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乱象,慧眼看穿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rti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期望有“利润又高,支持又大,还特别旺销”的产品落在你头上。这样的产品不存在,旺销一定利薄,利高一定量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市场规律。
  毫无疑问,没有经销商不希望能代理知名品牌或成熟品牌的——利润虽少点,但是省心;也有很多经销商希望自己能选到一匹“黑马”产品,能给自己带来超过预期的回报。
  在经销商的圈子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谁谁谁靠做什么产品发了家。这能极大提高自己的江湖地位。如陕西杨强的天驹集团当年靠运作口子酒一战成名,成为业内名宿。
  但在真真假假、纷繁复杂的招商乱象中,经销商怎样才能找到真正好的品牌、好的产品?而不至落入不良厂家的圈套,以至于多年英名一朝丧,赔了夫人又折兵?
  笔者始终坚信一条:事前防范重于事发救火。对已经上当受骗的经销商朋友的善后工作,因为问题不一,笔者很难给出统一的建议;但对于正在或将要选产品的经销商,笔者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供借鉴。
  
  端正心态
  
  1.不盲目。
  很多经销商选产品时是盲目的,他们对自己的产品结构压根没有规划,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你说你还能不被忽悠吗?
  因此,一个整体的产品结构规划是一定要有的。哪些产品是走量的,哪些是要利润的,哪些是打形象的,哪些是维护渠道的,哪些是专做促销的……只有明确了产品规划,才知道自己缺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选产品时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听厂家的忽悠,看到什么产品利润厚、支持大,马上就眼红耳热,再加上厂家领导一番“亲切”会晤,就稀里糊涂上当厂。
  选产品,你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是适合你的网络,适合你的能力的,也正是你需要的。有的放矢,才能百选百中。
  
  2.不功利。
  不要有暴富心理。市场是一点点做出来的,不是靠运气和忽悠得来的。所以,不要期望有“利润又高,支持又大,还特别旺销”的产品落在你头上。这样的产品不可能存在,旺销一定利薄,利高一定量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市场规律。有了这样的心态,面对厂家业务员天花乱坠似的忽悠时,你就能以冷静的眼光来判断眼前这个到底是“陷阱”还是“馅饼”了。
  
  3.不迷信。
  有的经销商总以为大厂家不会骗人,可很多时候,经销商偏偏就是上了大厂家的当,吃了大厂家的亏。
  我们假定大厂家比较珍惜品牌,不想骗人。但老板不骗你,不代表业务员不骗你;今天不骗你,不代表明天不骗你;这个业务员没骗你,不等于其他人也不骗你。许多厂家业务员的逻辑是:为完成市场开发任务,骗骗经销商算什么?而且有子大厂家的光环,骗起经销商来更是得心应手,大不了事后我换个区域继续干!
  因此,面对顶着大厂家头衔的新品招商,经销商一定不要迷信大厂家的规模和名气,该做的调查、该走的程序一样不能少。
  
  三要三不要
  
  经销商对好产品的渴求,我能理解,但不能因为渴求好产品就放松了警惕。在选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三要三不要”原则。
  
  1.不信企业实力,要查厂家信誉。
  前面说了,大厂家未必可信。实力不代表信誉,更不能代表前途。跟了一个有实力而无信誉的厂家,经销商一定会受伤。
  调查厂家的硬件实力很容易,一眼看到底,看广告基本上也可判断出来,但信誉调查要费一点工夫。
  我建议经销商在对厂家做信誉调查时一定要认真走完以下几个步骤:
  □做好与对方业务的谈话记录,特别是政策要记录详细;
  □将谈话记录的内容,与厂家或该厂家的其他经销商核对,确认真假及执行情况;
  □广泛收集该厂家在经销商群体中的看法;
  □网上用搜索工具搜索一下,看看该品牌的新闻和相应的评论;
  □一定要问清楚退、换货政策,厂家不耐烦或大包大揽,都要非常小心。
  一般能通过以上几项调查的厂家应该没有问题。经销商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同行沟通,都是自己闷头做自己的。没有交流,就无法防骗。
  
  2.不信业务,要信终端客户。
  业务人员的个人信誉不好,比企业信誉不好更可怕。我相信肯定有无数厂家的业务员都对你说过这样的话:“公司的宗旨是要让客户赚到钱,只有你们赚到钱了,公司才能赚到钱。”多么感人至深啊,多么真诚啊!
  请你擦亮你的眼睛,这些都是鬼话。这些话公司是不会说的,都是业务员自己说的;就算公司说了,多数公司也是说着玩的,没有几个企业是认真的。这些话背后的真正逻辑是:“公司的宗旨就是要让你们掏钱,只有你们掏钱了,公司才能发工资。”话虽绝对于些,但话糙理不糙,绝对是至理名言。
  那我们该信谁呢?要了解真正的市场环境、经营情况,终端客户最具有发言权。在该企业极力渲染的样板市场,走访几个终端小店和店老板聊聊天,就能切实掌握实际情况。
  看一个产品有没有前途,不是看它的铺市率,而是看它的流速和流量,没有流速和流量的产品,做不得。
  
  3.不信品牌力,要考察产品成长性。
  随着竞争加剧,很多名牌企业纷纷推出新品或第二品牌,甚至于为了降低成本大量推出OEM产品。很多经销商盲目认为,是名牌产品就会被销售者认可。品牌力不可盲信,要知道,每年名牌企业推出的失败产品不可计数。你千万不要成了这些“失败的名牌产品”的陪葬者。
  如何考察、分析产品的成长性呢?为以下几个问题找到答案:
  □该公司在同行中的优势是什么?
  □该公司产品在同行中的优势是什么?
  □在这个行业及领域内,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倾向是什么?
  □这个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未来增长状况如何?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也许并不容易,但很多经销商正是没有重视这几个问题,才落得年年换产品年年都失败的结局。
  要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不但要善于与业内沟通,同时还要注意政策层面的动向,多参与一些营销界人士交流活动。见多识广、集思广益,才能对大势得出正确的判断。
  其实,一个经销商经营的并不完全是产品,而是自己的心态、声誉。如果你能真正做到不盲目、不功利、不迷信,你一定会找到好企业和好产品。许多经销商朋友天天对厂家抱怨,说什么不能再投入啦、不赚钱啊等等。这也不对,如果你一直这样,你会发现,好企业好产品都悄悄地对你敬而远之了。
  经销商选产品,选择之前要慎重,选择之后要坚持。厂商共同投入,一起努力,这才是市场成功运作的真谛。
其他文献
中小企业在招商时都希望自己能傍个大款,然后把命运全权托付给他。殊不知,豪门经销商虽然娶了你,但是并不一定爱上你。潜规则里的陷阱    某天,H品牌白酒营销中心接到A市一家商贸公司的电话,说对经销他们的产品非常感兴趣,让厂家带着样品去洽谈业务,一旦合同谈定,首批进货就是80万元。  经调查,这家商贸公司在当地规模和实力都不错。于是,第二天公司就派销售经理小李前往A市。谁知接待小李的是该公司的两个业务
期刊
在产品导入期,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广而告之,高密度、高强度地传播,能换来市场空前的爆发力。  “海陆空”广告推出后,终端客流量当然会明显加大,此时管理与分析好库存和销售的数据动态尤为重要,否则不是积压,就是断货。  但笔者看了很多服装终端,对于手工账目,一线人员存在三种情况:  不会做——企业没教过;懒得做——企业没要求过;做了不分析——企业没管过。  如果销售人员对销量与库存没有高度敏感,会产生
期刊
让人想不明白的是,那么多从传统渠道起家的经销商,为什么要哭着喊着去做现代终端?小经销商都是游击队,为什么不集中本就不多的优势,去服务最擅长的市场——传统终端?    超市是个大沼泽    这样的现象我们屡见不鲜:经销商好不容易拿到厂家的经销权,不做市场调查分析,就一头扎进超市,半年下来,货没卖掉几箱,费用倒交了不少。于是大呼超市难以运作、超市要求太多,最后不得不以退场告终。  经销商看到连锁超市发
期刊
作者简介:  杜书伍先生现任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杜先生首创销售、配送、维修三合一的创新经营模式,在杜先生的领导下,联强国际集团已成长为亚太最大3C通路商,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IT百强,并获“台湾十大国际品牌”、“台湾最佳管理企业”等殊誉,杜先生个人也被推选为“台湾信息产业开拓史十大关键人物”。    每个人在求学过程中都会经历无数考试,也经常被父母督促。考试、父母的要求,都只是一种
期刊
新思维1:销售调度员的岗位    “营销中心要设立‘销售调度员’。”我对朋友说,“这个岗位在总部,她是一个内勤人员,负责安排与规划销售员(谈判)的每日工作。她的具体职责可能如下:    1.事先安排好销售员的谈判约会。    2.做好销售员的工作行程安排。    3.在销售人员出差前,做好酒店、票务(机、车票)预订与准备工作。    4.确保销售员在谈判之前所需要的文件齐全。    5.每次谈判后
期刊
对话地点:第四届中国经销商大会现场  嘉 宾:可思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 施炜  烽雅精英副总经理(原沃尔玛总部采购) 王玉泽  广西科桂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伟文    建议所有的经销商都能自己去开一个店。哪怕只开一个店,你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零售商,你就能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跟它们合作。    向上下游学习    王玉泽:我在北京华联、沃尔玛负责采购的工作过程中,接触子很多经销商朋友。坦白说,一些外资
期刊
二十多年前,当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时,消费者在仰视它,专家们在迷信它,本土企业在学习它——跨国公司不是本土企业的梦想,就是本土企业的标杆。  二十年后,本土企业已经群体崛起了,尽管跨国企业有像可口可乐和宝洁这样在中国表现杰出的企业,但总体成功率并不高,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报道中发出了“中国:外企的福地还是墓地?”的惊呼。客观地说,在二十年的中外对抗中,本土企业并未落败。  本土企业的特点在于;
期刊
对员工的信任是对员工最大的激励,超出任何物质和非物质的奖励措施。获得授权的下属,可自行决定如何完成任务并对结果负责,也就无从推诿,只有竭尽全力达成目标。    林正大  LMI创办人,整合型战略家,林正大管理研究中心总裁,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客座教授,亚太地区企业家协会高级顾问。曾为三百多家企业提供咨询与系统培训服务,其中世界五百强约百家。david@lmi456.com  上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
期刊
作为红罐王老吉的同胞兄弟,王老吉药业的销量由2005年的2个亿跃至2006年的4个亿,年增长率高达100%,只因一句“王老吉,还有盒装”。    同胞兄弟:盒装王老吉    2005年,“怕上火,喝王老吉”已响彻了中国大江南北,一时间喝王老吉饮料成了一种时尚,王老吉饮料成了人们餐间饮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句广告语也成了家喻户晓、路人皆知的口头禅。  所有的光环都笼罩在红色罐装王老吉身上,而在这光环
期刊
企业里,销售部历来就是任性、嚣张的角儿。这些年“渠道为王”的论点甚嚣尘上,销售部愈发“自鸣得意”了,薪水奖金高高在上自不待言,其他部门还都得唯其马首是瞻,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理由很简单——每个企业都坚守这样的信条:这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担,都得让“渠道”一肩挑。在这些企业看来,渠道建设好,一好百好!渠道建设差,一输百输!  事实真是如此吗?    逻辑上的荒谬    “渠道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