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一个人也不能少”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7047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南山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和新冠状病毒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2020年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钟南山团队获得国家科技奖创新团队奖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提名。同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最关科技工作者”并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国家有任务,特别急,你马上回来。”大年三十的早上,钟南山院士团队成员关伟杰接到钟南山急促的电话,他的春节假期就此结束。
  电话另一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钟南山,自1月18日夜驰武汉后,他已进入战时状态,春节假期被他忽略不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钟南山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一个人也不能少。”9月1日,钟南山在《开学第一课》上写下的赠语,代表了他的从医心声,也展示了他的人生“担当”。
  “逆行者”的家国情怀
  钟南山奔赴武汉的两张照片至今仍感动着亿万中国人。一张照片中,钟南山疲惫地靠在高铁餐车座位上仰头闭目休息;另一张照片,他和专家组在金银潭医院进行调查。
  让大家为之感动的原因,在于经过实地调研、组织专家讨论后,钟南山果断提出了疫情存在“人传人”现象,呼吁全国人民“不去武汉,不出武汉”,而他却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亲自逆行到一线了解实情。“作为临床医生,病情永远都是需要自己去总结的。”17年前抗击“非典”的时候,他亲自检查每一位患者的咽喉情况,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后,钟南山快速及时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向国家汇报情况,为国家防控疫情的蔓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钟南山说动才能动”,老百姓对钟南山的信任,与他的敢医敢言、科学态度分不开。“目前只有有效药,没有特效药”“临床试验可以加快绿色通道,但必须走程序”……在每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暴发之际,钟南山都勇担大局,毫无畏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从百姓的角度解决民生难题。
  “从钟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深厚的家国情怀。”钟南山的学生桑岭说。疫情期间,桑岭奔赴武汉,带领团队共诊治危重患者近70例。
  “科技攻关要跟病毒赛跑”
  “现代抗疫战,打的就是科技战,科技攻关要跟病毒赛跑。”钟南山既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也是广东省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组的专家指导组组长。
  “第一次开会时,钟院士就强调‘治疗第一、科研第二’,所有的研究都要为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服务,并提出‘共享’科研成果倡议。”受钟南山的影响,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新检测技术中心负责人丛锋将成功表达出的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表达菌株,无偿提供给了科研院校和生物医药公司。
  “万一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药物和疫苗研发必须走在前面。”钟南山多次参加全国疫苗研发项目的评审、研发进展汇报会。“大部分开会的时间都推到凌晨了,我一个年轻人都快扛不住了。钟院士也挺劳累的,他有时在座位上动动身体,敲敲腿捶捶背。但会议一旦开始,他立刻精神矍铄。”丛锋感慨道。
  钟南山的口头禅是“说话要有根据”。每次参加会议,他都是自己整理材料,拟写发言提纲。对所有的攻关项目和重点病例,他都要求自己了解最新的进展,掌握最详尽的资料。
  126天的抗疫历程,钟南山带领团队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一边进行科研攻关:成功从临床样本、粪便及尿液中分离出活毒株;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病毒疾病临床特征研究: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
  “这是一个人类的疾病”
  对钟南山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始终站在治病救人的一线”。至今,每周三上午“院士大查房”,每周四下午半天门诊,仍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安排。
  疫情期间,大查房变成远程会诊,他牵头对湖北武汉等各省市的危重症、重症病例进行远程会诊24场超过55例次,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当前,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其他国家的疫情仍在蔓延中。“疫情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住,才算真正控制住。”钟南山强调,我们更需要国际间更大的合作。这是一个人类的疾病,不是一个国家的疾病。“非典”发生时,钟南山同样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大协作理念,“这是人类的疾病,需要综合各国优秀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疫情期间,钟南山先后进行24场国际远程连线,与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13个国家的科研临床专家进行探讨,毫无保留地传授我国新冠肺炎救治成功的经验,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中国方案”,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在广州医科大学“南山班”的面试上,钟南山问考生:“学医是件理想的事,但现实中,医患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你怎么看?”考生机灵地以钟南山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所说的话回答:“中国广大医务人员从来都是白衣天使,没有变的。”钟南山笑了。
其他文献
别处虽已是早春时节,但边境线上的冬天,却像眼前这林海雪原一样,深得看不到边。  “这个春节期间气温比往年更低,我们要对边界线进行一次全方位巡查,请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副连长马晓天跟几位班长布置完任务,就转头同战士们忙着挂起灯笼来。  “副连长,嫂子打电话找你。”通讯员小张在连部门口大声喊道。  马晓天放下手里的灯笼,眉头一皱,心事重重地往队部走去。  刚拿起电话,那头就气势汹汹:“明天可就正月
“秋儿,能否每天发一至两个短信或视频给我们,报个平安,再忙也要坚持,你看好不好?”晚上11点53分,马红秋收到了80多岁老父亲发来的短信。大年三十,作为国家卫健委选派的专家,55岁的马红秋在家待命,年初一即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她也是我省首位支援武汉的“逆行者”。  在武汉,她承担着一家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沉甸甸的责任让她“不敢”浪费一分一秒,甚至没有时间给家里报平安。争分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条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才在傍晚时分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向上级申请批一块地。他批地不为做宅基,不为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栽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了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就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的工作忙,
休·格罗夫纳到底多有钱呢?身家124亿美金不算什么,主要是土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在大不列颠可行不通。休·格罗夫纳拥有英国0.22%的土地,共计133100英亩,是英国女王的7倍,他可是英国最大的地主。  他更是拥有半个伦敦的男人,伦敦最有名的两块富人区:Mayfair和Belgravia都是他的。  女王住的白金汉宫,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市,换句话说,女王住在他的封地上。  所谓“富不
顾大成四十开外,在一个大菜场内租了个摊位卖羊肉,他为人厚道,羊肉好,秤头准,又不怕吃苦,所以生意一直不错。  这天做过早市生意后,顾大成开着小卡车又来到乡下收羊。小半天工夫下来只收了四只羊,还不够明天卖的,他便特意绕远路,直奔一个从未去过的相当偏僻的村子,说不定会收到羊。  谁知在村子里一大圈兜下来后他失望了,原来这村子从来就没有养羊的传统,以至于一只羊也没有收到。望着村外绵延起伏、草色青青的山坡
2020年5月20日,51岁的崔成宇听到《过去史法》修订案通過的消息后,扑通一声跪倒在韩国国会大楼前的台阶上。他是韩国一个历史大案的关键证人,修订案的通过意味着离历史真相更近了一步。  30年前,他与成百上千名儿童一起在一个名为兄弟福利院的地方经受了长期的性侵与虐待,最后活着走了出来。而据当年的官方记载,兄弟福利院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了庇护,还因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清理乞丐”有功受到总统表彰。 
说起“方位”,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是地图上常见的定位法则。可是对于一个正常站立的人来说,你的“上方”绝不可能是北,而应该是“天花板”或者“天空”,所以对于生活在三维空间的我们来说,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  当我们在天文学上讨论天体的位置时,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位法则呢?还是用“上下左右前后”的描述方法呢?想象一个“天球”  古人认为我们的地球是固
张小松是书画界名气很响的收藏家,原本他就是个著名画家,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对字画的鉴赏独具慧眼,加上搞收藏起步较早,他收藏的名家名作数量众多,成了个腰缠万贯的大富豪。  这不,他花巨资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买了一幢小楼,楼上用作他的画室,楼下开辟成画廊,既能举办画展,也可顺带着进行书画作品的交易。  张小松算得上是收藏界一言九鼎的人物,只要得到他的认可,能在他的画廊里开上个人画展,媒体记者都会不请自来
M43是梅西耶天體之一,在NGC天体中编号为NGC1982,也称迪马伦星云。它位于猎户座的一个电离氢区,是猎户座分子云复合体的一部分,距地球约1600光年,视星等为9.0。实际上,M43应该算是M42的一部分,是被一条壮观狂暴的暗带从星云主体上分割出来的。
当我被宣布为第二批登上火星的人员时,我的心情既沉重又激动,既高兴又悲伤。沉重的是我要带着任务去火星:激动的是我可以去看看首批被送到火星的地球人的生活:高兴的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悲伤的是这次去火星,有可能再也回不到地球了,也就再也见不到我的妈妈了。但是,我还是要继续我的梦想。  当我穿着太空服,跃出飞船,踏上火星的一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也太美了吧!地面好像蒙上了一层水蓝色的纱衣,纱衣上还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