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螨过敏原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致敏活性分析

来源 :科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zxok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转基因食品潜在致敏性的研究中, 将粉尘螨过敏原基因(Derf2)引入植物中表达. 经PCR, 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以及ELISA检测证明, 外源基因已发生整合并正常表达, 表明转基因烟草作为一个实验系统来研究基因产物的致敏性是可行的. 同时, 采用RT-PCR从转基因烟草中扩增出经植物加工后的致敏原基因Derf2片段, 序列比对证明植物(烟草)能对动物(粉尘螨)的内含子进行正确识别和有效剪切.
其他文献
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在高维空间复杂曲面寻优时易于陷入局部最小值的问题,分组扰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ally-perturbed particle swarm op
由于气雾化回流场的高温及复杂环境,缺乏合适的测量仪器能够用于与熔滴冷却有关物理量的测量,对雾化机理的规律长期处于不明之中。大部分文献对雾化机理的探讨,多停留在定性
介绍了储氢材料 PCT 曲线测试的流程和数学模型,以及氢气真实密度的数值计算方法,并且介绍了通过 Origin 软件实现氢气真实密度计算以及最终输出 PCT 曲线数据图的具体操作步骤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测定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 1(ATP binding- cassettetransporter 1,ABC1)基因突变点 I82 3M的方法。方法 设计两种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 ,分别与 D
以面包加工品质差异较大的普通小麦DH群体(Pavon × Avocet),其等位变异位点为Glu-A1(N和2*)、Glu-B1(7+8和17+18)、Glu-D1(2+12和5+10)、Glu-A3(a和b)和Glu-B3(b和h),研究了
于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对合肥市秋季和早冬灰椋鸟集群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9月底在合肥市始见大群的灰椋鸟夜栖于法国梧桐上,11月中旬夜栖群个体数量达到高峰.12月
采用谷蛋白溶涨指数(SIG)法及新的蛋白质组分分离方法,分析了25个中国小麦品种的蛋白质组分含量,并对面团物理特性、面条制作特性和蒸煮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溶涨时
不同产地、单株美洲黑杨(Populusdeltoides)×青杨(P.cathayana)F1苗期测定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本对F1苗木生长量有明显的影响,长安种源青杨作父本杂交效果较好,而I-69杨作
为了克隆Drosomycin基因用于今后定点诱变修饰和生物技术开发研究,根据果蝇Drosomycin基因(drs)的cDNA序列,分别设计Drosomycin基因含和不含信号肽序列的两对特异引物Drs1/Dr
经整理,中国产羽藓属有18种,小羽藓属5种,麻羽藓属5种;发表新种1个,发表了一批新异名和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