意游戏的自由有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席勒"就如何才能拯救分裂的人性,使人性达到自由、和谐与完整"这个问题,赋予了康德的"游戏"概念以更广阔的涵义,他从人性论出发,认为"游戏冲动"实际上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人通过自由的审美活动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克服人性的分裂,成为完整的、自由的人,使人性复归,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席勒同康德一样,他将统一的具体的人性分为抽象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他认为,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可以分辨出人身上具有两种对立因素,即人格和状态。席勒在第十一封信中,对人格和状态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说:"若是抽象上升到可能的高度,就会得出两个最后的概念,在此抽象必须停止,抽象必须承认到了界限。抽象可在人的身上区分出持久不变的经常变化的两种状态,持久不变的,称为人的人格;变动不居的,称为人的状态。"[8]这两者在绝对的存在(即神)中是同一的,但在有限的存在(即经验中的人)中永远是两个。人终究不是作为一般的、理想的人存在,相反,而是作为具体实在的人存在的,人同时是绝对存在和有限存在,他具有感性和理性兼而有之的天性。因此,理性和感性相互依存的本性促使产生两种相反的要求,即实在性和形式性。与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人具有三种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
   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在人的身上各有各的作用:"如果说第一种冲动只是造成个案,那么,第二种冲动就在建立法则--当涉及认识时,是适用于每个判断的法则;当涉及行动时,是适用于意识的法则。"[9] "乍看起来,好像再也没有比这两种冲动的倾向更彼此对立的了,一个要求变化,一个要求不变。这两种冲动已经概括尽人的概念,可能调解这两者的第三种基本冲动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概念。人的天性的一体性好像完全被这种本原的极端对立给破坏了,我们怎样才能把它恢复过来呢?"[10]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间真正的相互作用,是理性提出的任务,一般来说,人完全实现这一任务是绝不可能的。但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人既意识到他的自由,同时又感觉到他的生存,既感到自己是物质同时又认识到自己是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的集合体,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等的统一;这样的统一使人性得以圆满完成,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天性得到同时发挥,而人性的圆满完成就是美。"感性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就是最广义的生命" [11]"形式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就是本义的和转喻的形象" [12]"游戏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可以叫作活的形象" [13]。生命与形象或内容与形式,本来是相分离的;只有当它们彼此统一,相互转化,成为"充满内容的形式"和"变成形式的内容",才会成为"活的形象"。由此,作为"活的形象",必须经由主体的感性和理性同时运作,达到既把握对象的生命,又把握对象的形象。简而言之,作为游戏的审美活动,就是要创造出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美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于表示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一言以蔽之,用以表示最广义的美。"[14]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能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强制,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达到自由,都达到和谐完善的发展,这就是审美的境界。他说:"当我们怀着情欲去拥抱一个理应被鄙视的人,我们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强制;当我们敌视一个我们不得不尊敬的人,我们就痛苦地感到理性的强制。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赢得我们的爱慕,又博得我们的尊敬,感觉的强迫以及理性的强迫就消失了,我们就开始爱他,就是说,同时既同我们的爱慕也同我们的尊敬一起游戏。"[15] 由于感性冲动通过"自然法则",形式冲动通过"精神法则"对人心予以强制,而游戏冲动是这两方面的同时作用,"因而也就扬弃了强制,使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得到自由"。"假使要提出一个美的纯粹理性概念……美必须表现出它是人的一个必要的条件。"[16]
  人的天性包括感性和理性,但迄今为止,总是一方压倒另一方,不能兼而有之,因而人还不是真正的人。只有通过美,这两者才能达到平衡,因此美是人的真正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说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
  席勒在一系列的论述后更明白无误地把游戏当作人的真正本质,他认为人生的最高、最完美的境界就是游戏:"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17](第十五封信)。至此,审美游戏说进一步越升为强调人类精神自由和自我去蔽、自我解放功能的价值论命题。在某种意义上,它使美学与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这一目标联系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席勒的"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的命题,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明确地表述了出来。"游戏冲动"综合了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这样就真正在人类学本体论基础上解决问题。正是受游戏冲动的内在包含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启发,黑格尔才用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理念"来取代"游戏冲动"去结合感性和理性,从而得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康斯坦蒂孥(Marios Constaninou)甚至认为,"马克思把感性重新整合进入心灵沉思的生活无疑是与席勒的审美人类学一致的,他以类似的方式试图协调感性自然与理性。"当然,席勒对马克思的影响还主要是在实践美学方面,马克思一贯认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等,都是从人类在劳动中自我生成来谈的。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异化分析"更是受到了席勒的直接影响。因此说马克思的实践美学从实质上看也是一种审美人类学。"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人类学的开始。"[18]
  "美是两个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19] "游戏冲动"实际上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的活动,因为"在美的观照"("游戏冲动")中,心情处在法则与需要之间的一种恰到好处中间位置,正因为它分身于二者之间,所以它既摆脱了法则的强迫,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20]"游戏冲动"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人通过自由的审美活动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使人克服人性的分裂,成为完整的、自由的人。席勒在他的第十五封信最终得出:"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至此,就如何能让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和谐完整的自由本性,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这个问题,席勒大胆地做出了他的审美人类学意义上的回答,即他的"游戏冲动"说。
  我们在肯定席勒"游戏冲动"说巨大贡献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席勒的"游戏冲动"说仍没能脱离德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其所谓的"游戏"是指向内心的,强调的是精神而不是行动,缺乏一种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建构性",而只能代表一种古典意义上的"超越性"。他过分发夸大了艺术的社会作用,认为只要有美的艺术就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或人性,自由就实现了,社会就变得美好了,因此席勒力图用美的游戏来代替社会革命,使人成为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显然只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是充分的唯心主义的。而对于如何消除人的分裂、人的异化和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做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回答:人性的分裂、人的异化、人的片面发展都是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只有进行革命性的实践去改造社会,消除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强制性分工和私有制,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和自由地发展。
  
  注释:
  [1] 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图书馆,1985,第134页。
  [4] [18]张玉能、席勒:审美人类学思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2][3][6][8][9][10][15][16][17][19][20][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21,27,14,88,99,102,114,84,124,120, 121页。
  [4][5]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1页。
  [7]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9页。
  [11][12] [13] [14]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118页。
  
  参考文献:
  [1] 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2](苏)洛津斯卡娅.席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 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德]席勒:席勒散文选[M]. 张玉能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6]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J].文学评论,2002(4)。
  [8]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0(2)。
  [9]卫华:论西方审美游戏说的流变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
  [10]李显杰:游戏与艺术[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4)。
其他文献
摘要:推行村民自治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形成了以村为主体,村干部依据自治章程、合同、制度管理,村民积极参与和监督的村民自治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计划生育; 村民自治; 对策    村民自治,即农村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我国1982年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村民
期刊
如何加强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任务十分艰巨。要加强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除政策对头外,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探索新的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是加强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组织工作创新的需要。建立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党组织,发挥其在个体私营企业党建中的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探索是有益的。  第一,建立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党组织有利于确定隶属关系,建立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体系,从组织
期刊
幼儿美术活动是儿童步入人生的早期的精神活动。绘画伴随儿童成长,反映着人的生命印迹。其实小孩子画画是不同于大人的,他们把画笔当成玩具,把画画当成游戏,在绘画过程中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反映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他们用画儿来表达他们心中的“话”,所以儿童画充满了天真、稚拙,充满了童真、童趣,。所以解读儿童画不仅是了解儿童心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发展幼儿兴趣、能力、情感、个性、习惯等的有效途径
期刊
摘要: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价是指运用各种可行的方法,对其投资成果进行分析和考核,主要目的是客观反映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水平,以便正确认识和衡量投资活动的成败或其预期成果的大小。本文从从速度、质量、成本和比率等几个方面,建立了军队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指标。  关键词:军队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    投资效益指标,是计算、分析、比较和考核投资效益的基本尺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不同角度
期刊
摘要: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先从自主学习的定义入手,接着结合中国国情谈一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尝试着针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几条教学建议,希望对中国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教学    引言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它的产生和发展顺应历史的潮流。二十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期刊
摘要:中国当下的休闲消费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变革的一部分。这一转变带来了中国百年来审美风尚的一次根本性变化。由以崇高为形态的审美道德教化文化向审丑的、享乐的、消费文化转化。但文化同时又被经济这一相当坚定的力量所控制,消费文化的背后是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在拨弄。必须有新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信仰力量不断将之提升,必须有多元的文化选择展开现代文化的多样化层面。  关键词:消费;休闲;文化    一   
期刊
摘要:本文认为司马迁《史记》的人文精神,即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经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人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四种精神值得弘扬。  关键词:弘扬;《史记》;人文;精神    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的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第一次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反映了中华民
期刊
摘要:女性主义美学是20世纪下半期以来,在欧美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他从性别冲突的角度重新审视西方美学传统,并在对他进行颠覆性的批判中表达女性主义的审美主张。本文从西方女性主义美学兴起的背景、原因、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以及女性主义美学关心的中心性别政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及任务。  关键词:女性主义美学;父权艺术;女性本质;反美学    一、西方女性主义美学的缘起    随着20
期刊
摘 要: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简称漏电保护器,又叫漏电保护开关,主要是用来在设备发生漏电故障时以及对有致命危险的人身触电进行保护。   关键词:漏电保护器; 安装; 运行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高灵敏度、快速动作型漏电保护装置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乃至国际电工委员会都先后建立和修订了漏电保护装置的产品标准及其关联标准和法规。在我国漏电保护装置生产厂家众多,产品
期刊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围绕主人公保罗一家的畸形关系,浓墨重彩地描述保罗与母亲之间的两性爱恋。本文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切入,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简要论述了小说中明显的恋母情结,籍以窥视作家的心理世界与精神轨迹,同时,也对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18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