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阐释了生物安全是人类健康生活与安全生存的重要保证,以及生物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为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渗透,对高中阶段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行了分析,再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探讨了在教学中采用以生物史为媒介、生物与生活相结合、融入生物实验的渗透策略,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机 构】
:
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了生物安全是人类健康生活与安全生存的重要保证,以及生物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为加强生物安全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渗透,对高中阶段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行了分析,再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探讨了在教学中采用以生物史为媒介、生物与生活相结合、融入生物实验的渗透策略,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其他文献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章中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了剖析,如基因突变是否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a自交得到aa是否属于基因重组、整倍体与非整倍体有何区别、白菜—甘蓝究竟属于几倍体、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否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等,以帮助学生辨析概念,理解重难点知识.
以“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假说—演绎法、模型构建和兴趣小组展示等教学活动进行表观遗传概念教学,分析表观遗传的两个实例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效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为例,通过真实情境创设为主渠道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四步法”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重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尝试从科学家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思维;第二步,借助网络视频资源和现场验证性实验,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阐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总结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培养生命观念;第三步,引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四步,鼓励学生课余关注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现象和最新研究动态,指导感兴趣的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光合
1 问题rn新教材使用以来,不少教师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认为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很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有哪些?rn2 讨论rn2.1 不同学校周课时安排有差异rn秦海龙[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255300)]笔者学校是从2021年秋季开始在高一年级用新教材,确实面临着课时不足的问题.本校生物学课平均每周2.5课时,期中考试前每周2课时,期中考试后每周3课时,整学期共约50课时.教学中还需要处理一定量的习题,周末还有学生的自主作业等,这些也需要1课时左右,所以
教师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实际作用,通过适当的设计策略,提高作业质量,从而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针对高中生物学作业的设计问题,提出了夯实生物学基础知识、设计多种类型作业、合理设计作业难度3个策略.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方法、提高作业质量的同时,也应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
类比模型是借助类比推理构建的一种科学模型,采用明确建模目的 、选择表达方式、模型构建、检验和评价模型、修正模型等教学步骤,对“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实施类比模型教学,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担,提升了学生建模、类比推理、比较等科学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