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美学精神 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a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天的交流研讨,已经完成了各项议程,今天就要闭幕了。受论坛组委会的委托,代表中国文联台港澳办公室主任董占顺先生、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先生,对本次论坛作一个简要总结。
  经过初步的调查了解,综合各方面的反映,本次论坛达到预期效果,取得圆满成功,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论坛主题鲜明、讨论集中。本届论坛以“造型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育成”为主题,这个主题既有很强的时代性,反映了当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呼声,同时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反映了当前艺术实践中如何对待东西方美学观念的现实问题,议题设置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兴趣,因此得到了各位专家的认真准备和热情参与,讨论真问题、讨论有意义的问题、讨论有价值的问题,使得论坛有了一个成功的开端。为了引领讨论的深入,在论坛设计上,我们设置了主旨演讲、圆桌讨论、分论坛等多个环节,主旨演讲突出专家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圆桌讨论突出对中华美学精神走出去的实践讨论,分论坛着重从美术、书法、摄影三个具体艺术门类进行深入讨论,保证每一位与会专家都有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尽可能取得最大的讨论效果。为了保证讨论的效果,我们把讨论的专家圈定在美术、书法、摄影这三个造型艺术门类,由于共同或相近的艺术语言,共同或相近的美学内蕴,保证讨论能够集中,交流能够深入,没有停留在自说自话的阶段,出现了可喜的回应、探索甚至争鸣的现象,使得对中华美学精神探寻更加彻底,确保了这次论坛的高水准、高质量。
  二是专家积极参与、高效交流。这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与各位专家、艺术家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大家是论坛的主角。刚才提到过,出席本届论坛的代表,主要集中于美术、摄影和书法三个艺术门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今中国美术、摄影和书法等造型艺术的较高水平和发展趋势。他们当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艺术家,也有不少才华横溢的中青年文艺骨干和专家学者,大家都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克服繁忙的工作以及其他种种困难来参加论坛。有些专家,从国外参加学术活动没有回家就直接来参加论坛,有些专家对自己主旨发言精心打磨、数易其稿,有些专家不顾年老体迈让自己家人陪同来参加会议,等等。论坛举办的两天来,各位专家、艺术家自觉遵守会议各项要求,积极发言、认真听讲,保持良好的会议秩序,不少专家甚至利用吃饭、茶歇等休息时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讨论中,尽管都是有很深造诣的专家,但都虚怀若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时候尽管观点不一定完全一致,但相互间能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整个论坛洋溢着观点大呈现、思想大交流、感情大增进的热烈气氛,让专家们论起来、聊起来、动起来,这是论坛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三是会务协作有力、服务周到。为办好这届论坛,中国文联书记处高度重视,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亲自率团出席本次论坛并致开幕辞,并且多次就论坛筹备情况作出指示。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和理论研究室多次研究会议方案,与澳门基金会密切沟通,一起研究设计,一起推进落实。中央政府驻澳联络办副主任孙达先生出席开幕式,国务院台办、中央驻香港澳门联络办、香港艺术发展局等相关部门机构负责人参与了论坛,给予论坛有力支持。作为东道主,澳门基金会为举办本届论坛作出极大的贡献和努力,在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先生关心支持下,论坛组委会的各位同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精心安排论坛接待和服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认真细致、高效有序,让大家自始至终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我提议,让我们用热烈掌声,向为本届论坛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所有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两天来,我和与会专家一样,感到收获巨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坚定了中华艺术自信。文化自信是从事一切文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复杂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面对网络信息时代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巨大变化,如何不迷失自我,不丧失根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首先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对自己的艺术有自信。论坛中,许多专家从自己理解出发,阐述了中华书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独特魅力,从本体上分析了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有的专家通过中西方艺术比较,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中华艺术对西方艺术的滋养,阐明了中华美学精神在世界艺术中的领先地位;有的专家从中华美学精神对外来艺术——摄影的介入,从多感互通的角度,深入阐发了摄影创作理念的重要发展;有的专家从西方文化的盲点出发,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阐述中华美学精神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贡献,等等。这些发言充分展示了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创造和贡献,极大地坚定我们中华艺术自信,这无疑是对艺术领域盲目以洋为尊、以洋为上思潮的一个警醒和断喝,无疑会进一步增强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繁荣中华艺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探讨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呈现。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时认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在当代继续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要守正出新,融入时代,决不能固步自封,踟蹰不前,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它既是传统的、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新生的。在讨论中,有的专家从中国美术史的流变来论述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华美学精神不是一成不变,总有其时代差异性,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有的专家认为中华美学精神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在创新创造中呈现出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的特征;有的专家认为古代经典属于过去,当代中华艺术要得到世界认同,不能靠吃老本,必须靠能够打动观众、感动世界的当代作品,这才是衡量传承中华审美精神的标尺;有的专家强调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学习借鉴世界优秀艺术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互动交流中丰富发展中华审美精神;有的专家认为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文艺创作传播消费的新形势,不断扩大中华美学精神在新兴领域的覆盖和传播。这些讨论使我们以全面辩证科学的姿态面对中华文化,能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赋予新的时代生命力,吸引更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更加广泛的认同和喜爱,共同致力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是交流了中华美学精神育成的实践。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任何理论探讨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才能有意义、才能有作为,探讨中华美学精神育成建立在鲜活的艺术实践基础上。本次论坛的许多专家,不仅在艺术理论上有高深造诣,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大家,可贵的是,在中华美学精神传承发展上,也进行了艺术实践层面的探讨。许多专家认为,育成中华美学精神,必须强调人品、人格的修炼,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净化自己的同时,通过作品去净化社会;有的专家从艺术教育实践角度提出,应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创作最高指标,主张艺术与生活必须结合,必须具备人文与美学素养,能画、能写、能教、能研究。一些专家列出了东方写意油画、乡土写实油画、新东方主义、新人文主义、东方文人新美学等等现代中国画的探索,这些新鲜的现实经验成为研究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的最新样本。有些专家根据港澳自身现实需要,指出中华文化传承在本地区的特殊重要性,呼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中华艺术教育。有些专家提出要高度重视艺术评判标准,建立健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作品评价体系,在评奖评论中引导艺术创作。在论坛中,特别是在圆桌对话中,专家们围绕中华美学精神走出去的意义,走出去的内容,走出去的途径,走出去的方法进行了实践层面的交流。这些实践探索和意见建议,给与会者很大的行动启发,成为我们各种理论探索的有力实证,同时对于各有关部门和机构制定艺术政策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一  当代的草书创作可谓异彩纷呈,各占其象,各占其格。如果用传统草书的系统来观照当代草书的创作,其呈现出在继承的基础上写自己的性情,回风激水,蹙蹙生漪。但纵观之,大草过于狂逸,小草多为拘谨,章草独树一帜但跟风现象明显,愈写愈趋同。就在这种状态中,王厚祥出现了。王厚祥是在多次国展碰壁、入展、获奖中被发现和接受的,既有他自己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也有被逐步认识的阶段性,他草书的个性化与传统的交叠性逐渐地从
期刊
当我们徜徉于世界艺术之苑时,会发现惟有吾华夏书法与绘画同根同源,且互呼互应相得益彰。艺术领域或言书法与绘画不同种系的两者出现双向交叉融汇之后,蓦现化学的裂变裂解,形成多项哲学命题,让我们思考,同时也让我们解答。  追寻艺术家自身,是先有画还是先有书法?回答很简单,以民国画家为限上溯,是书法家可能不是画家,但画家必然是书法家;以民国为限下究,书法家与画家的分剥越来越明晰,书法家就是书法家,画家(国画
期刊
艺如乐图,1966年生于内蒙古科右中旗,蒙古族,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肖像印研究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书协副主席,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  书法篆刻作品获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优秀奖、第三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优秀奖等;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等。曾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习惯用“最后”这一语汇来表达对老成凋谢的怀想和纪念,如“最后的士大夫” “最后的闺秀”“最后的大师”,等等。但对这个“最后”的理解绝对不能较真,因为它仅仅是一种语态的强调,意在展现老一辈文化精英渐行渐远,乃至留下无可弥补的历史空白的苍凉画面,而不是真正量化意义上的“最后”。记得启功和峻斋先生辞世时,人们亦有此说,真使人有《广陵》绝响的浩叹!今年适逢峻斋先生百年诞辰,闲窗弄笔,
期刊
采访人:陶然、孙海兴、杨沛沛、姜文  采访时间:2015年8月  采访地点:北京市  《翰墨天下》:邵老师您好!近期,我们注意到您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当代书法要进入新常态,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书法新常态吗?  邵秉仁:春节以后我就提出了书法新常态的概念。所谓新常态,就是要有别于前些年伴随着社会上的浮躁风气,书法界所呈现出的那种浮躁之气。新常态要去掉浮躁、去掉喧嚣,回归理性、回归沉寂。每个人都能
期刊
采访人:陶然、吴川淮、王志宇、孙海兴、杨沛沛、姜文  采时间:2015年3月  采访地点:廊坊书法院  《翰墨天下》:王老师您好,首先请您谈谈您的学书经历。  王厚祥:我是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练字的。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我们家算是一个耕读之家。我爷爷那一辈,二爷是个文人,上世纪30年代杨村师范毕业,杨村师范学校是很有名的百年老校。我父亲一辈的兄弟们都上了五六年的学,这在农村里面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
期刊
在中央有关部门、西藏自治区、中国佛教界隆重庆祝十一世班禅坐床20周年之际,“爱国爱教护国利民·张飙书十一世班禅大师文语摘句书法展开幕式”和张飙著《十一世班禅·走向世界》一书的首发式于2015年12月10日在北京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展览馆举行。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段成桂,中央统战部
期刊
《翰墨天下》:《散氏盘》在大篆金文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散氏盘》,包括它的来历、艺术价值等。  李强:《散氏盘》,又称矢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的是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盘内所铸的铭文为金文革篆,共19行,357字,记载大意为矢国侵略散国
期刊
听说书法篆刻家运其瑞其人早已有年,多年来时常在书画专业报刊上见到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因此,之前我和他虽未谋面,但他的作品在我的脑海当中留有一定的印象。  作为艺术同道总是有缘的,2013年,我和他同时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研修,于是两人就有了很多见面的机会。运其瑞是属于那种彼此之间不熟悉时沉默寡言的人,而一旦熟悉且成为了朋友,尤其是在相知之后,他便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无论是谈人生还是谈艺术,
期刊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作为本文的主旨再合适不过。“字体”与“书体”称谓使用的混淆在文字、书法学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兴许许多书写者不曾思考过“字体”与“书体”这个问题。然而,中国进入新式教育以来,由于学科分工的逐渐明细,势必产生一些新的词汇及意义。“字体”与“书体”是这种大势态的产物。学科虽然细化,但是名称却一直处于混淆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于“字体”与“书体”
期刊