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风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sz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啦啦”旋转着飞过来,敲打着骨头。北京的风硬,碰上后,想脱身都难。
  我生长在西北,感受过西北风。对于西北风的熟悉,就像左手熟悉右手一样清清楚楚,不用伸手就能感知。风在黄土地、黄土高坡、黄土塄坎刮过立春,春天就来到西北;吹过立秋,秋天就来西北填空。刮过一年时令,一年光阴就没了。年末,我去了趟北京,遇到北京的风,感觉北京的风就像是刀子风,一种细细的刀子刺肉的感觉隐隐而来,却又那么的想极力尝试。
  出了地铁,风就像是等待你似的,由不得分说,紧紧抱住你,把你缠上了。任由你走到哪,风总是尾随着你,你想摆脱尾随,那就得跳入阻挡物里。躲进咖啡店、饭店、酒楼中,不让风袭击你,这时人暂时摆脱了风声,心里便敷上一层怯懦来。
  风有四季之称,春风那是希望之风,尽管时时有料峭春寒来扰,但人们不拒此风中蕴藏的寒冷,就算被春寒之风打伤,那也是心里惬意至极的乐事。夏风是茂盛的风,一吹拂天下就浓荫起来,特别是夹杂着闪电的夏风,脾气暴躁地吹打着大地,大地突然间增加许许多多的暗伤。秋风自不必说,一刮风大地就黄澄澄起来,秋风是丰收的风。冬风是骨气之风,冬风乍起,一脉脉骨气自风间流露出来,我似乎听见了骨头拔节的声音。隆冬时节与北京的冬风相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北京风的骨感,那叫声穿越大地拔地而来,又似从高空落下强烈地溅在地上呼啸而起。胸腔里突然有种悬崖之感。
  我去国子监的那天,刚到街上,就被一阵风抱起,似乎要摔倒似的。我定定神,迈开被风灌得冰凉的双腿。我在心里一横,我来自大西北,什么风没见过?我迎风而上,飞奔走路,一点儿没有畏畏缩缩的模样。我想着,风你越狠,我也越狠,甚至比你还狠呢!到了国子监,尽管风力被墙壁和树木隔挡了些,但还是挺大,有一种随时把人刮倒的倾向。我没多在意这些,依次按照看点逐一往下看,边看边在心里记忆,庭院、古槐,孔子像在北风中呼叫着,孔子与弟子坐拥在墙壁上对着课,他们表情凹凸有致,分析着仁义礼智信,风已经与他们无关了。风呼呼地在庭院、古槐、台阶、栏杆上刮来刮去。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风在国子监的各个点面上穿越着,风也变得儒雅起来了,有种敦厚的感觉,风在不停地与这里的水草、树木、墙壁、屋檐对话着。游人冒着风,顶着风力看着这里的一切。在风中看风景,风景着上了飘逸,飞翔了起来。
  北京的风,迎面扑来,那种飒爽的感觉中渗透着浓浓的京味,在聲音低速与高速的变奏中让你感知风的个中滋味,原来北京的风可以握在手中,流在心里的。在隆冬时节登临长城,那才叫感受北京风的最佳视角。风从东西南北扑腾而来,登陆长城的城墙垛口,大口大口般地灌进来,与垛口一对峙,擦身而去,风转速极快,风力加力也大,令人防不胜防,衣服不是飘起的,而是被风剜起来的。即使穿着棉衣,瞬间也会失去保暖,像是冰突然在身上聚集起来。看到直而陡峭的台阶,一直向高向远处延伸下去,城墙垛口蜿蜒起伏在云天接壤处,心里滋生了豪迈气概,一种攀登向上的勇气飕飕作响。抬高步伐,登阶而上,休管风声如何强劲,也奈何不了我。头发被风撕开了,吹得东倒西歪,这时脸面似乎不再是长在自己的头颅上,木讷得失去了颜色,眼睛却洞明似的敞开了。放眼四处,长城蜿蜒盘旋的气势看不到尽头,大漠没有尽头,滚滚而来的是风,滚滚而去的也是风。人,成了风的一种元素,在吹拂中等待风化。“不到长城非好汉”说得太真了。
  冬天里,北京的风长焦距地吹拂着。阳光普照中,也是风声呼呼,风把阳光扯开了,摊在地上,从地上返来的阳光带着风力逼着人脸。车辆带着风奔驰,轮子加速了风力,简直感到不是坐在车里,而是坐在风速中。行人背着风,有多大背就背多大的风,风粘在背上,像是国画大师泼墨一样突然泼来留下一团映像那么深刻。去颐和园的那天,刚进大门,像是栽进冰窖里了,通身冰凉。河面冰溜溜的,风在冰面上来回跑步,冰好像结了好长时间,依稀可见冰面下的干枯落叶和一些水草,它们透过冰面进入我的眼帘,仿佛看见它们的生物活性在跃动。
  走过几个园子,与风兜了几个圈子,把风兜在怪石嶙峋的河堤上,兜在寒气逼人的树木下。沐浴在北京的冬风中,身子里早已滋生出春光灿灿的影像来。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今年秋末的一个黄昏,夕阳斜照,秋蝉幽鸣。我抛却一切繁事,在公园里漫步,想解一解闷感。忽然一片枫叶在我眼前飘落,我双目一愣,拾起那片枫叶,久久不愿丢下,这不就是那片枫叶吗?  24年前,张家界风景区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时期,我受县政府的委派,出任索溪开发小组组长。索溪,是张家界的腹地,它像一个巨大盆景,将整个奇山异水都浓缩在一起集中展现出来。当考察初告一段时,湖南画报社计划拍摄一本索溪山水画册,可是摄
期刊
我七岁那年,村子里发生了一桩大事,麻叔家的大门被摘。我说的是摘,而非砸。像摘辣椒摘茄子一样,被摘了去。  摘大门的是邻村的四疯子,他有备而来,拉了架子车,麻叔蹴在一边,由着四疯子摘门。麻婶疯了样阻挡,没用。四疯子把灰泡泡的两扇门扔在架子车上,头也不回地拉走。车胎吃上了劲,瘪了一半,门扇有分量。  麻叔推牌九,把大门输了。抢天呼地的哭闹声,从黑洞洞的门豁里冲出,麻婶尖锐,麻叔沉闷,倒像是没有伴奏的二
期刊
邻居姓屈,名金玉。四十八岁,比我小几岁,我称他老屈。老屈一米七五的个子,脑门秃光,背微驼,脸色红润,不论和谁说话,脸上总带一丝笑意。认识他是在2006年冬季。那一年,我在县城金牛家园买了一套房子,是顶层六楼,老屈住一楼。因为我天天从他一楼门前经过,很快我们就相识了。真正和他打交道是我刚上楼时,花了十多万元,费心尽力装修好房子,人还未搬进去。结果那天晚上一点多钟,有人打电话告知我,说我家新楼暖气管爆
期刊
1962年上半年,我上小学六年级,7月就要考初中了。  5月下旬是铲头遍地的时候。星期天,父亲因事不能和我一块儿去山里,问我自己能不能去,我说能去。我随摆渡社员的船过了辉发河,走了一段路,就来到了山里。  玉米苗都长一拃多高了,田垄上长出了一些小草,真的该铲了。我把装干粮的兜子挂在树上,站了一会儿就铲了起来。没有别人,一个人干活没意思,不一会儿就觉得有点累了。但我没休息,把锄头杵在地上稍微站了一会
期刊
早市上有个麻花铺子,打理铺子的是一个女人,大人小孩都管她叫徐姐,她每天不多不少就做五百根,卖完就收摊,生意特火。  徐姐说,炸麻花要把好三关:一关是醒面关。徐姐每天中午给孩子做完饭,然后就搬出来她家的两个大陶泥盆,装好面,开始和面,醒面,这些面正好够做五百根麻花的,然后放到阴凉处醒上。说到这里得补充一句,徐姐用的面粉那可是上好的雪花粉。二关是放料。往醒好的面里加入食用矾、蜂蜜等其他配料,这可是技术
期刊
跳跳鱼,学名弹涂鱼。在我们家乡,人们叫它滩虎龙或干脆就叫滩虎。反正又是龙又是虎,挺神乎的,家乡人很少去逮它吃它。这种在家乡原本随处可见的小鱼,如今已濒于绝迹。  滩虎是一种两栖鱼类,体长约十来厘米,通身泥灰色,像泥鳅一样圆滚滚的身形,生长在海边和近海滩涂的河沟里。别的鱼离开水很快就会死掉,可它不一样,能长时间离水,在岸滩上生活,靠胸鳍和尾巴在泥滩上爬行、跳跃,弹跳力十足,不亚于青蛙。  我小時候生
期刊
老话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小时候过年,尽管东西不丰盛,却感到年味十足。  鸡刚叫头遍,娘就穿好衣裳起来拾掇,准备摊煎饼。她昨晚就泡好了粮食:极少的麦子、碾碎的瓜干、磨碎的玉米糁子。  她把它们掺和到一起,用清水淘洗了几遍。做完这些,天就快亮了。推磨的活儿谁都不想干,一大三盆子糊子就得推半天。多数时间是,大姐二姐各抱一根磨棍,我和妹妹两个人合抱一根磨棍,娘在一边添磨,二哥在炕上恣个洋地睡觉。
期刊
下班的路上,看到有水果摊在卖青橘。我放下车子,问了一句,酸吗?不酸不买,我喜欢吃酸的。小贩回过神来说,随便挑,这种青橘就没有甜的,不酸不要钱。我挑最青的买了五斤,小贩很高兴,觉得我够意思,买得挺多的,他却不知道这些只够我吃一两天的。  是的,我爱吃橘子,尤其爱吃酸涩的青橘。这种习惯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母亲告诉我,那时候她还怀着我,一次在医院检查回来,一向不怎么喜欢吃酸的母亲,却偏偏想吃酸的。于是,父
期刊
农村娃书读得迟。7岁的时候,我才背起书包对父亲说:“爸,我要走了。”  乡考之后,我就离开村子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读初中,这是一段去时完全下坡、回时完全爬坡两头都黑的路。父亲为我舂米磨面,备足一个星期的口粮,说:“村口有几条不识字的狗,专门咬那些识字的人。”于是常常脚跟脚地把我送到那排柴篱笆村口。我站在篱笆墙外说:“爸,我要走了。”父亲就站在篱笆墙内,两眼有些茫然和空落,却努力地从底层衣兜里拿出几块
期刊
我两岁半时,出麻疹,出到腰部,那红红的疹子死活不肯再往下走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母亲年纪尚轻,并不知我已经并发了肺炎。就在那天中午,我父亲要出差远行。他看了看帐子里的我,还是走了。我们随父亲落户到一个叫“文成”的农机修造厂,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山区,我们举目无亲,二弟才五个月大。  我发高烧,抽搐,鼻翼一扇一扇的,喘不过气来。母亲抱着我去掛急诊,见我抽得那样,医生叫所有排在我面前的急诊病人让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