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生长自有节律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段时间浸润在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中,读着常感叹能把枯燥的理论写得生动形象的书真是一本好书,一本适合大多数一线教育者的好书。读过每个章节都有醍醐灌顶的感受,一句句概念让我深受启发,“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眼光即生长的眼光”,“教育在表演和观看中展开”……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个章节在此: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是的,儿童的生长需要有他的阶段特征,拔苗助长或亡羊补牢的教育收到的效果显然是微小的。三岁的孩子会诵读百篇经典那只是短时记忆、强化训练的功效,并不表示真正内化为孩子的知识了。少年天才进入天才教育班,那不能让他一直处于天才的状态和地位,因为他年少时的天才表现是在不适宜其生长需要的教育行为下形成的,而给儿童实施不符合其生长需要的异化教育本身就破坏了孩子的生长节律,这样的教育效果不能长久,不能得到保障。
  于是反思作为一名儿童的教育者,我们如何让孩子在符合其生长需要的节律中健康成长呢?我想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理清思路,研究儿童以及儿童的需要。
  一、研究儿童当前的状态,了解其当前的生长需要
  我们当前最首要的任务是发现和了解儿童的生长需要。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但细细观察思索会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在儿童生长过程中那个阶段的生长需要的一种诉求。我目前执教的是一年级,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要从头到尾40分钟都坐得端端正正是件很困难的事,尤其是男孩子本身的生长比女孩要迟缓些,在这样的生长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就是男孩子显得过于好动,不遵守课堂规则,这会让教师苦恼甚至恼怒,但这就是他们的生长需要,他们需要在一段时间的约束后得到放松,得到自由。低年级的教师经常要处理男孩之间的打架碰撞事件,这样的事件让教师劳神,让家长头疼,但这恰恰是这个年龄段男孩的生长特征,他们需要用肢体的碰撞来缓解他们过于旺盛的精力。我想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了每个阶段孩子的生长需要,教师才能对儿童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判断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行为。
  二、了解儿童的生长需要并满足其生长需要
  在了解了儿童的生长需要后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满足其生长的需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内心需求,在活动中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要满足孩子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细致观察孩子的行为,感悟那颗童心。很多孩子的种种举止,都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得到成人的关爱。因此,老师首先必须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在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帮助孩子纠正行为偏差。
  解读孩子是一项有趣而细致的工作,孩子只有被正确的解读后才能获得正确的帮助,如果孩子经常不能被读懂,就会变得心烦意乱,脾气暴躁,这时我们往往怪孩子不好而不是找自己的毛病,避免的办法只有一个,去学习观察孩子,尊重他们,然后再用心灵感受他们。
  三、 在儿童的生长节律中提升儿童的生长需要
  儿童的生长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健康有益的,因此作为他们的引导者的教师就需要对儿童的需求加以甄别、引导和提升。如阅读课外书时,很多孩子都会选择《植物大战僵尸》之类的游戏漫画书,显然如果孩子一味地阅读这样的书籍是缺乏营养的,并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针对此现象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和确定:什么样的书籍是不好的或好的,为什么?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思考价值有内涵的书籍,同时这样的书籍允许孩子作为休闲地阅读来进行。多次经历如此教育的儿童,会逐渐形成对于书籍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兴趣需要,也提升了他们的需要,并使得孩子能健康地生长。
  儿童的生长需要有自己的节律,不同阶段除了有不同特点之外,还有不同的节点,这也是人的生长发展的关键点,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些关键点,在恰当的时候满足儿童的需求,并适时地提升儿童生长的需要。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作为文学的源头,它既是中国文学的童年,又是中国文学的故乡,它滋养着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条绵延不断地根。作为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喜欢《诗经》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阶段教材编选了《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表达的都是人类最永恒、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爱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诗经
期刊
现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的改革大潮,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被作为“能力之首”提了出来。既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好奇心”。让学生有必须要学的决心和想要去学的欲望,从而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  “责任感”是一个人意识到
期刊
一、丰富生活,培养思维客观性。众所周知,生活空间越大,学生想象力必然越丰富。而语文涵盖着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要使学生具备想象力,就必须使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同学仔细观察五彩缤纷的生活,写好观察日记,大量积累感知材料,根据认知规律,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丰富的想象。  二、激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多元性。思维没有定势,思维也不是唯一,发散性思维尤其多元性,为此,我要求同学们展开各自的想
期刊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他以令人拍案叫绝、忍俊不住的精妙比喻,动漫的笔法,细微的心理刻画,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讽刺时弊,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在幽默外表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笔锋,予人妙趣横生、入木三分之感,散发着让人惊叹不已的文字力量,发人深思。  《围城》是钱钟书写的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奇书,它首先让你笑,然后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
期刊
1、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偏重知识化。由于现在我国教学的目的还是应试,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就更多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而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教师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这些文学常识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是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只需要轻轻带过就好,否则就会造成主次忽略的不良影响。  一首古诗词是一个整体,但是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分割成很多部分,这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心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中学所设置的各种教学科目,语文学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许多名师,以他们深厚的文化功底、崇高的人格魅力、真挚的爱生情怀,巧妙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心游万仞、精彩言说,让课堂真正成了情趣的栖所,发展的平台。因此,在新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课堂环节过渡语、课末总结语,这三种在不同时间使用的关键性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姿多彩的课堂历程开始后,我是这样运用“三语
期刊
小升初后,有不少家长反应孩子在小学学习轻松,成绩优秀,怎么一到初中就不行了,他们很费解。其原因关键没有搞好中小学的衔接。如何做好“小升初”的过渡衔接?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  一、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衔接  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初中段学习,是小学学习的拓展和深化。由于教学要求、学习对象和教材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它与小学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跨得好,初中的教学就能一帆风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小说时,也要求他必须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也就是说动词之于写作的确很重要。“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写作时,若想把人物写“活”就必须在锤炼动词上下足功夫。  1、妙用动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动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具有很强的张力。如果能妙用动词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那么所刻画的人物就会有很强的表现力。因为行为动作对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