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手段当目的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杜书伍先生现任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杜先生首创销售、配送、维修三合一的创新经营模式,在杜先生的领导下,联强国际集团已成长为亚太最大3C通路商,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IT百强,并获“台湾十大国际品牌”、“台湾最佳管理企业”等殊誉,杜先生个人也被推选为“台湾信息产业开拓史十大关键人物”。
  
  每个人在求学过程中都会经历无数考试,也经常被父母督促。考试、父母的要求,都只是一种手段(亦方法),真正的目的是达到好的学习成果,学到有用的知识。但是,求学一二十年间,许多人不知不觉误把手段当目的,以为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父母。日常工作中,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况也到处存在、屡见不鲜。
  以业务管理为例,公司提供相关的信息系统供业务人员使用,主管也会要求进店成交率、客户成交率、客户业绩成长率、客户等级分布状况等指标。信息系统、主管的要求都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达到整体渠道经营的稳健与业绩的提升。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利用各种方法把数字做漂亮,掩饰合理化数字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不仅无法达到稳健经营、提升业绩的效果,反而可能产生危害。
  同样,公司要求业务人员拟订“客户拜访规划”这也是一种手段、方法,目的是训练业务人员养成客户拜访系统化的能力,提高客户拜访的效率与品质。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应付了事,随便填写,却未用心思考客户的状况,仔细拟订切合客户的谈论主题,便无法达到实质效果。
  再以产品规划管理来讲,公司要求产品经理追求市占率扩大、维持合理毛利率等。这些要求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追求业绩、净利的成长。误把手段当目的,便容易产生偏差,主管要求注意毛利率,自己却忽略了占有更大市场是业绩、获利成长的根源;或是要求冲刺市场占有率,却忘了维持合理的毛利率。
  产品经理也必须利用各种管道行销产品,甚至采取促销手法。这些做法同样是手段,目的是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的特色而产生购买动机;或是对还在犹豫的客户,增强其购买意愿,而最终目的是整体销售业绩的提升。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只强调自己规划了多少种促销,在网站写了多少篇文章,却不问促销是否有效,或是网站宣传是否产生正面效果,那么投入再多资源亦属枉然。
  又如月报制度、自我成长衡量制度的实施,同样也是手段、方法。月报制度的目的是要训练员工整理、分析与计划的能力,同时达到主管辅导下属、员工共同分享的效果;自我成长衡量制度则是让员工了解自己从工作中获得哪些成长,并从中感知成长的喜悦。如果未能分辨手段与目的,认为准备月报资料是额外的工作负担,自我成长衡量表则随便填写、交差了事,便无法获得真正的效果。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况还存在于许多细微之处,例如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要对方充分了解事情的精神与本质,使其准确判断该如何提供协助、配合;至于口头说明、发电子邮件等等,都只是手段、方法。如果清楚目的所在,就会特别注意沟通的技巧、用语和耐心;可是,却常有人误把手段当目的,以为“我已经说了”、“我已经发E-mail了”就表示达到了目的,却未注意对方是否掌握到事情的重点、是否确实配合。
  其实,无论是公司的各种运作制度与规定,或是主管平时的要求、指示,都只是手段、方法。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公司整体营运品质与绩效的提升,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长期稳定成长发展;同时,透过各种要求,也可以达到训练员工,提升员工专业化能力的目的。
  我们在职场上能经常看到,在一段时日之后,有些人的能力可以有显著的成长,但也有人在原地踏步,最后因为无法跟上组织成长脚步而被淘汰,产生这么大差异的关键之一,便在于是否能够随时清楚分辨何为手段、何为目的。
其他文献
[引子]    周锐的销售团队在举办客户研讨会后不断签下订单,与他竞争的华东区却几乎颗粒无收,被挤进黑框,周锐逃脱了陈明楷的修理。经信银行项目开始启动,招标金额将近两亿美元。  周锐和团队成员开完销售会议后,继续谈起摧龙六式的第四式:呈现价值,  周锐说:“销售和谈恋爱很相像,仅仅做好客户工作还不够,还要想方设法压过竞争对手。谈恋爱也是这样。崔龙年纪轻轻在北京有房有车,条件相当不错,看上一个才貌绝
期刊
梯次操作决定单品命运  即使摆在最角落的货架也能卖疯的产品毕竟可遇不可求。大部分产品没有那么强大的自然销售力,能否顺利进入市场,走完正常的生命周期,有赖于完整而系统的销售推广。  而眼下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的销售推广既不完整,也没有章法。他们投入重金打的广告,由于没有终端销售的有力支持,往往都成了炮灰。前期投入无法回转,板子不由分说打到销售队伍身上,导致地面部队士气低落,于是又一个新的恶性循环开始
期刊
很多经销商做到了几千万元、上亿元,但大家还是把他当做生意人;而一些厂家做到几千万元,就成为企业家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规模甚至利润,都不是决定称呼的主要因素。  对大多数经销商来说,如果只是一个生意人,最多能做到6000万元,过亿很难;如果能转型为一个管理者,就能做到2亿~3亿元;但就算成为管理者,大多数经销商的生意还都是在本地,都是在眼皮子底下。    生意人脸谱    还是生意人的经销商,一般都
期刊
顾客为什么要买这件衣服?优秀的设计人员在创意期间就会跑市场、问顾客。尽管如此,产品样板下线后,依然要请顾客领袖、核心员工、行业专家试穿、试用一段时间,站在顾客立场上,捉摸透一件产品的顾客购买价值点(买点)。这是精准推广、提升成交率的必由之路。  要知道,买点>卖点。  买点是顾客购买时看中的利益点,而卖点是我们推荐顾客购买的利益点。如果前期没有试用环节,几个人凭空想,不好说这两点是否能匹配。  某
期刊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内部试用后,应根据产品特性,做好推广草案,将产品匹配至带有实验室职能的渠道和陈列位手中,由导购员试销。  为什么试用之后还要试销?  让我告诉你有试用、没试销,局面会糟糕到什么程度。  笔者当年管陕西市场,一天助理告诉我,公司本季核心产品“水晶吊带裙”出现了两次顾客投诉,说是塑料做的水晶吊带和裙子脱裂。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因为产品质量是很有保证的。不过我还是补充了一句,如
期刊
新品上市,主题陈列必不可少。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重视主题陈列,甚至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考虑在内,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企业可能没想到,精心策划的主题陈列,却可能因为POP错位,全都放了空炮。  “最基础的最重要”。在卖场的很多专柜,经常可以看到企业POP所示信息过时,文不对题,欠缺专业度。  POP是向顾客推销产品卖点时的广告。醒目、简洁明了的POP是不说话的销售顾问,对销量帮助巨大。主
期刊
试用、试销完毕后,推广计划需要拍板定案。  试销草案主要测试新品的自然销售量,看它们的产品力强弱如何。定案则是新品定位、定性、定命之后的详细推广安排,以求销售投入产出最大化。  推广定案有12项内容:1.活动目的;2.活动范围;3.活动时间;4.活动计划;5.宣传策略;6.广告物料;7.产品陈列;8.赠品分配;9.销售目标;10.促销反馈;11.培训安排;12.现场轮值。  怎么做推广定案,完全是
期刊
中小企业在招商时都希望自己能傍个大款,然后把命运全权托付给他。殊不知,豪门经销商虽然娶了你,但是并不一定爱上你。潜规则里的陷阱    某天,H品牌白酒营销中心接到A市一家商贸公司的电话,说对经销他们的产品非常感兴趣,让厂家带着样品去洽谈业务,一旦合同谈定,首批进货就是80万元。  经调查,这家商贸公司在当地规模和实力都不错。于是,第二天公司就派销售经理小李前往A市。谁知接待小李的是该公司的两个业务
期刊
在产品导入期,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广而告之,高密度、高强度地传播,能换来市场空前的爆发力。  “海陆空”广告推出后,终端客流量当然会明显加大,此时管理与分析好库存和销售的数据动态尤为重要,否则不是积压,就是断货。  但笔者看了很多服装终端,对于手工账目,一线人员存在三种情况:  不会做——企业没教过;懒得做——企业没要求过;做了不分析——企业没管过。  如果销售人员对销量与库存没有高度敏感,会产生
期刊
让人想不明白的是,那么多从传统渠道起家的经销商,为什么要哭着喊着去做现代终端?小经销商都是游击队,为什么不集中本就不多的优势,去服务最擅长的市场——传统终端?    超市是个大沼泽    这样的现象我们屡见不鲜:经销商好不容易拿到厂家的经销权,不做市场调查分析,就一头扎进超市,半年下来,货没卖掉几箱,费用倒交了不少。于是大呼超市难以运作、超市要求太多,最后不得不以退场告终。  经销商看到连锁超市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