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橘酸涩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班的路上,看到有水果摊在卖青橘。我放下车子,问了一句,酸吗?不酸不买,我喜欢吃酸的。小贩回过神来说,随便挑,这种青橘就没有甜的,不酸不要钱。我挑最青的买了五斤,小贩很高兴,觉得我够意思,买得挺多的,他却不知道这些只够我吃一两天的。
  是的,我爱吃橘子,尤其爱吃酸涩的青橘。这种习惯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母亲告诉我,那时候她还怀着我,一次在医院检查回来,一向不怎么喜欢吃酸的母亲,却偏偏想吃酸的。于是,父亲在路边摊上就买了一点青橘。在那年月,水果是稀罕物,农村人很少花钱专门去买水果的。乡下迷信所谓的酸儿辣女,但或许是巧合,我的出生为这种迷信又添了一个佐证。
  有爱好不可怕,有嗜好就可能被惦记。等我上学时,父亲果然利用青橘做起了文章。在青橘上市的季节里,他买回来藏在我找不到的地方,然后宣布,如果我想吃青橘的话,是要达到条件的。具体来说,就是每天晚上默写课文,要做到一字不错。默写课文这东西,其实难度不大,难的是一个字不错。如果急躁、粗心的话,很容易出错,漏字漏句、别字串行是常有的事情。我那时往往自信的时候多,心里惦念着藏起来的橘子,自然经常被父亲寻出错来。如果真的需要一字不错才能吃到青橘,那或许我大多时候都难以吃到。但是父亲却宽容起来,只要我再默写一遍不出错的话,照旧奖励橘子。于是,我不得不再默写一次。这次,自然细心了起来,也知道写好后检查一遍再交了。
  有一次,我错得特别多。父亲说出课文的篇目后,我就知道完了,这篇有几个段落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很沮丧,几乎要流下泪来,以为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没想到父亲批改完之后,却没有像以往我错了那样严肃,而是说明天晚上再默写,然后直接给了我“奖品”,一只又大又青的橘子。我剥开橘皮,那浓浓的橘香立马钻进鼻孔里,我放了一瓣到嘴里,这次却酸得我流出了眼泪。
  几年后,每年九十月份,满树就结满了青橘。或许是父亲照顾得当,我家的青橘总是结得又多又大。父亲总是将最好的摘下来留着,等我放假回来吃。或许是青橘的功劳,我的文科成绩特别是语文非常好,这让我顺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在那个年月,我也是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了。父亲非常高兴,专门为此而办酒请客。看著父亲忙碌却喜悦的身影,我想起院子里又结满了青橘。
  毕业后,我远离家乡工作,父母虽然不舍却也很支持。无论多忙,无论多远,每年国庆放假我都专程回家,想着家里的柿子红了,橘子青了,而父母也一天天老了。我曾作过一首《七律·归家》,就是写在这青橘飘香的季节回家探亲的心情,诗前有一个小引:“辛卯年九月,归家途中作。先,母亲告余曰,家中橘犹青,柿已红,正堪摘。”然后正诗写道:“秋风细雨客行路,车吼笛鸣人返时。雁阵悠悠游子意,萍衣荡荡母亲慈。乡音萦耳误回首,柿艳橘青动旅思。往日归途还记否,草薰声攘影依稀。”后来刊载在《诗词月刊》上。诗不甚好,情却极真。
  父亲故去后,我把母亲接到了这个工作了十多年的小城。故乡的老屋只能拜托旁邻的五叔看管。五叔嫌橘树碍事,拿刀砍掉了两株。一次堂兄回去,随手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我,旧日的庭院满是荒草,那枯萎的橘树简直难以入目,似乎与记忆隔了无数光年。我以为这橘树肯定难以存活了。前不久,母亲回故乡看望生病的外婆,回来告诉我,家里的青橘结了,虽不多却个个都挺大的。我听着,眼眶里感觉有点酸涩。
  剥开一只清香扑鼻的青橘,我轻轻将一瓣放入嘴里,那味道一如儿时般酸涩,陌生而又熟悉。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2002年,我在西安渭水河畔的一所小型国际学校给韩国学生教汉语。当时有两个汉语班,而元章焄就是我负责的汉语班里的韩国学生。  我们第一次的见面并不美丽。我初到班里时,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其他学生都在看,在听,有的还在笑,在闹,可他却一直埋头趴在桌子上,以“海拔”最低的姿态宣告着不一样的 “存在”,仿佛周围的世界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课间,我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走到他跟前。我试图叫醒他,用关切的话语,用
期刊
十二生肖轮来狗年了!  我想起了大巴山乡村一带关于狗的俗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喂好一头猪容易,养好一条看家狗难……  在家乡一带,百姓谈到自己的儿女时,相互夸奖自己儿女们的口头禅: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作为互相表扬鼓励教育子女的谚语。孩子们和狗并列称呼,说明在乡村狗和孩子都十分重要。乡村的人们特别呵护孩子,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养儿防老,日后孩子们会孝敬报恩。
期刊
在我生活的江汉平原,腊嘎菜的确不是什么稀奇物,可能是因为它的贱生贱长,但我要说,腊嘎菜,是最具乡土意味的一种野菜。  野菜自有野菜的野法。你瞧,腊嘎菜的叶子虽然不大,却疏密有致地长满了毛亮亮的刺,叶子的两边皆为巨齿,好像要防着什么似的。关键是那个绿,绿得有深度,绿得有质感,那种娴静,那种淡定,往往在第一时间抓住你注视的目光。嘎菜,还有一长串的别名,什么芥、大芥、皱叶芥、黄芥、雪里蕻、冲菜、霜不老,
期刊
今年秋末的一个黄昏,夕阳斜照,秋蝉幽鸣。我抛却一切繁事,在公园里漫步,想解一解闷感。忽然一片枫叶在我眼前飘落,我双目一愣,拾起那片枫叶,久久不愿丢下,这不就是那片枫叶吗?  24年前,张家界风景区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时期,我受县政府的委派,出任索溪开发小组组长。索溪,是张家界的腹地,它像一个巨大盆景,将整个奇山异水都浓缩在一起集中展现出来。当考察初告一段时,湖南画报社计划拍摄一本索溪山水画册,可是摄
期刊
我七岁那年,村子里发生了一桩大事,麻叔家的大门被摘。我说的是摘,而非砸。像摘辣椒摘茄子一样,被摘了去。  摘大门的是邻村的四疯子,他有备而来,拉了架子车,麻叔蹴在一边,由着四疯子摘门。麻婶疯了样阻挡,没用。四疯子把灰泡泡的两扇门扔在架子车上,头也不回地拉走。车胎吃上了劲,瘪了一半,门扇有分量。  麻叔推牌九,把大门输了。抢天呼地的哭闹声,从黑洞洞的门豁里冲出,麻婶尖锐,麻叔沉闷,倒像是没有伴奏的二
期刊
邻居姓屈,名金玉。四十八岁,比我小几岁,我称他老屈。老屈一米七五的个子,脑门秃光,背微驼,脸色红润,不论和谁说话,脸上总带一丝笑意。认识他是在2006年冬季。那一年,我在县城金牛家园买了一套房子,是顶层六楼,老屈住一楼。因为我天天从他一楼门前经过,很快我们就相识了。真正和他打交道是我刚上楼时,花了十多万元,费心尽力装修好房子,人还未搬进去。结果那天晚上一点多钟,有人打电话告知我,说我家新楼暖气管爆
期刊
1962年上半年,我上小学六年级,7月就要考初中了。  5月下旬是铲头遍地的时候。星期天,父亲因事不能和我一块儿去山里,问我自己能不能去,我说能去。我随摆渡社员的船过了辉发河,走了一段路,就来到了山里。  玉米苗都长一拃多高了,田垄上长出了一些小草,真的该铲了。我把装干粮的兜子挂在树上,站了一会儿就铲了起来。没有别人,一个人干活没意思,不一会儿就觉得有点累了。但我没休息,把锄头杵在地上稍微站了一会
期刊
早市上有个麻花铺子,打理铺子的是一个女人,大人小孩都管她叫徐姐,她每天不多不少就做五百根,卖完就收摊,生意特火。  徐姐说,炸麻花要把好三关:一关是醒面关。徐姐每天中午给孩子做完饭,然后就搬出来她家的两个大陶泥盆,装好面,开始和面,醒面,这些面正好够做五百根麻花的,然后放到阴凉处醒上。说到这里得补充一句,徐姐用的面粉那可是上好的雪花粉。二关是放料。往醒好的面里加入食用矾、蜂蜜等其他配料,这可是技术
期刊
跳跳鱼,学名弹涂鱼。在我们家乡,人们叫它滩虎龙或干脆就叫滩虎。反正又是龙又是虎,挺神乎的,家乡人很少去逮它吃它。这种在家乡原本随处可见的小鱼,如今已濒于绝迹。  滩虎是一种两栖鱼类,体长约十来厘米,通身泥灰色,像泥鳅一样圆滚滚的身形,生长在海边和近海滩涂的河沟里。别的鱼离开水很快就会死掉,可它不一样,能长时间离水,在岸滩上生活,靠胸鳍和尾巴在泥滩上爬行、跳跃,弹跳力十足,不亚于青蛙。  我小時候生
期刊
老话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小时候过年,尽管东西不丰盛,却感到年味十足。  鸡刚叫头遍,娘就穿好衣裳起来拾掇,准备摊煎饼。她昨晚就泡好了粮食:极少的麦子、碾碎的瓜干、磨碎的玉米糁子。  她把它们掺和到一起,用清水淘洗了几遍。做完这些,天就快亮了。推磨的活儿谁都不想干,一大三盆子糊子就得推半天。多数时间是,大姐二姐各抱一根磨棍,我和妹妹两个人合抱一根磨棍,娘在一边添磨,二哥在炕上恣个洋地睡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