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读书已不仅仅是摆脱平庸、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兴趣,一个习惯呢?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孩子走进书的世界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孩子生活在什么家庭环境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什么样的熏陶。其实,只要有条件,孩子是喜欢看书的,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小书架,摆上孩子喜欢的图书,例如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儿童画报,经典名著等。一旦有了自己的书架,孩子就会愿意在自己的书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能够拥有自己藏书的孩子在以后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热爱图书的人。当我们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有趣味的阅读书籍时,我们可以放宽孩子的阅读范围,让孩子自由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发挥他们的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
  二、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就会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阅读研读书籍时的喜悦,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阅读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意义都很重大,她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深度与广度,我们要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快乐,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是一种创造,所以,我们要时刻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让孩子在书籍的世界里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怎样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呢?我谈两点:
  1.陪孩子一起阅读
  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要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我们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
  2.给孩子留下悬念
  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还可以用故事悬念的方法,今天讲一点,吊起孩子的胃口,明天他会自己拿起书来读,因为他想知道后事如何。
  三、给孩子推荐一些好书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是有差异的。3岁以前的孩子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之类的书籍;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童话、神话故事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书籍。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荐不同的书籍。
  四、教给孩子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也很重要。阅读方法有很多,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如:
  1.看图法。这种方法适合很小的孩子。
  2.图文法。刚上学的孩子,识字不太多,让他们可以根据图画,阅读文字,想想文字。
  3.朗读法。我们可以让孩子大声朗读,并且要求孩子尽量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不颠倒。
  4.精读法。书中的内容有些需要精读,精读这些内容,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5.略读法。对于一些内容,孩子们没有必要精读,没有时间精读,就让孩子大致浏览一下,了解大概内容即可。
  6.交流法。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读后相互交流,家长有成人的感悟,孩子有孩子的理解。
  五、让孩子早期阅读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阅读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而中国的阅读从上学才开始。这样算来,中国孩子的阅读比美国的孩子晚了6年。
  从《哈弗女孩刘亦婷》一书中,我了解到刘亦婷的妈妈在孩子15天时,就给孩子阅读。从《发现母亲》、《卡尔维特教育》等书中,我了解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由此推论,早期阅读也非常重要。有了早期的阅读,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读书;孩子们越来越爱读书,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习惯。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心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中学所设置的各种教学科目,语文学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许多名师,以他们深厚的文化功底、崇高的人格魅力、真挚的爱生情怀,巧妙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心游万仞、精彩言说,让课堂真正成了情趣的栖所,发展的平台。因此,在新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课堂环节过渡语、课末总结语,这三种在不同时间使用的关键性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姿多彩的课堂历程开始后,我是这样运用“三语
期刊
小升初后,有不少家长反应孩子在小学学习轻松,成绩优秀,怎么一到初中就不行了,他们很费解。其原因关键没有搞好中小学的衔接。如何做好“小升初”的过渡衔接?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  一、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衔接  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初中段学习,是小学学习的拓展和深化。由于教学要求、学习对象和教材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它与小学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跨得好,初中的教学就能一帆风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小说时,也要求他必须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也就是说动词之于写作的确很重要。“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写作时,若想把人物写“活”就必须在锤炼动词上下足功夫。  1、妙用动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动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具有很强的张力。如果能妙用动词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那么所刻画的人物就会有很强的表现力。因为行为动作对人
期刊
这段时间浸润在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中,读着常感叹能把枯燥的理论写得生动形象的书真是一本好书,一本适合大多数一线教育者的好书。读过每个章节都有醍醐灌顶的感受,一句句概念让我深受启发,“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眼光即生长的眼光”,“教育在表演和观看中展开”……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个章节在此: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是的,儿童的生长需要有他的阶段特征,拔苗助长或亡羊补牢的教育收到的效果显
期刊
个性是一种重要的素质,是形成其他各种素质的心理素质。个性发展的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为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初中教学的个性教育,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语文教学进行个性教育有这个大优势。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备课要备学生,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
期刊
目前,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是:老师在课堂上指定一个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而后学生把完成的作文交给老师,接下来由老师评改、打分,最后把作文发给学生。如此周而复始。其实作文是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水平的一项重要环节。而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长期以来所有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每次作文课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后,就会听见大部分学生“唉”的一声长叹,接着就是同学们抓耳挠腮,东
期刊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
期刊
就中学语文学科而言,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在面上,语文课堂在实施新课程中催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是不多,因为新课程理念要转化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一片赞歌和热闹背后,我们不得不清醒的看到: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错误解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目前语文课改中
期刊
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这是目前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事实。这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把作文批改只作为我们老师的单边活动,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不能不说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激情。如此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针对这种状况,笔者从初二第一学期开始,进行指导学生“互评自改”作文训练的尝试。  “互评自改”作文训练的核心是:充分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